私有化就那么神奇?

来自专栏新哲学、新社会科学启蒙7 人赞了文章

最近,有个观点如水银泻地一般无孔不入,叫做「开放私人资本到XX行业/领域,这行业/领域必然将伐毛洗髓脱胎换骨,定能一飞冲天稳居世界先进独占鳌头」。这个「行业/领域」,涵盖的范围可广了,从意识住用到基建、电信、乃至军工和高科技行业。「只要私有了,价格也降了、质量也高了,上五楼不费劲!」

这理由么,我从上学时候就听,是这么说的:公有制企业因为企业不是自己的,所以企业没有积极性。

话说,你们颅腔里面有东西么?

公有企业不属于任何个人,所以就没有积极性?那么私有企业只属于资本家及其老婆孩子,企业员工可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拥有」那企业,那意思就是,这私有企业只有资本金及其老婆孩子有积极性,其他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也没理由有啊。合著一个企业只要资本家有积极性就够?呃,怪不得资本家总想著把人洗脑洗成机器人、或者用高科技药物把人变成机器人或者造机器人代替人呢。

那么这私有企业的、不拥有企业本身的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到底要不要提高?如果不要,那许多私有企业内部的变态激励制度那是干嘛用的?如果要,那么显然主观能动性与是否拥有企业无关。

那么,私有企业都是怎么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我告诉你,在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员工这两个存在根本利益冲突的实体之间,想要员工在企业「所有者」所拥有的企业有主观能动性,最根本的方向就是一个:奴隶之于奴隶主。让企业所有者「拥有」企业员工本身,那就结了呗,那员工怎能没有积极性?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就不可能有「上下一心」,就不可能有「身先士卒」,就不可能有「团结一致」。资本家、企业主与员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你信不?

资本家所获得的「企业家才能」,那是人力成本之外、而且是利润之外的部分,那是企业所得扣除「所有成本」之后的部分,那与企业员工所得的「人力成本」乃至企业本身的「发展资金」都是互斥的。简单地说,那就是在资本家主持下,刨去了企业自身所需和员工所需,剩余的部分,就是资本家的「企业家才能」的「价值」。(想到一个词没?对喽,就是剩余价值)。

公有制企业,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所有企业成员以企业为共同的利益基础,那么就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这就是为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问题奠定了一个基本前提:均。所有员工,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员工,有共同利益基础前提,那么有问题就可以协调协商,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互相妥协、谋求尽可能的共同利益。

华夏教化之下的人都知道,一个组织调动起所有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具备坚强战斗力的前提是啥?是上下一心,是在上者不为上在下者不为下,团结一致、纪律严明,是指挥员身先士卒,是战斗员奋勇争先,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公」的宗旨,而齐心协力。但是在企业这个组织当中,拥有企业的企业主资本家和不拥有企业的员工,有可能「一心」么?从根本上说那就是不可能的。只有公有制企业,才符合企业这个组织实体本身的存在意义,企业本身就是公有的产物,是若干个体基于共同的宗旨而齐心协力运作的一个组织实体,这本来就是「公务」。

记住喽,从根本上说,从普遍意义上说,私有企业的企业主资本家要的是被经济学界命名为「企业家才能」价值的剩余价值,这个「企业家才能」价值,是企业主资本家主持下刨除企业本身所需之后剩下的,也就是说,企业「消耗」的越少,企业主资本家剩下的越多。他们要的不是企业本身的价值,不是企业的成就,更无关企业员工。

看清楚!私有企业范围内,所有的企业成员是两类截然分别的人,一类是「拥有」企业本身的人,即企业主、资本家,一类是不拥有企业、但是却是组成企业实体一份子的人,即佣工。无论你拿的工资多少,你就是全权的CEO、深得「董事长」信任、而乐于自居「资本家」队列,你也是个佣工。这两类人,其根本利益是互相冲突的,是互斥的。

如果再加上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权、继承权」,那企业主及其老婆孩子,那就一生衣食无忧了哎。羡慕吧?那么,这合理么?

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体系,财富都是人通过劳作创造的,财富本身也是在循环当中向社会体系当中每个个体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资金/资本就是传输介质。如果资金/资本积聚到某些极少数个体手中无法循环回社会经济体系,而只转化为个体的穷奢极欲,那么这个社会经济体系早晚无法负担供应社会成员物质资料的职责,那就逼著社会成员们打破旧秩序再造新秩序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