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貌似健康 別忽略碳水化合物含量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今年六到七月對兩百多位糖尿病患者調查發現,有七成的患者認為,同一種食物可能因不同店家給的份量和食材差異,導致飯後血糖容易失控,還有很多食物被大家誤以為很健康,實際上只要攝取份量沒控制好,碳水化合物攝取就容易讓血糖超標。(戎華儀報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市面上很多食物貌似訴求自然、健康,實際上隱藏陷阱,例如3湯匙份量的天然果乾,所含糖分就超過一天2份水果的攝取量;最近流行的燕麥飲、藜麥飲,雖然富含纖維,其實和米飯都屬於含有碳水化合物(醣)的主食,卻容易被誤以為是飲料;沖泡食用的雜糧粉,GI值比現磨成粉的穀物更高。


蘇秀悅:『這種飲很多人就是把它配麵包,可能就是1片吐司又再加這個,就變成吃了2片吐司,但糖尿病友會以為我這個是喝飲料啊,但是實際上就是提醒他們,這個是含有醣份的。』『有很多的這種所謂雜糧飲,他是把它煮了、乾燥再磨粉,這種通常升糖指數是會比較高。』


蘇秀悅表示,有些糖尿病患者以為吃火鍋不吃飯、改吃冬粉就沒問題,或是餃類火鍋料份量沒掌控好,反而容易讓血糖飆高。


糖尿病衛教學會現在設「你7了沒!控糖美食家」網站(http://www.dawnfood.tw/index.aspx),讓醫護人員與民眾上傳市面上餐廳的食物照片,分享食用份量和食用後飯前飯後血糖的對比,建立外食資料庫。


(圖:戎華儀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