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美的理解都不同,那到底什麼是美呢


題主,你的這個問題夠大啊,這個答案是能寫厚厚的一本書的說。。。一直以來都覺得「真善美」就是美,那「真善美」中的「美」字又何解,在我理解看來就是「真」與「善」,一切自然的、真誠的、良善的存在於世間或宇宙或時空中的,就是「美」。同樣,美與丑相對,但是「丑」也是美的一種形象的存在。雖然我追求積極向上的「美」,但是最近讀了關於日本wabi-sabi(侘寂)的書,發現這是一種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是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一種不依循常規的隨性之美,略帶那麼些唯心主義的趕腳,它的心境很深沉,萬物之死是其靈魂,「無」在wabi-sabi中佔據了核心的位置,也是來源於禪宗的。有定義說「從別人的『丑』產生了『美』的氛圍,這就是wabi-sabi」。

貌似這麼說大家也很難理解,我上幾張圖:(根據我的理解百度搜的圖,請見諒!)

日本園林的枯山水是最容易體現的:

京都枯山水

還有體現在器物上的:

ps:這是柴燒,人們往往將柴燒的氣質與「Wabi-Sabi侘寂之美」聯想在一起。

還有體現在服飾上的:

更有紋理上的:

聽水的流動,捕捉自然之聲,在靈感天地里偶遇三宅一生,或靜坐感受如日本枯山水庭院里的侘寂(わび さび/wabi sabi),日本陶藝家Sakiyama Takayuki的陶器作品,其表面處理如枯山水庭院里細細耙制的砂石地,運用獨特成型手段變幻出如海浪般連綿起伏的線條。等等。。。。。。。。。。。。。。。。。。。大家自己上網可以多看的哇。。。。。。。。。。

--------------------------------------------------------------------------------------------------------------------------------------------

引用一下簡單知識概念:

「Wabi-sabi侘寂」一詞源自日本,但在很早很早前,大概魏晉兩宋,中國文人早已與之親近。它的哲學、精神與道德原則一開始是受到中國道家與禪宗所激發的。而它的心靈狀態與對物質主義的理解,都是源自於公元9世紀和公元10世紀,中國詩詞與黑白水墨畫中,蒼涼、猶豫、極簡主義的氛圍。所以,它於我們並不陌生,只是可能被遺忘或忽視了。

這種美學傾向,培養人們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鑒賞能力,也對自然界被忽視,不被注意的面向產生了新觀點。原本不起眼的簡樸,現在取得了新的意義,成為新的、純粹之美的基礎。

——————————————————————————————————————————

附上百度的鏈接:侘寂 _百度百科

其實好多文藝范范的feel就是來源於這種體驗,平靜吧,自問自答一樣的說了這麼多,感覺自己萌萌噠!

小生覺得美沒有定義,但有闡釋。

一個人在他的幼年時期,剛剛接觸到美這個詞語的時候,顯然是不會知道它的內涵的。於是她或他就會問身邊的人,美是什麼?像題主一樣。而顯然,大多數人也對於美沒有準確的定義。所以這個小孩不會得到美的標準答案。可是那個人也許會告訴這個小孩一些闡釋,一些關於美的知識。至少那個人可以告訴他,小橋流水很美,雕樑畫棟很美,山山水水很美,或許還會加入他自己的獨特見解。於是這個孩子就知道了:美是這些東西。但還有其他東西。或者說,這些東西是美的外延。這個孩子可能會從這些東西里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美,是自然,美是生活,美,是愛與同情。之後他遇到了其他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告訴他各種各樣的見解,他對於美有了更多的歸納。但是顯然,他還是沒有歸納出最最終極的東西,能真正給出美的定義的東西。不然題主也就不用在這問問題了。那麼,讓我們追溯每個人的幼年時期。他們都經歷了這個過程,至少按照現在的知識看。一直追溯到最終的最終,那個第一個問出美是什麼的孩子,他問的那個對象,是第一個提出美這個概念的人。可能這個人一開始提出這個概念,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一個可以完全定義的概念,一個具體的東西;或者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美是什麼,只是瞎扯。如果是前面那種情況,這個孩子肯定是產生了誤解,或者是後面的孩子產生了誤解。所以美這個概念被曲解了,變成了一個沒有定義的概念,我們現在知道的美。於是這種情況也變成了第二種情況:美是瞎扯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美沒有定義。

但美可不可以有闡釋呢?我認為是的。

如果美沒有闡釋,沒有某些條條框框來規定,至少是在很多人的腦子裡存在邊界,那就什麼都是美了。事實上,因為很多人的見解都不一樣 ,美的確好像什麼都是。但在一個人的腦子裡,至少在很多個體眼裡,美存在邊界,也就是判斷它是否為美的規定、闡釋。這些闡釋可以是如上文,是自然,生活,愛與同情;還可以包括個人的見解歸納,比如是力量。總之,美是可以有闡釋的。

那這個闡釋在大多數人眼裡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區區一介准高一還不足以來完全回答,不過我也有我的看法(當然,這已經被很多人看出來):美是值得追求的。在文明的漫長歷史之中,這條闡釋好像一直存在(根據人們的歷史知識)。只是隨著時代價值觀的變遷,下位概念有所變化。當然還有其他的變化,比如在唐代美以詩為形式,宋以詞,元以曲,當然還可以有對前代的繼承。這個論斷可能有點武斷,但還是可以理解的。想要知道這個闡釋在各個時代,各個文明是什麼,還得題主自己去挖掘呀。

以上。


進行升華。從低級到高級,意味著三個境界,這裡主要指的是價值美的角度。

一般來說,美就是一種愉快的感覺,而這種愉快和事物相互聯繫起來。美在於外,為客體屬性。

美是主體對客體的感受和評價。但這是基於先天或者後天經驗的審美能力的,代表著主體對待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和感性印象,也就是感受。美在於內,為主客體共同作用的屬性。

美是意志是趨向和希望,也是形而上的物自體。與真、善等聯繫在一起,是人應當的追求。美無處不在,為永恆屬性。


幾年前,我認為一個可以被稱之為美女的女生應該是皮膚雪白,滑順濃密的頭髮和前凸後翹的身材。

我想,這也是普遍大眾所認知的審美。

但是,出國後,我對美又有了新的定義。

它的形式千千萬萬。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獨特的美。

還記得,剛來的時候。班上有個女生,微胖,滿臉雀斑,說話總持著難懂的愛爾蘭口音。可是她有一頭濃密亮麗的橘紅色長髮。陽光下,頭髮似乎會閃光,她咧著大紅色口紅的笑容,顯得那麼美,那麼亮眼。

高中時,還有一個黑人女孩。她非常胖,臉圓圓的,眼睛都被擠成一條縫,門牙還分得很開,頭髮更是像泡麵一樣亂糟糟的搭著。以國人的審美來講,這個女孩絕對和美這個字眼搭不上邊。

可是,她很受歡迎。她自信,開朗,身邊的朋友一群又一群。

她最美的時候,是站在舞台上,高聲吟唱時。第一次聽到時,我簡直不敢想像,那麼美的聲音是從她身上傳出來的。燈光下,舞台上,無數的伴奏和樂師,都是她的陪襯,圍繞著她一個人。哪怕她的容貌並不出眾,可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她身上。當時的我只想感嘆一句:

What a beautiful girl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發現了越來越多擁有獨特美的女孩,欣賞她們,讚揚她們。 我對美的定義越來越廣泛,審美不再拘泥於一個框框條條。更多的是去發現她們的人格魅力。

其實,追根溯源,中國人對美的定義從古時候就開始了,很多成語如,膚若凝脂,膚白貌美,長發及腰等,都是在定義美的標準。經歷上百年的時光,傳承下來。

從進化論上來講,遠古時的原始人更傾向於身材矯健,線條流暢的異性,因為這代表著良好的健康狀況和優秀的繁殖能力。

所以說我們對膚白貌美的認知不單單是受到了歷史文化的影響,還有從骨子裡的基因。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對審美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對美的定義也越來越廣泛。

總而言之,現在的我,依然會被大街上膚白貌美大長腿的美女吸引住。

但是,這不再是唯一的審美標準。

更多時候的我,是去欣賞一個人獨特點,和人格魅力。它可以是一個神情,一個背影,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聲音。。。

美的形式千千萬萬,自信的女孩最美麗!

記得沈從文先生的《長河》中寫到:美是不固定無界限的名詞,凡事凡物對一個人能夠激起情緒引起驚訝感到舒服就是美。這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