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日前,看了一篇小学老师的文章分享,提到不少父母被学校要求带孩子去医院做过动儿、情绪障碍等评估,甚至有愈来愈多的孩子被诊断是过动儿,也被要求服用药物以降低活动量,好让老师及其他同学可以专心上课。我暂且不评论学校的做法正不正确,但这篇文章却勾起我带儿子就医的回忆。

3年前,读大班的儿子有一阵子情绪起伏极大,一点小状况没顺他的意思,他就会大发脾气、或是猛抓手背直到皮肤渗血。当时,我们夫妻认为,一定要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但焦急的我们,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著手,猜想也许透过精神科医师转介做心理评估,以便了解孩子究竟是哪方面的问题?

我们陪儿子到儿童心智科门诊与精神科医师谈话后,发现医师只关心「是谁」要我们带孩子去的?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所教学医院不做心理评估、不安排咨商、更别说团体治疗,医师唯一做的只有开处方,用药物去「治疗」所有症状,不需进一步了解孩子为什么情绪高涨,也不需要学习控制情绪,反正用药物去让孩子没有情绪反应,似乎问题就解决了。

当下,我们夫妻几乎是仓皇逃出门诊间,并惊讶于医师竟在短短几分钟看诊时间就决定开药物给学龄前的孩子吃,也疑惑家长真的愿意就这样让孩子吃下是否有副作用的药。

回家后,我立刻上网搜寻「情绪障碍」的相关讨论,发现台北市联合医院在各区的门诊部,都提供心理咨商服务,由心理师与父母对谈,以了解孩子近期的状况,透过边谈、边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及行为,经由与心理师的谈话,让我们有机会自省,可能是生活中的哪些改变影响了孩子。

后来,我们猜想各种可能的「肇事原因」,边调整与儿子的互动、边观察儿子对这些调整的反应如何,最后总算让儿子度过这段情绪不稳期。

经历这次事件,我的感想是,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反馈,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家长第一时间可先检视生活中是不是发生导致孩子适应不良的大改变?如此才能试著找方法帮助孩子,一起度过难关。

文章来源: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746503

认识利他能﹙Ritalin﹚的真面目  / 利他能和专思达的副作用 / 无法集中注意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