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和朱元璋都農民起義的首領,兩人相似的出生,迥異的結局,讓許多人喜歡拿他們做對比。朱元璋身份卑微,從一個和尚發家靠著起義一步步建立起大明王朝。而同樣是靠起義發家的李自成,雖然推翻大明,但是僅僅做了的幾十天皇帝就被打下來了,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呢?筆者認為除了外部環境的不同,更重要的李自成和朱元璋在個人能力上有巨大的差距。

第一、性格上的差距

李自成性格軟弱沒有主見。這一點從他與劉宗敏的關係上科研看出來,據《甲申傳信錄》記載,李自成曾因追贓助餉一事對劉宗敏說:「你們為何不幫孤做個好皇帝?」 劉宗敏馬上懟了他一句:「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你別廢話!」。還有就是李自成稱帝之時,劉宗敏不拜,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李自成居然無計可施。可見其軟弱!

朱元璋性格極為堅毅、果敢。這樣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對他建立新王朝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因為這種性格也使他變得殘忍、容易猜忌,在他登基後,為了徹底剷除開國功臣們對朱家子孫皇位的威脅,故意製造了「明初四大案」,株連十多萬百姓。可見其果敢!

第二、抱負的差距

李自成沒有遠見。李自成自起義之初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不是想著推翻大明王朝的統治,而是想著「化地為王」過著自己的小日子。這一點從他在西安稱王之後,揮師東進的時候不斷給朝廷上書,要求將西北之地賜給他,就可以看的出來。

朱元璋呢,曾經做過乞丐,豐富的社會經驗使他的眼界極為開闊,三年乞討,他用雙腳丈量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朱元璋成功的保障之一。

第三、處事方式的差距

李自成這個人沒有什麼管理能力,在攻進北京城之後,控制不住部下對城中所有富戶進行燒殺搶掠,在寧武關遭遇激戰後,為了泄憤,戰後也曾下達屠城令,婦孺老弱無一倖免。並且還在朝堂之上,大肆分封,論功行賞。

朱元璋恰恰相反對能收降的就收降,所有來投靠朱元璋的人都給予了很豐厚的回報,很快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在部下們擁戴他擇機稱帝的時候,他並制定了緩稱王,廣積糧的政策。這也為他最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結束語:其實這二人真的沒有什麼好對比的,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人物,不管是思想境界,軍事才能,用人能力和形式判斷上,朱元璋都高出李自成好幾個境界,外加所處環境不同,所以朱元璋能稱王、李自成只能是寇。


朱元璋和李自成,一個是要創建明朝,一個是要推翻明朝。兩人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但是兩個人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李自成於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崇禎十八年(1645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但卻在做了僅僅幾十天的皇帝後就被趕出了紫禁城,最後兵敗身死。而朱元璋徵戰沙場23年,北伐成功,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於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由此開創了一個威名遠揚的朝代。

那麼,李自成與朱元璋相比,到底差在了哪?

朱元璋建立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而李自成一直在流竄

朱元璋建立起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提供穩定而又充足的糧食供給。而李自成則是沒有固定的根據地,屬於典型的流竄打遊擊。

古代用兵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供應能否保證,直接關係到部隊的軍心能否穩定。古來因為糧食問題引發軍隊造反的比比皆是,因此,糧草問題是重中之重。

實際上朱元璋與李自成在徵戰天下的路上也確實都遇到了糧草補給難的難題。李自成組成龐大的農民軍隊起義的時候,喫飯成了個大問題。李自成想了一個「好主意」,就是逮住有錢人喫大戶,走到哪裡喫到哪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確實有效果,這樣李自成帶著自己的大軍把打仗沿線一路的地主都喫了個精光。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到了京城,為了建設自己的寶殿,不光搶了地主的,連普通百姓也不放過,最後他兵敗逃走,惹得京城百姓紛紛唾罵追趕。

朱元璋雖然是農民出身,卻頗有眼見。他剛起頭的時候環境更是困難重重,糧食、人、地盤統統不夠。最可怕的是,周圍都是眼饞他地盤的豺狼,站穩腳跟是首要。最後朱元璋採用「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的九字方針,慢慢積累,組織大家邊練兵邊種地。最終換來了年年倉庫糧食滿。朱元璋有人有錢有糧食,腰桿子終於挺直了。朱元璋的部隊紀律嚴明,而李自成部軍紀渙散

李自成帶兵打仗,靠的是兄弟義氣,所以集結起來的部隊雖然人數龐大,卻是一羣烏合之眾,成不了大器。紀律不嚴明,故後來在打硬仗的時候掉鏈子也是屢見不鮮。壯大後的李自成部隊集結了數十萬,卻打不過別人的幾萬部隊,差點死在快要衰亡的明朝手裡,最狼狽的時候連人帶馬只剩十八騎。

朱元璋卻在當上首領的時候,就格外注意軍隊的正規性和紀律。他建立了較系統的規定來管理軍隊,還注意對下屬的管理,曾有將軍不聽指揮,被朱元璋下令嚴懲,將軍犯錯尚且如此,其他將士也不敢造次。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注意嚴格地訓練自己的軍隊,提升軍隊的戰鬥力,這樣在真正打硬仗的時候就可以以少勝多,戰無不勝。戰略方針是否正確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朱元璋的策略是先平定南方富足之地,再揮師北伐攻取蒙元首都和北方諸重地。 在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後,朱元璋先後平定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平定了南方,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然後以此為依託,穩紮穩打,舉兵北伐,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而反觀李自成,在廣大的未曾遭受戰火塗炭的江南地區尚在明朝統治之下的情形下,在另一競爭對手張獻忠佔據四川要地的情形下,他就不管不顧,乃徑直向北京猛撲而去。可以說,從他制定了攻打北京的計劃的時候,他就已經失敗了。

他認準了大明朝的精銳之師為防備滿清基本都守在山海關,京城兵力空虛,如果自己的大順軍撲過去,必然是一個推翻明朝,自己稱帝的大好時機,表面上看,李自成十分聰明,可實際上李自成卻是短視而愚蠢的。他在攻陷北京後,就陷入了清軍與南明政權的夾擊,出於兩線作戰的窘境,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所述,朱元璋首先能夠制定出正確的戰略計劃並積極的執行,其次朱元璋部隊具有堅強的紀律性,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建立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從而保證了穩定可靠的戰爭供給,能夠保持起義政權的穩定。


朱元璋雖討飯出身,但是他尊重人才,重用劉伯溫李善長等謀士,在元末的戰爭中採用廣積糧,緩稱王的方式,極大的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坐收漁翁之利。

李自成是明朝的驛站驛卒出身,他領導的農民軍在攻打明朝軍隊的過程中,摧城拔寨勢如破竹,但是他在攻進北京城之後,沒收地主官僚財產激化了和士大夫階層的矛盾引起了他們的極大反彈,部隊攻佔北京城之後,封官拜爵,生活迅速腐化,缺乏鬥志,而且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導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在錯綜複雜的形式中迅速的被各方勢力所絞殺。


在政治上,戰略上,治國上,

一個是王者,一個是青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