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12月20日,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成為法國首位人民普選產生的民選總統;

1849年3月,英國東印度公司滅亡旁遮普國,完成對整個印度次大陸的佔領;

1852年12月2日,經過全民公投,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加冕為拿破崙三世皇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結束,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俄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成立「三國神聖同盟」,以俄國為核心,一時稱霸歐陸;

為打破拿破崙戰爭後法國在世界上的孤立處境,恢復法國歐陸霸主之光榮,拿破崙三世決心打破自百年戰爭聖女貞德以來,英法已持續六百年的血腥仇殺,改取聯英抗俄之國策;

英帝國自成為日不落帝國後,她的世界外交政策很簡明:

1、 誰是歐陸第一強國,誰就是英國的敵人;

2、 英國不與任何國家建立針對未來的盟約;

3、 英國海軍保持超過世界第二、第三總和之實力。

英國將上述政策稱之為「光榮的孤立」;

此時的俄國,以神聖同盟為依託,儼然以歐洲霸主自居,自然成為英國的最大假想敵;

拿破崙三世表示法國願永遠退出埃及與印度,承認此兩地為英國之勢力範圍;法國之輸誠獻媚,堅定了英國與俄國一戰之決心;

對於法國之異動,俄國皇帝尼古拉一世茫然無知,他仍然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提出對巴爾幹半島、土耳其海峽之多項領土要求;

俄國的巴爾幹主張為: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劃歸俄國,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馬其頓脫離奧斯曼土耳其而獨立。

「註:今日巴爾幹半島國家眾多,但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前,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小部分屬於奧地利帝國(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真正的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一個希臘王國,面積也只有今天1/3;希臘能夠獨立,還是因為歐洲人普遍公認歐洲文明源自古希臘文明,因而英法俄三國訂立「1827年倫敦條約」,決定以武力讓希臘從奧斯曼土耳其獲得獨立。」

1853年10月9日,沙俄、奧斯曼兩帝國相互宣戰;

英法聯軍艦隊隨後進入黑海;但尼古拉一世自恃有俄普奧神聖同盟為後盾,並無懼於英法;

1854年2月,在虛偽的和平談判全部結束後,俄國與英法相互宣戰;

然而,尼古拉一世大大失策了;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普魯士旨在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兼并同文同種的奧地利帝國;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贊同德意志統一,但統一後的皇帝必須是他,而不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普奧統一的爭端中,尼古拉一世左袒奧地利,這大大得罪了普魯士;

在沙俄要求普魯士根據神聖同盟條約而參戰時,被腓特烈·威廉四世斷然拒絕;

尼古拉一世只有寄望於奧地利;然而,此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布將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割讓於奧地利帝國;

1854年4月24日,來自巴伐利亞的茜茜公主與約瑟夫一世喜結良緣,這樁婚姻使得奧地利認為已成功瓦解了普魯士主導的北德同盟;

6月3日,自認已無後顧之憂的奧地利帝國致函尼古拉一世,要求沙俄立即從巴爾幹半島撤軍,否則將視之為對奧地利帝國之敵對行為;奧國軍隊隨之封鎖奧俄邊境;

至此,俄國完全陷入孤軍作戰;稍有不慎,便將引致兩位「盟弟」也對其宣戰;

克里米亞戰爭戰至1854年8月,實際雙方勝負已分;此時拿破崙三世不希望俄國遭受滅頂之災,因為他也不願英國一家獨大;拿破崙三世希望與俄國簽訂城下之盟,結束戰爭;

但英國希望以此一戰徹底斷絕俄國企圖染指黑海、地中海的全部幻想,英帝國表示不拿下塞瓦斯托波爾絕不停戰;拿破崙三世不敢與英國步調不一致;

戰火遍及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內外、波羅的海、堪察加半島,在加拿大的英軍也對阿拉斯加躍躍欲試;

1854年9月29日,法軍總司令阿爾芒·聖阿爾諾元帥病故;法軍由第4師師長卡洛·波特擔任代總指揮;

1855年1月26日,薩丁尼亞王國對俄國宣戰;

(註:即後來的義大利;拿破崙戰爭後,薩丁尼亞王國部分國土被奧地利帝國、法國佔據,名義上的宗主國為奧地利帝國;薩丁尼亞王國希望以此次參戰,換取未來的統一與完全獨立。)

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病故;亞歷山大二世繼位;

5月16日,拿破崙三世任命艾馬布勒·佩利西耶元帥繼任法軍總司令;

6月28日,英軍總司令陸軍元帥拉格倫男爵病故;7月1日,維多利亞女王任命詹姆斯·辛普森爵士繼任英軍總司令;

9月8日夜,英法聯軍攻陷塞瓦斯托波爾;聯軍隨後包圍了敖德薩;

1856年1月,考林頓爵士接掌英軍總司令;

1月16日,亞歷山大二世通過奧地利向英法請求停戰;

2月25日,參戰各國在巴黎召開和會;拿破崙三世開始在暗中向俄國示好;

英國、奧斯曼、奧地利、普魯士四國則對俄國提出苛刻的議和條件;

3月30日,「巴黎和約」簽訂:

1、 俄國不得在黑海沿岸駐軍;

2、 俄國不得在奧蘭群島駐軍;

3、 俄國完全退出巴爾幹半島;(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

4、 俄國歸還霸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全部領土;

5、 英法聯軍撤出克里米亞半島、刻赤半島。

(注1:奧蘭群島當時屬於芬蘭大公國;芬蘭原屬於瑞典,後被俄羅斯帝國佔領;1917年蘇維埃俄國建立後,芬蘭脫離俄國而獨立;

注2:1859年1月24日,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合併建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但仍是奧斯曼之附屬國,且奧斯曼聲明只承認亞歷山德魯·庫扎在世時合併的有效性;

注3:黑山公國原本一直與俄國親善,俄國也表示傾力支持其獨立,但在俄國戰敗後,黑山大公達尼洛一世在巴黎和會期間轉而投向法國,拿破崙三世同意每年資助黑山20萬法郎,以幫助黑山建立軍隊,這引發俄國對達尼洛的強烈不滿。

1858年5月初,黑山在與奧斯曼的格拉霍瓦茨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事實上已經獨立;但達尼洛一世1860年8月13日在科托爾港遇刺身亡,奧斯曼、俄羅斯、奧匈帝國三方都有可能是元兇;達尼洛死後,他的侄子尼古拉斯一世繼位,尼古拉斯一世採取親俄、反奧斯曼、反奧地利的立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為其提供了豐厚的經濟、軍事援助。)

歷時兩年多的克里米亞戰爭,俄軍投入兵力120餘萬,傷亡52萬餘人;英法聯軍投入70萬人,傷亡12萬人;土耳其傷亡40餘萬人。

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俄國認為阿拉斯加與英屬加拿大接壤,朝不保夕,因而急於將阿拉斯加與阿留申群島低價轉讓給美國;

克里米亞戰爭的另兩個後果,都與中國有關,一是俄國在歐洲及中近東的擴張受阻後,被迫將擴張重心轉向中亞細亞及中國;

另一個,便是拿破崙三世認為擊敗俄國後,法國已再次成為歐陸第一強國,拿破崙三世開始籌謀海外擴張,其首選目標便是要將印度支那變為法國殖民地,而當時的越南,其宗主國為中國;為并吞越南,必先打擊中國;為此,法國挑唆英國聯合對中國發起了英法聯軍之役;(中國史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實際與第一次鴉片戰爭毫無關係。)

巴黎和會,法國並未能使奧地利放棄對義大利之宗主權;這導致了3年後的法意聯合對奧戰爭;而由於普魯士與英國的反對,奧地利也未能取得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該兩地區仍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得罪了俄國、法國、義大利,導致在其後的德意志統一戰爭中,奧地利處於孤立境地。

(註: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東方艦隊司令詹姆斯·斯特林少將在進攻俄國堪察加半島時,認為日本是對俄作戰的重要基地,遂於1854年10月14日與日本簽訂「英日友好條約」,成為英日建交之開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