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流亡美國的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在衛國戰爭爆發後,寫信給斯大林,表示支持蘇聯保衛國家的鬥爭,並希望自己也能為保衛祖國效一分力。只不過斯大林沒搭理他。

白俄分子並不是一個整體,如同走向共和中袁大頭的台詞:我從沒見過什麼人民,只有一個個具體的人。白俄分子也是如此。

有感情上還是保衛祖國才是主要的人,也有謝苗諾夫那種死硬到底反共高於愛國的投靠日本法西斯的人。關東軍和偽滿政權就有效力的白俄。

支持哪方的,怎麼看的人都有咯


大部分人還是現在蘇聯這邊的。

最有號召力的安東 伊萬諾維奇 鄧尼金號召全俄為"俄羅斯母親而戰",並且還通電罵過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解放軍"。

後來蘇軍進東北的時候也允許了大部分白俄回國,留下的幾千人也都成了我國的俄羅斯族,畢竟上輩子留下來的階級仇恨當時已經沒了。

也有一部分參加了法西斯,俄羅斯法西斯黨領袖文薩斯基在關東軍麾下招募了大約15萬散兵游勇,這些人曾經參加過諾門坎戰役,戰鬥力極差不說還不聽指揮,後來又怕擁兵自重,幾乎全部繳械解散,"八月風暴"前僅剩數萬人分布在關東軍各部。


絕大部分當然站在蘇聯那邊,內戰歸內戰,比起納粹那種準備亡國滅種的外人肯定是團結一致的。

鄧尼金他們在二戰期間到處募款給蘇聯(後來被平反定義為愛國將領了)也公開咒罵弗拉索夫跟他的俄羅斯解放軍。

連當時逃到東北的白俄都不少回到蘇聯跟德國玩命。

階級立場,政治理念在國家民族面前算個屁啊。

就跟一戰前歐洲各國的左翼知識分子那樣,都一副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不要有國家區分,底層團結底層,要跟資本家戰鬥,在恩格斯的帶領下一副超凡脫俗,對民族國家看不起的架勢。

結果一戰一打起來,紛紛跑回國,打的比誰都凶。

當然二戰時期也有例外的,比如內戰時期被趕走的沙俄哥薩克,就跟著納粹跑回蘇聯,犯了很多反人類的罪行,納粹戰敗後這群人真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戰後丘吉爾跟斯大林劃分完歐洲地盤後(那張著名的小紙條)斯大林想起了那群跟著納粹的哥薩克,就要求英國人把逃回德國的他們交出來。

當時美國看誰都是垃圾,一副站在道德制高點隨地大小便的架勢,看不起這群人,而法國人忙著給女人剃頭,以及跟士兵撕逼(一個很著名的段子,當時跟著戴高樂流亡的將領們終於熬出頭回法國了,結果發現大批的法國人穿著德國人的軍服,就鄙夷的罵他們是叛徒,身為一個法國人竟然穿德國人的軍服,而那會法國士兵也暴躁了,直接懟:你特么不也穿著美國人的軍服回來的?)而英國人當時根本不敢惹蘇聯,加上好不容易從蘇聯手裡討回奧地利,當然不會因為這種小事去惹斯大林不開心。

英國人把西歐所有的哥薩克都給集中騙他們說要送他們去義大利,結果火車是開往蘇聯的,哥薩克發現後整個種群全都拚死不上火車,英國人當即翻臉給槍上了刺刀,逼著他們上車。

然後整個族群團成了一團,年輕的男人在最外圍跟英國人玩命,而婦女兒童以及神父則是擠在最裡面,所有人都知道一上火車死定了,就憑他們在蘇聯境內跟黨衛軍一起乾的破事審判都不需要,車子開進蘇聯就可以就地槍決(而且貌似還真的是,車子一開進蘇聯邊境,蘇聯士兵直接一車廂一車廂的殺。)

我記得有一副油畫是專門講他們的,最外圍的是年輕男人,裡面的全都是婦女兒童還有老人,而英國人拿著槍逼他們上火車。


流亡國外的白俄分子大多持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立場,他們的選擇可想而知。

如果蘇德戰爭爆發在20年代,估計他們會配合德軍。但是,三十年代後,西方世界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一片蕭條,而蘇聯渡過了最危急關頭,國力一日日變強,連英美都在反省自由經濟,螺絲福的新政可是帶著明顯計劃經濟成分的。

這種形勢下,白俄分子實際上對蘇共已經服氣,雙方的那點血仇也不叫個事,俄羅斯人內戰搞屠殺是常態。

蘇德戰爭中,如果德國打進蘇聯後 祭出羅曼諾夫大旗,部分白俄可能會配合;可德國表現得像食人野獸,看看蘇聯平民死亡數量,德軍行為幾乎是當年美利堅對印第安人屠殺的翻版,白俄絕無可能與其合作。相反,白俄放下曾經的血仇,組織各種團體,努力向蘇聯運送各種物質,在國際上為蘇聯發聲,盡全力協助蘇聯抗德。

順便說下我對二戰的看法:二戰最大的意義是喚起了人類的良知。

二戰主線,是對喪盡天良的軸心國的反擊,暗線,是美國對殖民體系的摧毀,本質上就是美國對英法的打擊。

二戰後,聯合國順利建立,這是主線勝利的產物,諭示著日德 罪行永不可遺忘。同時,殖民體系這個真正罪魁禍首也被摧毀,特別是運河事件後,英法還是大國,但喪失了所有殖民地,亞洲非洲拉美各國有了真正獨立的可行性。

在六十年代前,雖然丘吉爾和斯大林乘羅斯福死了把美國往歪裡帶,美國也夾帶私貨,但美國整體上還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這也是當時美國地位崇高的原因,至於後來,美國也現實了。


連克倫斯基都號召保衛蘇聯,別的白俄就不用多說了吧


看過一個電影,講列寧格勒保衛戰的,一位美國記者,到列寧格勒採訪。她是一名白俄將軍的孩子,因為意外被留在了列寧格勒,看到了周邊的情況,激發了她俄羅斯思想。支持俄羅斯。


我記得鄧尼金是站在了蘇維埃這一邊,後來還被稱為愛國將領。


部分白俄投奔了日本,組成了「淺野大隊」,穿上了昭和軍服,留起了仁丹胡,他們是日帝的幫凶


十個人十個看法,如奉系中有流亡東北的白俄組成純俄人團部隊,這個部隊後被日收編進滿洲國軍序列!蘇德戰時,既有對德死磕的,也有大量偽軍!


我知道鄧尼金,以下出自我所購買的一本軍事通俗讀物:


衛國派和「失敗主義」都有,但上自政黨和白軍領袖與文化精英,下到普通勞工甚至無業難民的多數人還是懷著樸素的民族感情支持蘇方。

前憲民黨領袖米留可夫和曾任南俄武裝力量總參的馬卡羅夫是前者的重要代表,二人從30年代之初就傾向於同蘇聯當局和解。米留可夫甚至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蘇聯發動的冬季戰爭辯護,蘇德開戰後態度可想而知,可惜其人死於1943年並沒等到在巴黎和蘇聯代表一起為慈父祝酒的日子。馬卡羅夫長期與ROVS關係緊張,30年代起與祖國回歸運動關係密切。鄧尼金大致算是偏向蘇聯的中立派,堅持俄國領土完全不可分割這種內戰時傳下來的老黃曆,在堅定反蘇的同時不信任一切外國入侵者,當然就包括了納粹德國。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說自然也引起了他和諸多「失敗主義」支持者的反感,鄧尼金期待的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局面,即俄國人能在團結起來推翻慈父政權的同時擊退外國侵略者。通過繳獲的蘇方文件,德國甚至發現ROVS在巴黎的一名重要房東謝爾蓋·特列季亞科夫實為為蘇聯服務的間諜,後者於1942年被逮捕處決。

「失敗主義」派強調蘇聯政權是俄羅斯人的最大威脅,在保持獨立性和不侵害俄國利益的前提下,應當積極尋求外國政府的幫助合作,在戰前和戰時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德國。其中最重要的組織當屬ROVS。從第一代領袖弗蘭格爾開始,ROVS就奉行絕不和解的強硬路線,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依然如此,弗蘭格爾軍團中有人還拿到過鐵十字勳章,但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表現。ROVS巴黎總部的一位將軍就在1941年秋向當地德國駐軍司令致賀電,希望德軍在東線早日獲勝推翻慈父政權。德國分部的負責人馮·蘭普在戰前就迫於納粹當局壓力,將分部改組為獨立於ROVS巴黎總部的軍事組織(雖然關係實際上還在),他堅信納粹在東線開戰後為了利用白俄僑民達成合作,不可能真的徹底落實對斯拉夫人的種族清洗。1941年8月,馮·蘭普向德軍最高指揮部致信表示其本人和下屬軍官願意為德方服務,但遭到拒絕,隨後蘭普本人放棄爭取,給了部下和其他德國分部ROVS成員自由選擇前途的機會。正如德國分部的遭遇,即便白俄僑民尋求與德國當局合作,但納粹無意對反蘇和親蘇的白俄加以區分,基本態度是一概視為潛在敵人不予使用不談合作,也有ROVS的高級成員被關入集中營而死,雖然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也有所改變。ROVS保加利亞分部的弗斯上尉則找到了另一種「合作」機遇,弗斯成功說服保加利亞政府,讓很多ROVS成員加入保加利亞赴東線的觀察團,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東線德佔區。來自保加利亞的白俄幫助德軍管理佔領區,但也積極從蘇軍戰俘中招募成員,此舉激怒了德方使得保方將ROVS成員撤走。弗斯本人在戰後定局西德,繼續與美軍情報部門合作。因為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對白俄僑民長達二十年的關照,ROVS南斯拉夫分部負責人博爾波維奇在1941年德軍入侵後宣布效忠王國政府拒絕與德國合作,動員分部成員加入南斯拉夫軍隊抵禦德軍,不過由於南政府軍垮得太快,以至於ROVS成員實際上未能參戰。博爾波維奇此舉招來德方報復,ROVS南斯拉夫分部遭到查禁,而後德軍庇護下的南斯拉夫俄羅斯軍團實際上最早由非ROVS派系的白軍軍官組建,但保加利亞分部負責人阿布拉莫夫(此人還參加了弗拉索夫的俄解運動)在德國當局准許後率領在保ROVS成員前往南斯拉夫加入俄羅斯軍團打治安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