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帝國僅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君主制政體國家。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於中國以外的帝國君主也常翻譯為皇帝(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等)。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如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些國家常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等)。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於亞歐大陸。

帝國不是傳統中國的固有辭彙,而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過程中誕生的新詞。中國人對自身所在共同體的表達習慣是天下、我朝等,歷代的正統王朝,一般自稱是朝,也就是代表上天行使天命的政權 。

近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只有統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天子或皇帝的稱號,所以理論上只有中國的歷代王朝才是帝國(最狹義),而其他政權諸侯國只能用所封稱號(王、公、侯)及藩屬國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

在歐洲,羅馬帝國前期的國家首腦稱元首(奧古斯都及凱撒,同時擔任共和國的執政官),政體在形式上仍為共和制,但實際上已具備後來歐洲出現的各帝國的主要特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理論上講西歐至多只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儘管這對於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前後,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先後升格為帝國;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成為了近代的歐洲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除俄羅斯帝國以外,其餘的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都是王國或公國,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土不大,統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但它們實際上沒有達到狹義帝國的標準,只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帝國。

歷史上帝國

(狹義)

世界歷史符合上述標準的狹義帝國主要有:

公元前6至4世紀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等王朝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0世紀初的中國歷代大一統朝代。

公元前後至4世紀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大食國,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波斯人),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法蘭西帝國,俄羅斯帝國等,1868年到1945年(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的大日本帝國以及1871到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

: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的波斯帝國也常被視為王朝。古希臘歷史著作中一般稱波斯君主為皇帝,如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

來自百科


感覺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原來,我一直以為強大且具有擴張性的國家就叫帝國,這符合廣義帝國的說法。後來,我覺得有皇帝的國家就是帝國,這符合狹義帝國的說法。但現在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帝國」一詞來自西方,中國歷史上沒有這個詞,至少百度找到的最早出現「帝國」一詞是在1850年出版的《夷氛紀略》,後於1908年清王朝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第一條表示:「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算是第一次在憲法意義上將自己確立為「帝國」,而在那之前,歷朝歷代都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名,他們自稱自己是X朝,是天下的主人,王朝我個人理解為皇室或王室的私有世襲領地的集合體(元朝除外,元朝似乎對內自稱元朝,對外自稱大蒙古國,其體制更像是貴族共和制,而無法將整個大蒙古國或元朝當作是孛兒只斤家族的私有世襲領地,如果有了解蒙古或元的可以做出解釋),而皇帝自秦始皇以來,與其說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更像是一個文化圈的最高領袖,畢竟只有「天朝上國」的君王能稱皇帝,其餘只能是國王。

那在西方,最早出現「帝國」是什麼時候,我不知道,但在《但以理書》中描寫了四獸,分別代表了四大帝國,巴比倫、波斯、希臘(亞歷山大帝國)、羅馬,由於《但以理書》據說成書於新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前後,因此後續的波斯、希臘、羅馬都是預言,這是後事基督教做出的解釋,我們且不管《但以理書》是真的預言對了還是後人胡扯,但至少基督教後世對其的解釋確實深深影響到了中世紀時期的歐洲。

在《但7:23》中寫到「那侍立者這樣說、第四獸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國、與一切國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並且踐踏嚼碎。」將其對應羅馬,便是將羅馬定義為世界最後一個帝國,也是永恆的帝國,而且羅馬即世界。至少在古典時代,羅馬的名字應該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不管是後世劃分的共和國時代還是帝國時代,「帝國」本質上沒有出現在國名之中,想必巴比倫、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臘(亞歷山大帝國)亦是同理,此時「帝國」更多隻待什麼,我不得而知,希望有知道的網友進行解答,但至少我覺得我們不能以現在以為的對國家的定義去看待這些國家,而是想辦法去研究當時的人們對巴比倫、波斯、希臘的解讀與理解。以我個人的淺薄看法,當時對「帝國」的理解倒更像是現在廣義上對「帝國」的解讀。

另外,做個插曲,不知道在西羅馬滅亡之後,東羅馬的人們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國家的呢?以及類似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希拉克略之類的皇帝是否有出台法典將「帝國」寫入國名之中?求科普。

在進入中世紀後,由於舊秩序的崩壞,基督教通過文化教育滲透進歐洲的各個地方,這也直接導致「羅馬世界上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的帝國」「羅馬即世界」「羅馬是永恆帝國」等思想進入了每一個歐洲人的心中,他們認為只要世界還在,羅馬就還在,只是暫時沒有皇帝了而已,由於這個思想,查理大帝、奧託大帝紛紛來到羅馬城,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建立,他們要在歐洲建立至高無上的權力,那隻能是羅馬皇帝,帝國也只能是羅馬帝國,在這方面倒是與東方的「天朝上國」有點像,畢竟皇帝在全天主教世界(後來的天主-新教世界)只能有一個,且是至尊。

在英語辭彙中,神聖羅馬帝國可以是「Holy Roman Empire」,但也可以是「the Empire」,the是特指,說明後面所指代的事物獨一無二,即在中世紀以及之後的大航海時代的天主教(天主-新教)世界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而這一次,神聖羅馬帝國有一個拉丁語名稱「Sacrum Imperium Romanum」(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寫),「帝國」一詞「Imperium」赫然出現在名稱中,考慮到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於1806年而那以後的時代是工業革命大爆發、民族主義抬頭以及拉丁語幾乎滅絕的時代,拉丁語的名稱倒更像是一個官方法定的名稱,按照詹姆斯·布萊斯的《神聖羅馬帝國》書中的中譯本序言中有寫到奧託大帝指承襲查理大帝的皇帝奧古斯都稱號,奧托二世始稱「羅馬皇帝」,康拉德二世才將國號定為「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始稱「神聖帝國」(正文中:腓特烈一世加上了「神聖」一詞的形容詞。關於它的最早起源,有些人認為是在康拉德二世統治時期,但無史料根據。就目前所知,它第一次出現於腓特烈在1157年頒發的傳票或通函中)。但不管如何,只是應該可以判定的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與1495年組建了帝國議會與帝國法庭,並於1512年正式定下帝國的法定名稱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關於這一點,很多神聖羅馬帝國或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相關書籍都有提到,但我暫時找不到是哪一部法令,另外令人疑惑的是「帝國」在拉丁語的版本中用的貌似是Imperium,而德語只是Reich,後面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部分還會提到),如果在1512年之前「帝國」還只是停留在習慣稱呼上,那麼1512年就正式出現把「帝國」一詞放入法定正式名稱中的國家了。這或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狹義帝國的起源。

再來談談其他國家。很多國家其實被稱作「帝國」一是因為習慣稱呼,二是因為翻譯錯誤。莫卧兒帝國,似乎本質沒有名字,而「莫卧兒」意思就是「蒙古」,看上去更像習慣稱呼而非法定名稱。奧斯曼帝國,據說在進行近代化改革之前長期沒有國名,奧斯曼更多指代世襲蘇丹的奧斯曼家族,因此這個國更像是由奧斯曼家族世襲統治的家族私有領地的總和——奧斯曼王朝,而「奧斯曼帝國」這一稱呼更像是其他國家對這個沒有名字的大國取一個習慣稱呼,貌似末年正式定下國名之後,名字中其實也不含「帝國」一詞。如果有了解奧斯曼、莫卧兒、波斯這方面的,求科普。

通過上述對幾個喜馬拉雅山以西國家的描述,會發現其實即便國君是皇帝,國名中也未必含有「帝國」,一般我們稱呼有皇帝的國家為帝國也只是一種習慣稱呼,更何況其實「皇帝」一詞本身就是「天朝上國」獨有的,而出於翻譯方便將國外所有地位高於國王的君主或領袖全部翻譯成「皇帝」,但不管是羅馬的「神聖羅馬凱撒,永遠的奧古斯都」也好,波斯的「萬王之王」也好,亦或是其他的,他們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和東方的「皇帝」性質也不太一樣,甚至在拿破崙之前,「羅馬皇帝」都很難被當作一個君主頭銜,當成執政官、裁定者、軍隊大元帥……可能更好一些。

再說幾個我覺得有意思的。

1804年,為了響應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自行加冕「奧地利皇帝」頭銜,宣告奧地利帝國的建立,但這個奧地利帝國的實際名稱是Kaisertum Osterreich,其中Kaiser在德語中是皇帝的含義,但Kaisertum卻並不包含「國家」的意思,因此,不應該是「帝國」,「帝權」可能會更好一些。而奧地利的Osterreich中的reich反而有國家、地區的意思。即便是到之後的奧匈帝國(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王冠領地)中「帝國議會」用的是「Reichsret」,「皇室領地」用「Lander」,完全沒有代表皇帝的「Kaiser」一詞。

而1871年成立的希特勒口中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由霍亨索倫家族組建的「德意志帝國」,其正式名稱為「Deutsches Reich」,說起來從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到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所有的Reich都被翻譯為「帝國」,但貌似「Reich」的意思只有「國」,而帝國應該是「Kaiserreich」,「Reich」一詞據說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必須是有君主的國才能是Reich,但這個君主不限於是公爵、國王、皇帝,關於單詞真正的含義,那只有真正學校德語的人才能過回答了。另外前文提到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德語中用的名稱也是Reich而非Kaiserreich,這是否是因為考慮到在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之前,帝國的君主只能是「羅馬人民的國王「或「德意志國王」而「皇位」空缺的原因,也只能去問專業人士了。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后,宣稱是莫卧兒帝國的繼承者,英國成為大英帝國,但「大英帝國」究竟是否具有法律效益那就同樣只能讓專業的來回答了,如果沒有,那就只是「聯合王國」,很難在法律意義上認可為一個帝國(但印度帝國就不一樣了)。關於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官方名稱原文與含義,彼得大帝加冕「全俄羅斯的皇帝」後俄羅斯的官方國名原文與含義,我都不了解。以上就當引出一個問題吧。

最後,再回到東方,一個熟悉的詞——「帝國主義」,這代表著什麼含義,百度上應該很清楚了。

總的來說,「帝國」究竟是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而以上是我對「帝國」一詞的粗淺想法,雖然寫了很多,但大部分其實我不懂,但我所認為的「帝國」,就是不要去糾結這個國家或王朝究竟是不是一個帝國,而是從表現到內在去解析每一個國家的本質。


帝國是一種世界主義邏輯,它至少不構建於領土的基礎之上,就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一定擁有領土,但它是帝國的元首,也是基督教世界主義的重要象徵。

帝國的起因在於擴張,這種擴張體現為對領土或是資本積累的渴望,不斷擴張的帝國往往包含著諸多民族和分化的階層,因此帝國為了保全自己又要不斷地尋求一種穩定的治理框架,以適應對異質化社會的治理需要

這種對異質化社會的統一治理框架的尋求最終催生了世界主義的誕生和發展,而世界主義的邏輯又為帝國的擴張提供了思想上的動因,帝國就是這種世界主義的運動過程。


帝國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由皇帝統治的大型國家。

像羅馬的英白拉多/奧古斯都,拜占庭的巴塞琉斯,波斯的沙汗沙阿,奧斯曼和莫卧兒的巴迪沙阿,突厥、金帳、察合台、伊爾的大可汗,伍麥葉和阿拔斯的哈里發,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轉輪聖王,東歐斯拉夫人各國的沙皇、匈奴的單于都是等同於皇帝的頭銜。但大越/安南的皇帝、本子的天皇多數情況下只相當於國王,但明治、大正、昭和可以稱為真正的皇帝。

如果從《歐陸風雲4》的視角來看,五常都可以稱之為帝國級,因為他們有高發展度。無論是否為君主制/帝制

近代的殖民帝國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板鴨不是皇帝(《歐陸風雲3》中就有提到),但查理五世(卡洛斯大帝)作為神羅皇帝聯統板鴨,所以也作為哈布斯堡帝國的一部分(並擁有從拜占庭那裡得到的羅馬帝國弱宣稱)。大英帝國早期屬於「外王內帝」,伊麗莎白一世後對內稱「大不列顛帝國」,對外仍稱「英格蘭王國」或「不列顛王國」,維多利亞一世在莫卧兒帝國滅亡後正式採用皇帝稱號,直至喬治六世時期印巴分治,去除帝號。而法雞繼承法蘭克王國的法統,有獲得了拜占庭帝國流亡皇子(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個侄子)的宣稱,也可被稱為帝國,但在拿皇加冕後才正式稱帝,所以EU4開局法雞隻是王國。

而元首的第三帝國並沒有皇帝,僅僅是國號而已(不過按照EU4標準仍算帝國)

至於米國,開始不能稱之為帝國,發展度高了才變帝國級(EU4設定USA是王國級)


由皇帝擔任國家元首或者國家象徵的國家就是帝國,就像德意志皇帝是授予世襲擔任德意志聯邦會議主席的普魯士國王的尊號,但德意志依然是一個帝國。法蘭西皇帝理論上是法國公民選舉產生,可他依舊是一個帝國。德意志皇帝、法蘭西皇帝和俄羅斯皇帝,這三個皇帝的含義都不一樣,可不妨礙這三個都叫帝國。


nonononono

這個釋義非常debatable

empire的概念看的不是統治者性質,不是政體

看的是imperial行為,

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

empire的conquest是為了extraction for further conquest

永無止境的擴張,是帝國


這個老疙瘩我還挺擅長的。

咱們不講那些狗屁醪糟的轉圈話。

也不說一大堆有的沒的。

帝國的核心是帝,也就是有個唯一統治核心,並以對外擴張為核心訴求,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

看明白了,唯一統治核心,很必要。 並且要擴張,要侵略,這兩點缺一不可。

阿爾及利亞,吉爾吉斯坦都是世襲制,所謂民主選舉。這可謂唯一統治核心。

但他們不會覬覦別人的土地,不以擴張勢力為核心訴求。

這就不是帝國。

同樣,威尼斯,在文藝復興前後經常和周邊打仗,要把生意做下去,但因為沒有唯一統治核心,導致它永遠都只能是一個小城邦,無法做大。

瑞士僱傭兵也是強的飛起,號稱碎顱狂魔。

可他們沒有統一的政令,沒有形成具有規模興的國家,也就自然無法發展到對外擴張的階段。

只能是在豪強之中佔有一席之地。

咱們看看 大秦,羅馬,美國,都是包含兩種要素。

1。唯一統治核心。 贏氏一族,羅馬貴族選元老院/選帝,美國總統選舉/深層政府

2。 秦橫掃六合席捲八荒。 羅馬西到西班牙,東到美索不達米亞,都是軍團士兵一刀刀砍出來的。

美國更不必說了,全球三百個軍事基地,11個航母戰鬥群,人家還舉得我不夠。

所以無論是帝制,還是議會制,還是所謂民主自由制,只要他集中權利,並對外擴張,就代表了帝國的所有含義。而不是只有帝制。

最後回到中國。

我剛才提到了,帝國不帝國,不看你的政體,也不看你的領導人頭銜。

只要你擁有唯一統治核心,而且以對外擴張侵略為核心訴求,就是帝國。

認為帝國是對的,是好的,是走向幸福的唯一途徑,就是帝國主義。

我們喊打倒帝國主義,反的就是以擴張侵略為發展訴求的這種強盜邏輯。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能頂住這麼大 壓力,完成RCEP,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方法。

當然,白皮的政治智慧也就到這個程度而已了。就算讓他們上火星,他們還是會建設個羅馬出來。

我想,我大概應該把帝國的邏輯講明白了吧。


皇帝的國家叫帝國。

現在地球上已經沒皇帝了,和皇帝平級的奧古斯都、萬王之王、大可汗、轉輪聖王之類的,也有一個算一個都讓人滅乾淨了,所以地球上已經沒有真正的"帝國"。

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強大而集權的國家,是一種文學修辭。


帝國是一個舶來品的翻譯辭彙,是君主名號為「皇帝」(包括英白拉多,凱撒,emperor等)的國家。清朝、日本在近代亦自稱為帝國。

但是明朝以前實際上不是個帝國,因為沒有介入那個體系,東亞國際關係為朝貢體系,沒有帝國這個說法。西方人對於歐洲以外的國家,稱呼為帝國實際上是很輕意的。例如同一時代的阿茲特克,是一個比我國殷商時代還要落後的城邦聯盟,沒有發展出鐵器,沒有文字,甚至沒有輪子,實行活人殉葬。這樣一個政治組織,仍然被稱之為了「帝國」,實際表露的是一種對於外來文化好異求奇的心態。類似的比如印加帝國,桑海帝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