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世人皆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爲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着獨特的藝術魅力。

  書法是高度個性化的藝術,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爲書法史一大貢獻。

  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着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近年來金開誠先生持續關注中國書法和傳統文化的研究,發表了有其獨特見解的書法理論文章,今天摘錄金先生的一篇文章,隨他通過書法藝術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與實質。

  我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事實上,當中國文化開始以書面形式積累、傳承時,也便有了書法藝術的萌芽。在其後的發展中,書法藝術不僅成爲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和整個傳統文化一起延綿發展,同步相應。因此,通過書法藝術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種種精神與實質。

  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過是由筆畫、線條組成的符號。然而我國曆代的書法家卻能以漢字爲材料,通過豐富多彩的想象與加工,使之成爲藝術形象,從而創造出一種完全土生土長、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藝術來。由於中國人民對美的執著追求和卓越的創造能力,所以整個書法藝術無論在歷史的發展上,還是在各個發展階段的空間展布上,都表現出千姿百態、爭奇鬥豔,既有深刻傳承又有飛躍創新的局面。因此可以說,書法藝術乃是傳統文化中最爲生動活躍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突出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生機和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充實與更新。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卷(傳唐褚遂良摹本)

  世人皆知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人們往往直覺地認爲這是由於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緣故,卻不能充分注意歷代人民對文化創造的自覺而頑強的追求。書法是高度個性化的藝術,“筆爲心畫”,人人都有獨特的風格,因此在顯示個人的創造追求方面具有極大的鮮明度。而且,這種在文化創造方面高度自覺的個性化追求,至遲在漢代“八分”書流行的階段已有了充分的表現。因爲大量“八分”名碑儘管在書寫中都遵循了扁方橫勢、逆入順出、波磔揚厲、“燕不雙飛”等模式要求,卻仍然姿彩紛呈,各有風致。

  由此以後,在各體書法的寫作中,對藝術創造與藝術個性的自覺追求更是蔚成風氣並且日益加深。所以中國書法雖然概括說來只有篆隸正草四體,但每種字體卻都有難以計數的風格與流派,各自爭奇鬥豔,蔚爲大觀。雖然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封建科舉的功令限制,在南宋以下出現過千人一面、整齊如算珠的“館閣書法”,但這種書法即使在封建時代也幾乎遭到所有書法藝術家與理論家的一致批判。這一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祖國文化的發展中確有某種去蕪存精的內在機能。因此儘管由於種種原因而泥沙俱下,但其精華部分卻也日積月累,終於使傳統文化在整體上變得博大精深。

  沈度館閣體楷書《謙益齋銘頁》書法作品

  在書法藝術的審美中,諸如藝術辯證法的深刻運用,氣、韻、境、趣等中國特有的審美範疇的建立,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多種文化素養的陶冶,等等,都標誌着書法藝術與整個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但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擬重點剖析一個問題,即在歷代書法創作與理論中有着鮮明表現的“以力爲美”的傾向。

  近人胡小石先生說:“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鐘錶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麪條。”這段話生動明白之極,卻不只是胡先生個人的見解,而是透徹地再現了歷代書法中佔有主導地位和普遍意義的經驗總結。早在傳爲秦相李斯的書論中已經強調:“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借筆力遒勁。”又傳爲晉代衛夫人的名作《筆陣圖》中也說:“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書聖王羲之的書法流美絕倫,然而梁武帝卻說:“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爲訓。”這一評論且爲後世視爲定說。如唐代歐陽詢書,《新唐書》本傳稱其“初效王羲之書,後險勁過之”;褚遂良書,魏徵稱其“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至於魏碑及顏真卿、柳公權之書,則更以剛健遒勁著稱。由此可見,書法藝術不論形象、風格如何變化,均須以筆畫富有內勁爲第一要義。

  王羲之《唐懷仁集聖教序》書法作品局部

  但是,書法藝術“以力爲美”並不是指寫字要用巨大的力氣,更不是指張牙舞爪,霸氣逼人;而是指書法的線條與形象要有內在的勁力與活力。它的來源主要靠實踐的功力與火候,這就叫“力由功來”。傳統書法理論強調筆畫要圓滿可觀,要“肥而不腫,瘦而不削”;反對“任筆爲畫,因墨成字”;要求“萬毫齊力”“墨到之處皆有筆在”。由此可見,“以力爲美”歸根到底是要求在筆墨的運用上達到高度的藝術準確性,而這種境界若不靠深厚的功力是無法達到的;書法的“力”是練功練出來的,而不是使勁使出來的。

  書法藝術“以力爲美”“力由功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一些更爲內在而深刻的因素。傳統文化的創造有無數品種與樣式,而無論哪一種真創造都必然出於真功夫。所以中國人從做學問、創事業、練本事乃至養身體,都把“功到自然成”持爲信念,同時也是力求達到的理想境界;而“功”也便成了中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對一切文化創造起着引導與保證的作用。

  “功”的產生只有靠勤學苦練,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勸學”的詩文格言特別多,而“勸學”又總離不開由勤學苦練以積成深厚的功力,這正鮮明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氣質。同時,中國人又歷來強調“學無止境”,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文化創造要求是始終蓬勃而永無休止的,這是蘊含在傳統文化中最爲可貴的精神之一。

  正文/何茲全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傳統文化六講》

  作者:金開誠

  編者:金舒年、徐令緣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