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濟公在歷史上是存在的。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因其在世之際,常樂善好施,劫富濟貧,為下層社會的勞動人民討公道,為他們打抱不平,並且其有過去封建社會大多數人們沒有的美好品德,比如他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給當時的老百姓留下了極為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當時他被稱為濟公活佛,可見其對人們的貢獻就不一般了,據說,活佛會醫術,常常懸壺濟世,診療那些沒有金錢醫治的窮苦百姓,以至於後來被大家稱為聖僧,大家應該也知曉了他的專利―伸腿瞪眼丸。不管你是什麼疑難雜症一服一個準好。

那麼為什麼李修緣會和寺廟和尚扯上關係呢?據史料記載: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但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寺廟方丈為其取得俗名修緣。意味其與佛門結下緣分,以此明示。

但其在當時個性比較鮮明,於現在來說也是看破紅塵,在大婚當晚撇下結髮夫妻不管自己雲遊四方。在現在來講可謂是不厚道不靠譜。自己也說過: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學我便成魔。

可見李修緣是追隨著自己的內心,一輩子也是無憂無慮地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並一直堅持了下去。總的來說,李修緣的人生是成功的。

其實歷史並不枯燥,歡迎關注「智化冰川」瞭解更多扣人心絃的歷史過往!


破鞋、破帽、破納垢衣,揚善除惡,百姓擁戴。佛在心中天地為懷,佛法無邊,普照滄海。

道濟和尚的一生,概可以通過以上一句蓋棺定論。

傳說,南宋浙江十八年,浙江紹興台州的永寧村,雖未入夏而滿池荷花開。國清寺主持見天有五彩祥雲在永寧村上空氤氳徘徊,覺得天降異像,必有聖賢大能降世(古代,望氣是一門大學問,並非迷信科學可解釋)。於是興然而往永寧村,又見村頭村尾,滿池荷花綻開,更確定了其心中猜想。最後,他駐足在李茂春家門口,敲門便賀,「阿尼陀佛,貧僧國清寺主持……,見天降祥瑞於永寧村,便隨祥瑞而來,料定施主今日必得貴子。」

就這樣,李修緣未生而與佛結緣,並被法空主持賜名修緣,並且留下約定:了卻世俗日,皈依我佛時。

言下之意他斷定,李修緣天生便是我佛的弟子。

李修緣自小便天資聰穎過人,常具凡人所不具有的靈動,看待問題,別具一格,李茂春夫婦皆認為乃是其與佛修緣的緣故。

後來,李茂春夫婦去世,李修緣便赴約國清寺,拜法空主持為師,取法號道濟。道濟和尚入佛,卻不被佛法清規戒律所束縛。其認為,修佛乃修心,心凈既見我佛,所以在先後參詳了址園寺,觀音寺的佛法諸意後,別出心裁,決定持戒不持口,以我心見我佛。一句話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道濟和尚最終在杭州靈隱寺定位,因為也只有靈隱寺的我佛有教無類,大肚能容濟公如此驚世駭俗的和尚。

之後,道濟和尚就開始放飛自我,貌似乞丐,酒肉穿腸,卻是一個心持我佛,懸壺濟世的得道高僧。他時常勸人行善、教人行善良,自己行善。他教乞丐奮發自強,重新做人,以至台州之內無乞丐。他治病救人,時常自己穿梭于山野之間,遍尋藥材替人治病。他的事蹟有很多,永遠說不完。

很重要的是,他真實存在。道濟和尚用事實告訴我們,佛法修的並不是神,而是心。後代禪宗以其佛法思想無邊,認其為禪宗第五十世祖。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回答!


濟公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濟公傳》裏的故事,既有濟公本人之事,也有把其他高僧故事合成附會的成分。一直到民國時期,依然有濟公式神奇僧人存在。第一,濟公的原型。

看過電視劇濟公的朋友都知道,濟公的法號叫道濟,道濟和尚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僧人,當時還是趙構在當皇帝。道濟是天台人,俗家姓李,後來進入凈慈寺出家為僧。據說為人行為癲狂,不守戒律,喝酒喫肉,百無禁忌。這些在電視劇和小說裡面都有充分表現。後來凈慈寺遭遇火災,在重修寺廟需要木料的時候,道濟和尚利用神通,把紹興山上的大木頭從寺廟香積井裡運輸出來,這個在遊本昌版本的濟公傳裡面也有體現。根據杭州凈慈寺志記載,道濟和尚73歲的時候坐化,臨終之前寫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

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詩裡面的禪機足夠人品味良久啊。這還不算完,後來有位和尚偶然在六和塔下面又遇見了活著的道濟和尚,道濟和尚又留下了一首詩: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尤覺骨毛寒;

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

第二,濟公傳裏的故事整合了其他高僧事蹟。

濟公傳裡面有很多濟公和尚大顯神通的故事,其中整合了不少其他高僧的事蹟。最典型的一個就是南北朝時期寶志和尚的故事。寶志和尚民間俗稱志公,所以有人說濟公就是志公的諧音,這個就有點武斷了。寶志和尚的奇聞異事特別的多,他在齊武帝時期因為示現神通,被皇帝關押在大牢裏,可是人們卻在鬧市中看見他招搖過市,等到獄卒趕回牢房查看,和尚又端坐在監獄裡面,分身多處,進出自由,皇帝也拿他無可奈何。梁武帝尊重佛教,對待寶志禪師禮遇有加。後來寶志禪師留下了很多和修行有關的詩歌,收留在景德傳燈錄中。

第三,一直到民國時期,依舊有濟公式的神奇僧人存在。

歷代高僧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民國時期有一位金山活佛,就是一個濟公式的神奇和尚。他俗家姓董,是陝西人,法號妙善。妙善和尚深具神通,他用完的洗澡水有治療疾病的功效,經常被善男信女瓜分帶走,疑難雜症一掃而光。後來逐漸有了活佛美名,人們都稱之為金山活佛,妙善和尚的本名反倒沒人記起。後來金山活佛雲遊四方,在緬甸仰光圓寂。和尚圓寂的方式極其傳奇,一位居士邀請他在家居住,晚上請他沖涼,和尚說要好好沖一衝,以後就不用沖了。結果後來打開浴室發現,金山活佛竟然以站立的姿態坐化!鎮江人對於金山活佛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據說金山活佛經常在夜晚一個人來到山頂,高聲唸佛,他念佛的方式特別獨特,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念的是: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在鐵鎚看來,這句唸佛融合了凈宗和禪宗兩種意味,禪宗有唸佛是誰的話頭,凈宗則是一句南無阿彌陀唸到底。誰念南無阿彌陀佛?誰在看這篇文章?

我是鐵鎚,對脾氣就關注轉發吧。

濟公和尚,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一位南宋高僧,生於1148年,圓寂於1209年。俗名李修緣,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

濟公是北宋節度使李遵勖的後代。

李遵勖娶了宋真宗趙恆的妹妹萬壽公主,算是駙馬爺了。李遵勖曾經編纂過一部禪宗的語錄《天聖廣燈錄》,共30卷,記載了一直到宋仁宗天聖年間的歷代禪宗祖師。天聖七年(1029),李遵勖把《廣燈錄》獻宋仁宗,宋仁宗賜「天聖」二字並序。現收於卍續藏第一三五冊。這說明濟公的祖上就很有佛緣,很多人都是佛教居士,濟公有一點皇室的血統(雖然很稀薄)。

濟公的爺爺李涓

記載於《宋史列傳第二百六忠義二李涓傳》。靖康元年,這一年金軍入侵北宋,包圍開封。李涓是鄂州崇陽縣知縣,收到勤王的命令,立即募兵600人。鄂州下屬7縣,其他縣的兵還沒聚齊,李涓率崇陽兵先出發。李涓的士兵多是市井失業人員,沒有什麼戰鬥力。李涓散盡家財買牛肉和酒犒賞軍隊,激勵部下,「鈞之一死,死國留名,男兒不朽事也。」他的部下大為感動而流淚,願意與李涓一起與金兵死鬥。

李涓帶兵渡過淮河時,蒲圻、嘉魚二縣的兵才趕上來。到了蔡州,天降大雪,雪落近二尺。這場大雪也預兆了北宋的滅亡。

蔡州人民在呼噪逃奔,李涓說:敵人來了。以崇陽兵為中軍,蒲圻、嘉魚軍為左右二翼,嚴陣以待。不一會,金兵的偵查騎兵到來,李涓一馬當先,率軍攻擊,斬獲數騎。金國騎兵撤退,李涓乘勝追擊十多里,與金國大部隊遭遇,飛矢蝟集,蒲圻、嘉魚二縣兵恐怖而逃去。李涓受傷多處,依然血戰,最後戰死疆場,跟隨他的士卒崇陽兵戰死了十分之七。南宋朝廷得知李涓的忠烈,讓他的三個兒子都補官。

濟公的父親李茂春

因為李涓的功績蔭子,在天台縣作官,後來辭官歸隱田園。李茂春與夫人王氏樂善好施,卻沒有兒子,後來齋戒三日到國清寺禮佛求子,生下一子,取名李修緣。

濟公的經歷

李修緣在天台縣國清寺出家,法名道濟,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後住凈慈寺,嗜好酒肉,似癡若狂,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有《鐫峯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寺院的僧人要驅逐濟公,靈隱寺方丈慧遠說:「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瞎堂慧遠圓寂後,濟公去凈慈寺投德輝長老,做了書記僧。有詩僧居簡的《北澗集》記載了濟公的一些事蹟。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紀念濟公。

我們看幾首濟公的詩。

自述

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西湖絕句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臨江仙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纔到腹,轉眼又還飢。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酒懷朝也喫,暮也喫。喫得喉嚨滑似漆,喫得肚皮壁立直,喫得眼睛瞪做白,喫得鼻頭糟成赤。有時汝陽三鬥,有時淳于一石;有時鯨吞,有時龍吸;有時效籬下之陶,有時學甕旁之畢。喫得快,有如月趕流星;喫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喫得幹,有如東海飛星;喫得滿,有如黃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瓊漿玉液。問相如,曲糵最親;論朋友,糟邱莫逆。一上脣,五臟欣隨;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請,解我之饞;並未曾我做主,還人之席。倒於街,臥於巷,似失僧規;醉了醒,醒了醉,全虧佛力。貴王侯,要我超度生靈,莫不篩出來,任我口腹貪饕;大和尚,要我開題緣簿,莫不沽將來,任我杯盤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嘗醒了半日。藉此通笑罵之禪,賴斯混風顛之跡。

想一想,菩提心總是徒勞;算一算,觀音力於人何益?任世間,只管胡纏;倒不如,早須圓寂。雖說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動虛靜實。收拾起油嘴一張;放下了空拳兩隻。花落鳥啼,若不自知機;酒闌客散,必遭人面叱。謾說射洪春色,莫論其微;蘭陵清醞,休誇無匹。縱美於打辣酥,即甜如波羅蜜,再若嘗時,何異於曹溪一滴。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

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蓮碧天。

——道濟臨終偈語

歷史上的濟顛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小說戲曲中關於濟顛的故事非常多,但是和歷史上的濟顛關係不是很大。

《大清一統志》中的道濟

濟顛的俗名叫做李心遠,字湖隱,號方員叟,是宋朝人。李心遠十八歲在靈隱寺落髮為僧,法號道濟。因為道濟「瘋狂不飭細行,飲酒食肉,與市井浮沉,人以為顛也」,故稱「濟顛」。讀書有限,只在《大清一統志》中看過關於濟顛的比較詳細的記載。

天台人,李氏子,初就靈隱落髪。狂嗜酒肉,人稱濟顛。後依凈慈,火發寺燬。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葢六甲神也。瀕湖居民食螺已防尾矣,濟乞放水中活而無尾。——《大清一統志》原文沒有句讀,引用中的標點是根據我自己的理解加的,有錯無處請指正。

《一統志》寥寥數字,確實將濟顛的出身、性格、事蹟等等交代的一清二楚。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歷史上的濟顛是天台人,現在的浙江天台山永寧村還有濟公故居。濟顛是在靈隱寺落髮出家。

在凈慈寺居住期間,有大火燒寺,濟顛用袈裟護住眾山,拔起樹木,引水滅火。事後告訴寺廟說:拔掉的樹木都在香積井裡。這時,正有六個男人將樹木從井中取出來,後來眾人才知道這六人是「六甲神」。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得出濟顛的法力高強,且已經有一定的神位——要不然能指示六甲神去撈木頭?

小知識:

六甲神,是傳說中六位男性神仙,分別是:甲子神將王文卿,甲戍神將展子江,甲申神將扈文長,甲午神將韋玉卿,彎辰神將孟非卿,甲寅神將明文章。

與六甲神對應的是六丁神,當然是六位女性神仙了,分別是:丁卯神將司馬卿,丁丑神將趙子任,丁亥神將張文通,丁酉神將臧文公,丁未神將石叔通,丁巳神將崔石卿。

書中還記載了濟顛的慈悲心腸。濟顛居住地的居民喜歡喫螺尾,濟顛不忍,將百姓喫剩下的螺要回去,用法力讓其復活,只是再活過來的螺都是沒有尾巴的。

以上是《大清一統志》的記載,二三小事,我們基本可以整體的認識濟顛這個人物形象了。

《大清一統志》沒有提到的是道濟的修佛之路。道濟在靈隱寺落髮,他陸續參訪過國清寺之法本一空、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後拜入虎丘山慧遠門下,求佛之路並不容易。

道濟坐逝於嘉定二年,享年六十,葬於虎跑塔。相傳後來又傳說道濟去世後,有人在六和塔遇見道濟和尚,並留下書信:

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覺骨毛寒,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遭。

仔細品品其中意味,很是深刻啊。

道濟與五百羅漢

後世將道濟奉為羅漢,卻是在五百羅漢之外。五百羅漢最早出現於東晉時期,五百羅漢的本土化也是一段漫長的歷史。五百羅漢形象眾多,這就註定了能夠設置羅漢堂的寺廟,其寺廟本身規模不會太小。道濟是五百羅漢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羅漢,可見道濟的地位是很高的。又有趣的是,仔細研究一下這些羅漢,我們會發現濟公一般不進羅漢堂,大多是在寺廟的走廊或者是房梁等地方,對此民間也是有說法的,相傳濟公出人上任遲到了,所以沒有趕到羅漢堂。


濟公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鞋兒破~帽兒破~

身上地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兒破... 誒嘿,誒嘿,誒嘿...

...」

這首《鞋兒破帽兒破》是電視劇《濟公》的主題曲,裡面遊本昌老師飾演的濟公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帶來了很多樂趣,那麼,裡面的濟公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嗎?

濟公,原名李修緣,是南宋浙江人,後出家改法名道濟,被世人稱之為「活佛濟公」,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濟公師從慧遠禪師,在國清寺出家。濟公為人性格豪爽,頗具才華,喜好雲遊四海,觀查世間民疾,常年袈裟破損,衣衫不整,又喫酒肉,葷素不濟,世人也稱之為濟顛和尚。

雲遊期間,常替民採藥、治病行醫,樂善好施、除暴安良。濟公也是名佛法高深的得道高僧,被人稱為當代活佛。

濟公一生救死扶傷、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受到了當時人民的愛戴,其事蹟也在後世廣為傳頌。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如果喜歡請點上一攢,歡迎關注個人頭條號「歷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提到濟公,不少人會想到經典電視劇《濟公》,這個上世紀80年代由遊本昌老爺子主演的電視劇,成功塑造出一個邋裡邋遢、不守戒律但卻好打不平、扶危濟困、彰善罰惡的濟公形象。又或者想到周星馳的電影《濟公》,周星馳也塑造出了一個全新的濟公形象。那麼濟公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電視劇中,濟公法名道濟,根據記載,在南宋時期的確有一位法號道濟的和尚,他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台州人。

濟公本姓李,據說他的高祖李遵勖還是宋太宗的駙馬、鎮國軍節度使,也算地位顯赫。到了濟公的父親李茂春這一代,李茂春和夫人王氏深信佛門,夫妻倆遷居天台北門外永寧村,後來在此生下了濟公,夫妻倆請國清寺住持為他取名修緣。

濟公家境殷實,少年時就讀於赤城山瑞霞洞書院,再加上家學淵源,對儒釋道三教都有所涉獵。

然而濟公還未成年,父母就相繼亡故,濟公悲傷之下,更追求佛理,於是就近拜國清寺法空一本為師,取名道濟。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最後住凈慈寺。

濟公兼修釋道,這使得他在一羣「純粹」佛門弟子中顯得有些另類,再加上濟公性格率真,行事不拘一格,衣帽都是破破爛爛的,不守清規戒律,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所以被僧人們稱為「濟癲」。

濟公雖行為不同於常人,但卻才華橫溢,為了探究佛道至理,他多次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雖然路上寢食不定,但精於中醫的濟公還熱心幫人採藥治病、排憂解難,廣濟民間疾苦。因此,他被人們尊稱為「濟公」。

在樂善好施之時,濟公應該是找到了他的佛理吧,在遊行時,他撰有《鐫峯語錄》10卷和眾多詩作,被奉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濟公作為得道高僧,的確值得我們銘記,不過關於濟公的那些具有明顯神話色彩的故事,還是隻能說一句,不存在的,這些故事傳說都是百姓們的創作,或許是為了紀念濟公的善行吧,它們從南宋時代開始流傳,直到今日,仍然經久不衰。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是浙江台州人,南宋高僧。他能詩善文,醫術高明。清《天台縣誌》中記載:「濟顛,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駙馬之後,隱於天台。母王氏,夢吞日光,生師。扶危濟困,舉止癲狂。

濟公其家族世代信佛。他的父親年近四旬才得子,認為是多年誠敬感動上蒼,因此濟公一出生便央求國清寺的主持為他取了俗名修緣.但沒想到的是,濟公卻因為看破紅塵而選擇在國清寺出家,可以說是與三寶緣深。

濟公的師傅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佛學造詣十分精深。濟公是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撰寫了《鐫峯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被《凈慈寺志》、《台山梵響》所收錄,可以說是一位多才多能之人。南懷瑾曾評價濟公的詩作:「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濟公以癲狂渡化世人,大家都聽過"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是還有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

濟公在清朝由乾隆皇帝欽定為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即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

濟公聖訓: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孃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佔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南宋開禧二年(西元一二0六年)的五月十六日,濟顛端坐圓寂,留傳詩偈一首:"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天青水碧。"濟公死後,就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泉處,當地建有二層樓高的濟公塔院。


遊本昌老先生演的濟公真的是令人記憶猶新,每次只要提到濟公,總是會下意識的想到他。記得在小的時候,總是會守在電視劇前準時觀看濟公。影視劇中的濟公神通廣大,好打抱不平,行善積德,除暴安良,那麼現實中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真的有濟公,只不過沒有傳說中那麼神罷了。

濟公是南宋時期人,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這個和傳說是一樣的,濟公是老百姓給他的尊稱,濟公出家的地方在國清寺,李修緣家世世代代都信佛,值得一提的是,李修緣的父母本來是一直沒有孩子的,他們常年拜佛最終纔有了李修緣,因此他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和佛是非常有緣分的,後來沒想到,李修緣還真的出家了。

真實歷史中的李修緣是一個得道高僧,他會醫術,他在雲遊天下的時候,用自己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的病人,有趣的是濟公真的是喝酒喫肉,毫不忌諱,他以自己的方式遊走人間,過的非常自在。濟公喜歡打抱不平這也是真實的,濟公非常喜歡幫助人,尤其是他的醫術,他一般都是無償給一些窮苦人看病,因此名聲才這麼大。

自濟公過世之後,民間就開始傳各種濟公的故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濟公被傳的是越來越神,後來更是演變成了法力高強,演繹的非常傳奇。真實歷史中的濟公,不僅僅是醫術高強,他還非常的擅長詩文。

濟公出身於一個名門望族,可是他卻選擇了出家,這個在當時也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其實濟公這個人活的非常灑脫,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人們想做卻又不敢做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濟公是確實存在的。濟公,生年不詳,卒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法名道濟,俗名李修元,1時人稱為湖隱、方圓叟,浙江天台人,因不守佛門戒律,飲酒食葷,舉止癡顛,時人和後人亦稱他「濟顛」。《增訂佛祖道影》尊他為禪宗第50世禪師,楊岐派第6世祖。

其生平最早的可靠記載,見於同時代其師侄輩的釋居簡(1164—1246)所撰《湖隱方圓叟舍利銘·濟顛》(簡稱《舍利銘》)。濟公信仰是中國民間信仰的組成部分,於南宋已初見端倪,並在千百年社會歷史變遷中聚散演變,逐步形成一種民俗信仰和具有凝聚力的宗教文化。這一現象乃是諸多複雜歷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濟公舍利,是人們對濟公信仰的起點。釋迦牟尼佛涅後,弟子阿難等遵照遺囑,將佛的遺體香湯洗浴,焚化後結成無數晶瑩明亮之舍利。「舍利」(Sarira)一詞便專指佛舍利。佛舍利被世人分別設塔供養,稱為「舍利塔」。佛教認為舍利即佛的化身,佛滅而法不滅。佛典雲:「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