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羣雄逐鹿,風起雲湧。後秦國經過變法後,實力大增。山東六國皆無法獨自與之抗衡,為避免亡國之禍,各國紛紛招攬人才以求自保,其中最有名的是: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趙國平原君趙勝。四人地位顯赫,門客眾多,號為「戰國四公子」。

若論最沒有識人之名者,要數平原君趙勝。趙勝三相三複位,輔佐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相趙長達幾十年,可謂位高權重,顯赫一時。

一、不識門下之客

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繼而圍攻邯鄲。趙國亡國在即,平原君欲向楚國尋求救援。想從門下食客中挑選文武兼備的二十人跟從,已經選拔了十九人,尚缺一人。

此時,一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平原君並不贊同:「賢能的人就像錐子放在口袋中,錐尖很快就會漏出來。然而先生來我門下已經三年,卻無人讚賞,我也不知道先生有什麼才能。先生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如果把我放在口袋中,我早就脫穎而出了。」聞聽此言,平原君就允許毛遂跟從。

到楚國後,兩國定合縱之策,日出而言,日中不決。毛遂挺身而出,怒斥楚王,想跟楚王拚命。在脅迫之下,兩國最終定約。毛遂居平原君門下三年,而平原君不識此人。雖因毛遂而成事,卻也有了不識人之名。

二、不識國中之士

邯鄲被圍,平原君求救於魏國。魏王派宿將晉鄙率十萬軍救援趙國。秦王派人威脅魏王:如果有人敢救援趙國,我打下趙國後一定先移兵打他。魏王畏懼,令晉鄙止營觀望。後信陵君竊符救趙,最終解了邯鄲之圍。

卻秦存趙後,信陵君留在了趙國。信陵君知道魏國有兩個賢士,一個叫毛公,隱於博徒;一個叫薛公,隱於賣漿者。信陵君探聽到兩人的住處後就去拜訪兩人。平原君聽說此事後,對妻子說:「信陵君竟跟博徒、賣漿者交往,真是荒唐。」

平原君之妻是信陵君的姐姐,就把平原君的話告訴了信陵君。信陵君說:「我在大梁時就聽到了兩個人的賢名。現在唯恐擔心他們不跟我交往,而平原君竟以之為羞。」信陵君欲收拾行囊離去,平原君多次致歉,方作罷。

毛公、薛公之賢名,已遠播至魏國,而平原君竟毫不知情,反而以跟這樣的人交往為羞恥之事。可見,平原君並不是真正的禮賢下士,只是沽名釣譽,為了養士而養士罷了。所以,平原君雖門下食客眾多,卻真真正正地沒有識人之名。

我是歷史圖志,敬候喜歡歷史,喜歡老照片、老視頻的朋友關注。歡迎點贊、評論。


首先了解一下戰國四公子有誰,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為四個人都是禮賢下士、結朋好友之人。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

那麼誰沒有識人之名,本人拙見認為平原君趙勝,典型的官二代,他資質平庸,能力也差,可謂庸虛有其名。與戰國其他三位公子相比較,趙勝相對很差。他無識人之能。如公元前265年,燕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聽取了趙勝的意見,拿趙國濟東的三個大城市換取齊國的大將安平君田單,讓其率領趙軍抵抗燕軍。當時趙國有大將廉頗,有名將樂毅,還有大破秦軍的馬服君趙奢。對這種求救於外人而不用本國將領的做法,受到了趙國很多人的質疑,結果田單不僅能力不行而且還不忠於趙國,這讓趙國損失不少兵力。這點說明趙勝用人不當,不識人。


最有識人之明的毫無疑問是信陵君,圍魏救趙充分證明瞭他識人的眼光,平原君跟春申君略遜一籌,最沒有識人之明的當然是孟嘗君,所以才門客三千,以量代質。一家之言,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信陵君最具有膽識和胸襟。竊符救趙一件事就把信陵君提升到比其他三公子更高的高度。春申君次之,主要是對後歐世南方的影響深遠。孟嘗君與平原君成就差不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