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比較有意思,副標題是「人類社會的命運」,豁大的一個命題,和進化論的角度不太一樣。這本書既可以當作人類史書籍來讀,也可以作為經濟學書籍來讀,更可以當作歷史書籍來讀,或者乾脆當作人類發展史的八卦讀物。

分享一下讀後感,供參考:

一、地理因素是根本原因世界格局發展至今,溫帶地區的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都要高於熱帶地區,當然殖民和外來統治除外。歐亞大陸地理上的優勢使得橫向能夠充分「交流」,也是最終歐亞文明得以保留和征服世界的原因之一。

二、可馴化的動物

大型可馴化的動物在人類發展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提供奶、肉、皮毛、甚至交通和軍事。但大型動物很難被馴化,主要被馴化的有5類14種(綿陽、山羊、豬、馬、雙峰駝、羊駝、驢、水牛、氂牛等),其中13種源於亞歐大陸。沒有這些可馴化的動物就很發展農業,進而推動城市和文明發展。

三、可栽培的農作物

農作物的論點和動物的類似,但更難。理論上來說只有150種大型動物可能適合馴化,但有幾千種植物可以栽培。可是事實是殘酷的,今天提供全世界大約40%熱量是兩種農作物:大米和小麥,小麥發源於現在的土耳其和伊朗,大米來自於中國。主要的五穀有5種:小麥、玉米、大米、大麥、高粱,其中4種來自亞歐大陸。

四、細菌和病毒的「威力」

有了農作物,有了馬,有了槍炮和鋼鐵,如果沒有細菌和病毒,美洲可能就不一定能被歐洲人征服。四季分明,特別是冬季能很大程度在當時幫助人民癒合病情,提高免疫力。我們知道大多的疾病和細菌都來自於動物,比如,天花、霍亂、鼠疫等等。歐洲人由於與家畜的接觸,獲得了免疫力。據說1520,一個天花病人來到南美,「殺死」了90%的當地人口……

所以,地理因素(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形成差異化的最根本原因。

番外:不要忽略農業的發展,農業是基礎,依據馬爾薩斯模型,所有農業方面的發展,都會推動社會的進行,很簡單,農業發展,有的吃了,死亡率減少了,人口就上升了。

這本書的最後幾章中有2個話題還蠻有意思「中國人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日本人乃何許人也」,看標題就很有意思了。豆瓣評分8.9的書不會差,值得看!另外推薦一本同類書《人類簡史》


這本書解答的終極問題是:
為什麼是歐洲白人殖民了全世界登陸了美洲殺光了印第安土著,而不是印第安人登陸歐洲殖民歐洲?
人類社會為什麼發展成一部分人有這麼先進的文明而一部分人仍在過著落後的生活?
是歐洲白人基因上更優越大腦更聰明而印第安人基因更落後嗎?

作者的答案是大寫的否定:
人類發展的差異,完全不是人類演化的基因原因,而完全是地理原因。
也就說,亞歐大陸之所以如此強盛,完全就是因為這塊大陸特殊,而不是其上的亞洲人歐洲人特殊。
換句話說,也就是,別看亞洲古文明繁盛,歐洲殖民了全地球,都沒啥牛逼的,都是沾了歐亞大陸的光,要是把你從一開始扔進非洲美洲澳洲你幾萬年後也這熊樣!

作者的推導過程:

為什麼是歐洲人侵略了美洲並取得了成功?

直接原因是:

  1. 技術
    1. 槍炮+鋼刀(武器優勢)
    2. 遠洋船隻(全球航海探索發現新大陸)
  2. (騎兵作戰巨大優勢)
  3. 病菌(歐洲人帶來的病菌導致的流行傳染病殺死的土著遠比戰爭殺死的土著多)
  4. 文字(為溝通交流、技術傳播、技術積累帶來極大便利)
  5. 集中統一的政府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上述幾條直接原因?

1. 技術

為什麼是歐洲發展出了先進的技術而不是美洲?

因為歐洲

  1. 巨大而稠密的人口(是技術創造、發展、傳承、積累的先決條件和原動力,社會可以供養多餘的閑雜人員進行技術開發)
  2. 定居的生活方式(有利於技術的積累,大型工程的建造成為可能,從而極大促進技術發展)
  3. 地理條件優越(利於技術的外來傳入,如從東亞等地傳入技術)

反之,人口少或者人口分布稀疏、以漁獵為生而沒有定居、地理阻隔嚴重的社會,則最終沒有發展出先進的技術。

那為什麼歐洲逐漸形成了巨大而稠密的人口和定居的生活方式呢?
因為糧食生產先進,有糧食剩餘和糧食貯藏。

那為什麼歐洲起初的糧食生產先進而美洲的糧食生產落後呢?
因為地理
歐亞大陸廣袤的面積擁有眾多氣候和物種,其中可適宜培育成糧食的物種數量和質量較其他大陸有絕對優勢。
歐亞大陸氣候一年之內較為穩定不會每年一變,所以適合一年生糧食培育。
歐亞大陸橫向的距離之長,使得糧食生產可以順利橫向傳播。而美洲為縱向延伸,糧食沿緯度傳播十分困難。
歐亞大陸內部地理阻礙遠小於美洲大陸。
等等等等。

2. 馬和病菌
為什麼歐洲人擁有大量流行病菌?
因為歐洲培育出了包括馬在內的許多牲畜
而牲畜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帶來了人類目前所有重要的流行傳染病。

為什麼歐洲能培育出各種牲畜?
因為地理
歐亞大陸廣袤的面積擁有眾多氣候和物種,其中可適宜培育成牲畜的物種較其他大陸有絕對優勢。
歐亞大陸橫向的距離之長,使得糧食生產可以順利橫向傳播。而美洲為縱向延伸,糧食沿緯度傳播十分困難。
歐亞大陸內部地理阻礙遠小於美洲大陸。
等等等等。
而糧食和牲畜的培育都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3. 文字和政府

為什麼歐洲形成了可書寫的文字和統一有效的政府?

因為歐洲

  1. 巨大而稠密的人口(沒有高度集中管理的政府則不可能維持人口之間的和平相處共存)
  2. 定居的生活方式

所以歸根結底根本原因是什麼?
地理
這片土地上氣候合適糧食耕作嗎?
這片土地有適合發展成作物的植物嗎?
這片土地有適合發展成牲畜的動物嗎?
這片土地能到達其他地方嗎?其他地方的人能到達我們這來嗎?

===
有趣的是,這本書最後還提到了中國落後的原因。
既然亞歐大陸得天獨厚,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還是人類最早的幾個糧食獨立發源地之一,可最後,為什麼是歐洲殖民了全世界,中國卻落後了?

作者給的答案是:中國經常是統一的,歐洲始終是分裂的。
在統一的中國,中央集權的君主由於黨政、喜好等等因素,輕而易舉就會下令停止某項技術,造成不可逆轉的技術倒退(鄭和航海、鐘錶、紡紗機等等)。
而在分裂的歐洲,如果某一國的君主拒絕了某項新技術,那在該領域該國會被周圍採用/發展該技術的國家超越,從而迫使該國不得不接受這項技術。因此即使技術被忽視,一旦某地方採用,總能傳播到歐洲其他地方(航海)。

那為什麼歐洲是分裂的,而中國(常常)是統一的?
因為地理
中國:海岸線平直,幾乎無大半島(朝鮮),無近鄰大島(台灣海南太小,日本太遠)
歐洲:海岸線曲折,五大半島(希臘、義大利、伊比利亞、丹麥、挪威瑞典),兩個近鄰大島(大不列顛、愛爾蘭)
中國:西藏以東地形較易克服,長江黃河兩大中心用運河、陸路合併
歐洲:高山分割,兩大河流(萊茵,多瑙)較小

因此地理上分隔程度高了也不好(印度),低了也不好(中國),地理分隔適中的(歐洲)發展出了最先進的技術。
===

所以,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中國文明之所以成為中國文明,我們要感謝的不是我們祖先的基因強大或者和其他地方的人類相比更加聰明或者更加開拓進取或怎樣,而是要感謝這片土地,因為我們來到了這裡,我們才成為我們,這裡註定要誕生這樣的文明,命運從一開始彷彿就被書寫。我們只是恰好來到了這裡,完成了這段歷史。

利益相關:看了@張譯 的點贊才來答題的。這邊!看到我的雙手!

http://weixin.qq.com/r/YC9KUnfE9iqJrTMx93py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中國作為早期先進發展國家,為何後來技術落後?其從環境角度解釋為:歐洲相對於中國地形更為複雜,中國較為平坦的平原地勢便於統一,而歐洲無論歷次征服還是處於存在不同政治體的形態。較多的政治體彼此之間存在競爭,當統一的政治體中國禁止一項技術和研發時,沒有別的政治單位可以繼續研究,而歐洲,當一個國家禁止一項研發時,周圍還有多個其他國家存在更高的概率(比中國)去支持一項研發或探索(比如哥倫布探險),而當這項技術和研髮帶來財富時,周圍的國家則會加入這項研究或者學習該項技術,形成了我們今天說的知識溢出效應或者集聚效應。所以其觀點是,環境影響了政治格局,政治格局導致了技術的進步速度。個人覺得,針對這個話題,觀點新穎。
玩幾把《文明5/6》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本書
1、關於動植物馴化演化的問題 2、關於新幾內亞族群進化差異的問題 3、作為國人,關於南島人遷移擴散的問題 這是我個人在看完本書後認為的


多面的戴蒙德

Charles Tilly

譯者李鈞鵬

賈雷德 戴蒙德獲普利策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早期科普作品《第三種黑猩猩》( 1992)的後續。正如書名所示,這部早期著作展現了人類與其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又名侏儒黑猩猩)之間驚人的遺傳相似性。遺傳物質(genetic material)的高度重疊和歷史經驗的巨大差異表明,細微的差別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戴蒙德尤其強調人類基於遺傳的言語、合作與破壞(後者是一種弔詭)能力,認為正是這些能力將第三種黑猩猩同近親區分開來。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標題同樣傳遞出了這本書的研究問題:歐亞大陸(而不是澳洲大陸、太平洋地區或美洲大陸)如何(且為何)率先在武器、疾病和金屬加工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並征服全世界?

在沿襲了早期作品的進化觀時,戴蒙德巧妙地避開了各種種族主義陷阱一 一後者認為,不同大陸的定居者承襲了不同的製造或應對複雜性能力。在新幾內亞實地調研長達三十年後,戴蒙德提出一個新觀點:由於要應對難以預料、惡劣兇險的環境,總的說來,新幾內亞人實際上變得比西方人更聰明(Diamond 1998: 20-21)。

然而,這一觀點佔全書比重並不大。戴蒙德的主要論點並不在此。大約兩百萬年前,已經作為獨特物種在非洲生存了五百萬年的人科成員( hominids)開始遷出非洲。沿著歐亞海岸,到了公元前

100000年,他們已經東移至東南亞,並隨後向北遷移。到了公元前50000年,他們已經在歐洲定居了下來。人類最終在一萬兩千年前左右抵達南美洲。在這個時候,仍舊是單一物種的人已經定居在南極之外的所有大陸以及大陸之間的島嶼上。公元前11000年人類主要定居地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基因遺傳或社會發展差異。

戴蒙德給出了一個巧妙的假想:當時的觀察者會如何有理有據地預測非洲、美洲抑或澳洲 /新幾內亞即將開始的「大既進」? 在接下來的幾千年,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確實量觀出巨大差異。不過,在技術與政治實力方面加速前進的是歐亞大陸。戴蒙德認為,通過將類似人種置於截然 不同的環境中, 大自然進行了一場有說服力的實驗,它賦於世界不同區域以不同的糧食生產手段。而能力相差無幾的人在不同環境下盡心儘力。 環境造成了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

遍及全球,糧食供應的早期培培化和多樣化導致了某些優勢。 這些優勢引發了技術與社會組織的創新,最終促成了歐亞大陸——亞洲先於歐洲,但不久就惠及整個廣表的歐亞大陸——在武器和冶金方面的領先地位。那病菌呢?戴蒙德點出了一個悖論:歐亞人對動物的廣泛馴養使他們比其他民族更易患上傳染病,人口在歐亞大陸的廣泛遷移為致病微生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同時也增強了歐亞人口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結果是:歐亞人種具有較強的免疫力,但在他們外遷,遇到從未接觸過這些致病微生物的其他人種時,引發了致命的流行病。

戴蒙德並沒有將這一論點打造為一個有關大獲全勝的傳說,先提出預設,再闡述它們的歷史後果。相反,他的專業表述更具有戲劇性:把它寫成系列推理小說,指出主要地區之間的差異,再對這些差異做出解釋。和先描述犯罪率差異,再解釋這種差異的暴力犯罪研究者一樣,戴蒙德也是從結果倒推至原因。事實上,他做出了一項著名的區分:近端( proximate)與終極( ultimate)原因。在他看來,歐亞大陸統治地位的近端原因是歐亞人種的武器、疾病和冶金技術,也就是「槍炮、病菌與鋼鐵」這個標題的含義。終極原因則在於歐亞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環境差異。

戴蒙德的總體論點可以這樣歸納:一旦排除具體原因、 我們可以用四個主要因素來解釋各個大陸之間的差異。首先,在人類到達世界上所有主要地區時——戴蒙德認為是公元前11000年各個大陸在有條件馴養和培育(以及相應的大規模糧食生產)的野生動植物方面存在重大差異。例如,澳洲大陸、新幾內亞和美洲大陸在更新世( Pleistocene)晚期滅絕事件中失去了大多數或所有大型哺乳動物。從而,大陸內部的擴散和遷移影響了培育技術創新從先獲利地區的傳播。這引出了第二個因素:擴散的地理優勢。當地形不存在關鍵障礙,且呈現東西走向時(減小與緯度有關的氣候、光照和其他差異),擴散變得更加容易。再次,大陸之間的擴散有所不同。例如,澳洲大陸、新兒內亞和美洲大陸相對隔離,而非洲與歐亞大陸相對鄰近;非洲大部分家禽來自歐亞大陸。最後,地區面積和人口規模舉足輕重,因為它們強化了競爭,加速了創新。孤立的島嶼在第三點和第四點上減分不少。

那麼,為什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未能領導世界?畢竟,那裡的定居者比他們的鄰居早了約五百萬年。戴蒙德認為原因有三:

1.可馴養和培育的原生動植物品種的缺乏

2.適合本地糧食生產的地域狹3.南北軸線的走向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差異,阻礙了糧食生產和創新的擴散

從這三點出發,利用考古學、語言學和遺傳作圖(genetic mapping)方法,戴蒙德打造了一項從公元前11000年到不久以前的非洲史專業表述。例如,他追溯了班圖語支(Bantu)的農民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開始,自西非內陸稀樹大草原的一個定居點向南部非洲廣袤土地的遷移。在整本書中,戴蒙德為區域差異的廣義解釋添加了簡略的歷史描述。當然,對我這種以歐洲史為業的研究者來說,故事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歐亞大陸的定居者究竟是如何將其技術優勢轉化為世界霸主地位的?但對於那些視種族或文化差異為世界不平等根源的人來說,戴蒙德的著作無疑是沉重一擊。

戴蒙德對非洲做出了如下歸納:

簡而言之,不同於白人種族主義者的假定,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和歐洲與非洲人口本身的差異沒有任何關係。更準確的說法是,這種殖民源於地理學與生物地理學意義上的偶發事件尤其是這兩個大陸的不同面積、 軸線方向和野生動植物種類。換言之,非洲和歐洲的不同歷史軌跡歸根結底源於土地的差別。(Diamond 1998: 400-401)

這本書的天才之處在於它將複雜程度各異的論點串聯了起來:反對種族決定論,提倡地理決定論的相對簡單的論證;關於世界不同區域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更為複雜的論證;以及關於特定發展軌跡(例如非洲班圖人的遷移)的微妙(且常具有推理色彩的)論證。這本書同時是一種專業表述; 它既是對可靠因果關係的不懈探尋,也利用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專業知識。如果戴蒙德說服了我們,原因不在於他給出的理由耳熟能詳,不在於它們符合通常的準則, 也不在於它們講述了生動淺顯的故事,而在於我們信任他的論證方式:提煉既有的專業證據,據此排除某些候選原因,提高其他原因的可信度。

比較帕斯捷爾納克、卡瓦利—斯福爾薩和戴蒙德的進化論專業表述,我們可以看出重要的類似與不同之處。 他們的書(以及諸多類似著作)都對解釋做出了調整,使其有別於對同現象的圈內表述。在專業人士看來,這些書近似故事。但對一般讀者來說,它們和我們每天講述的生活故事又迥然不同。我們不妨將最優秀的進化論表述稱為高超故事(superior stories),因為它們簡化了因果過程,採用了故事形式,但倚仗常見於邏輯連貫的完整專業表述中的實體( entitics) 和因果關係。這再次告訴我們,故事和專業表述之間是一個連續體,每端都有因和果, 但行動主體和機制屬於專業表述一端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因果分析。

然而,帕斯捷爾納克、卡瓦利-斯福爾薩和戴蒙德的解釋對象有所不同。帕斯捷爾納克考察人與其他生物的異同之處,卡瓦利-斯福爾薩研究人類特徵的地理學,戴蒙德則關注不同大陸在人類技術與活動上的歷史差異。這些都無可厚非;作者有權提出自己的問題,但這些差異不可小覷,因為它們導致作者基於同一類專業知識—此處是廣義上的進化論—做出大相徑庭的研究。帕斯捷爾納克告訴我們,一個被他稱為「探尋」的、統領一切的定律,有助於解釋單細胞生物產生之後的諸多變化。卡瓦利-斯福爾薩的主要結論是,群體遺傳學的專業研究手段,能對人類特徵和活動的地理分布做出出人意料但條分縷析的解釋。

戴蒙德試圖闡明,人類與不同自然環境的互動解釋了社會制度安排的重大差異和變化。實際上,在全書的結尾,戴蒙德自信地認為,相同的理路可以幫助回答許多其他問題,例如中國為什麼有時在技術實力上領先於世界,有時卻瞠乎其後(Diamond 1998: 411-17)。當然,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和其他學科的相關專業表述都在競逐關注。專業表述代表了所在學科的視角和水平,絕不意味著它們等同於公認的事實。這取決於解釋對象的學科真相,專業表述的關注問題,以及二者之間的切合程度。

受帕斯捷爾納克、卡瓦利-斯福爾薩和戴蒙德的啟發,我們不妨立下高超故事的規則:簡化解釋,減少行動和行動者,淡化增量、間接、交互、協同、環境和反饋效應。你的表述—尤其是你所提出的因果機制必須在專業領域內有明確無誤、 有理有據的對應。最後,別忘了你的對象:根據對象的知識層次與積極性的不同,你必須對高超故事的講述方式做出相應的調整。高超故事的講述實則具有關係職能。


《槍炮、細菌與鋼鐵》里所闡述的一系列問題,如人類起源、遷徙、定居、生活方式、習俗、社會型態,作者都歸因於環境。環境於槍炮的誕生、細菌的演化與傳播以及鋼鐵的應用,對上述問題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作者為了解答新幾內亞的好友耶利的問題:「為什麼你們白人製造了那麼多貨物,並將它們運送到新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幾乎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貨物呢?」通過我幾乎無知的知識儲備作出的閱讀理解而所得到的答案是:美洲以及大洋洲的所有地區都被歐洲人以「槍炮、細菌與鋼鐵」的方式入侵過並被成功的殖民統治,只有新幾內亞以「細菌」的方式成功的抵制了這種入侵。包括臨近的最後被入侵澳大利亞也未能幸免於難,其原因在於環境優勢。造成成功抵制殖民入侵的原因,是由於只有當地人在這幾萬年來不斷適應環境決定的氣候問題所產生的細菌抗體。而一向以細菌方式入侵的歐洲人在新幾內亞失敗了。這個失敗同樣導致歐洲人在十幾、幾十萬年來因環境優勢所發展起來的生產的貨物無法傳播到新幾內亞,而新幾內亞又因環境導致了他們幾萬年來的生活方式幾乎一成不變,所以他們也不會發展出槍炮與鋼鐵,以及對外部世界有貿易價值的貨物。

我本人很贊同這種環境決定論。當然作者在此書內所講述的內容遠遠遠遠的超過了上述內容,我只是闡述了一些我認為我獲得部分。

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第一個正兒八經又不那麼正經的回答。


這個兩行小字最有意思!

導致我這書從頭到尾都是用看待妄人的眼光,告誡自己千萬別被帶偏了!導致我每次擺出來都得解釋別人的調侃!導致家裡人以為我瘋了,這是研究了什麼民科的玩意兒!我說你們出版社印刷廠就不能走走心?
和全球通史差不多吧 感覺西方那些人寫的都是一套東西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