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步在《項羽真相》中詳細分析《史記》中鉅鹿之戰的疑點後說,找出事件的所有疑點,把這些疑點聯繫起來,我們就離最終揭開謎團的光明彼岸不遠了。

第一,王離和章邯是兩支不同的秦軍。在這兩支軍隊中,王離軍階高,又是正規軍;章邯官職低,甚至沒有軍階。因此,是王離命令章邯,而不是章邯命令王離。

第二,王離不缺糧草,反倒是鉅鹿城中的趙王歇兵少糧絕,面臨滅亡。所以,趙王歇和張耳數次派人催促鉅鹿城北的陳餘趕緊前來救援,而陳餘按兵不動。

第三,王離以十倍於鉅鹿城內的兵力包圍鉅鹿,卻沒有將鉅鹿城圍死,而是給趙王歇留有至少一條通往城北的通道。這才使的張耳的使者可以往來聯絡。

第四,王離面對先後到達鉅鹿城附近的諸侯援軍,沒有實施打擊。雙方沒有發生衝突。

第五,沒有史料記載王離有明確的攻城行爲。也沒有史料記載在攻城中雙方有所傷亡。

第六,張耳的部將張黶、陳澤從陳餘處借來五千人馬,向王離發動進攻,被強大的王離不動聲色地徹底消滅。王離軍與五千來犯者的戰鬥,在軍陣上甚至沒有任何波瀾,以至於後來陳餘告訴張耳,張黶、陳澤帶領五千人馬被王離消滅,張耳死活不信,以至於兩人反目。

第七,王離突然向鉅鹿城中的趙王歇投降,事先沒有一點徵兆,以至於幾公里外的章邯來不及救援,或者更準確地說,來不及制止。

第八,章邯軍駐紮在鉅鹿城的南面,面對項羽的數次進攻,雖然數次將其擊敗,但卻沒有實施圍殲的軍事行動。擊敗項羽後便退回漳水以北。雙方在漳水兩岸成對峙態勢。

第九,章邯在王離投降之後,纔開始南渡漳水,向項羽發動追擊進攻。同時,章邯開始派人與項羽聯絡,商量會盟事宜。

第十,在項羽最後同意會盟時,章邯軍已經推進到項羽殺宋義的地點安陽城附近,兩軍最後在安陽城西面的殷墟會盟。

排除司馬遷主觀傾向的干擾,把上述十個問題連接起來,我們便得到了鉅鹿之戰正確的答案。

有研究者說:鉅鹿無戰事,項羽是虛擬的蓋世英雄,果真如此嗎?

(1)王離怠工,11個月駐軍不前

秦二世元年九月,驚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在派出章邯統領驪山民工去抵禦周文的造反軍之後,應當會有清醒的大臣建議,抽調駐紮在塞外的正規軍,南下參與平叛。於是,秦二世命令駐紮在上郡的王離,統率大軍東渡黃河,向發生叛亂的趙、燕、魏故地進軍。王離的軍事行動,顯然沒有章邯積極迅速。

王離大約是從光狼城東渡黃河,在呂梁山脈和太行山脈的崎嶇小路上盤桓了很長時間,兩個月後才向東推進了不到 400公里,經過太原到達井陘。

到達井陘後,王離沒有急於向東推進,而是在井陘駐紮下來,靜觀事態變化。這個時候,趙王武臣的部將李良奉命率軍向西推進,兵至石邑的時候,正好遇到王離的大軍在井陘到石邑一帶駐紮,李良自度實力不濟,難以通過,便依險駐紮,自己帶領少數人馬回邯鄲求援。王離面對不遠的李良軍,也沒有發起進攻將其消滅,而是依然故我,駐軍不前。

不久,趙國內部發生內訌,李良殺死趙王武臣,佔領邯鄲。武臣的宰相張耳逃到信都,立趙歇爲趙王。這之後,王離或許也收到朝廷督戰的聖諭,於是他領兵離開駐紮了11個月之久的井陘,向東攻打信都的趙王歇。王離輕而易舉地擊敗趙王歇。趙王向東逃進鉅鹿城,王離跟進,將鉅鹿城包圍,時間是秦二世二年後九月。

顯然,王離是在變相地拒絕執行秦二世的聖諭。

(2)圍而不打,以實力求會盟

王離包圍鉅鹿一個月後,剛剛消滅了項梁的章邯北上佔領邯鄲。章邯在邯鄲駐紮下來,遷徙邯鄲百姓去河內郡,並拆毀了邯鄲城牆。(9)

章邯在邯鄲忙於拆牆和徙民的時候,宋義和項羽率領楚軍抵達漳水河南岸的安陽。面對漳水河北岸聚集的30多萬秦軍,宋義明智地選擇了駐守。

一個月後,章邯完成邯鄲的工作,北上抵達鉅鹿。一路順風的章邯自認爲消滅鉅鹿不在話下。然而,他卻意外地接到官職和爵位都遠遠高於自己的王離的軍令:駐守棘原,負責糧草供應。其餘事宜,不得插手。如果章邯探問究竟,王離便以軍機與聖諭相搪塞。章邯自出兵以來,第一次遇到了來自秦帝國內部的挫敗。章邯鬱悶地回到棘原,漫長地,莫名其妙地鉅鹿之戰,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王離圍困鉅鹿前後將近5個月,圍而不打,困而不死。鉅鹿城與外界諸侯軍的聯絡始終暢通。王離始終不向鉅鹿城發動致命的一擊。5個月王離都在幹什麼?利用自己軍事上的優勢,與鉅鹿城內的趙王歇和鉅鹿城北的陳餘談判。名爲會盟,實爲投降。王離、趙王歇、陳餘的使者,往來穿梭於三軍之間。

陳餘主張促成與王離的會盟,因爲他冷靜地判斷,假如與秦軍開戰,城外是王離的10萬大軍,城南是章邯的20萬大軍,那是死路一條。

鉅鹿城內有同意會盟的,也有堅決反對的。不知軍事的張耳也許堅決反對。他以當時與武臣摧枯拉朽便席捲趙地的勝利成果來判斷,秦軍不過是一些草囊飯袋,不難擊破。於是他力主陳餘從城外發動進攻,城內裏應外合,消滅王離,以此在造反軍中建立威信,從而稱霸諸侯。

張黶、陳澤二人支持張耳的觀點。於是他們自告奮勇出城遊說陳餘。在遭到拒絕後,二人爲了證明自己的主張正確,便帶領陳餘給的五千人馬,向王離發起進攻。

爲了消滅鉅鹿城中主戰派的幻想,顯示自己會盟的實力,王離指揮秦軍,徹底地消滅了張黶、陳澤和他們帶領的五千人馬。

關於會盟問題,王離軍中也不是鐵板一塊。當事情在祕密進行時,沒有問題;可是,隨着張黶、陳澤和他們帶領的五千人馬被消滅,趙王歇和張耳同意會盟,事情就必須拿到桌面上徵求諸將的意見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堅決反對者有將軍蘇角,結果被殺身亡。

不願背叛朝廷,又不忍背棄武城侯王離,將軍涉間選擇了自焚。

其餘願意跟隨王離會盟的秦軍將士,便隨王離在圍困鉅鹿5個月後,向鉅鹿城中的趙王歇投降了。鉅鹿大戰,就這樣兵不血刃地結束了。

王離包圍鉅鹿,圍而不打以求會盟,蒙恬的被殺是內因,陳餘的勸降是外因。內外結合,王離主動投降實屬必然。

(3)蒙恬身死,王離心死

蒙恬和王離,都是秦始皇的老臣。

論功勞,蒙恬參與平定六國,又北逐匈奴,修築長城,功勞遠在王離之上。

論官職,蒙恬是30萬塞外秦軍的主帥,和太子扶蘇關係密切,王離只是副將,蒙恬的官職也遠在王離之上。

論家世背景,雖然二人的祖父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臣,但蒙恬的祖父蒙驁要更勝一籌。蒙驁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時代,就官至上卿,前後侍奉過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王,和秦始皇。是四世老臣。蒙驁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第一功臣。雖然他在秦始皇七年就病故了,但是,他提出的巧妙戰略,幫助秦始皇順利擊敗諸侯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王離的祖父王翦、父親王賁雖然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戰役中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但畢竟是按照蒙驁的總體戰略行事,功績無法與蒙氏家族相提並論。如果論起蒙、王兩家的淵源,蒙驁沒準還對王翦有保薦之恩。蒙驁早在秦昭王時期就官至上卿,而王翦一直到秦始皇繼位都默默無聞。直到蒙驁在秦始皇七年去世,王翦才一躍成爲秦始皇手下的第一大將,接替蒙驁的職務,按照蒙驁的戰略,繼續推進統一中國的軍事計劃。這裏面難保沒有蒙驁死前的極力推薦在起作用。

這之後,不僅王翦,他的兒子王賁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王翦在平定趙國的戰役中,用詐圍邯鄲的計策,一舉消滅趙國。王翦的兒子王賁在父親穿插分割的基礎上,水淹大梁消滅魏國。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秦始皇命令王翦攻燕。王翦、王賁父子又一舉平定燕國。

秦將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又起用老將王翦,命其與蒙恬的父親蒙武一起攻打楚國。結果王翦、蒙武順利消滅楚國。

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也是王賁和蒙恬共同率軍予以平定。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命蒙恬爲主將,王離爲副將,統帥秦帝國的30萬正規軍,北逐匈奴,修築長城。

所以說,王、蒙兩家在秦帝國有着無法割斷的淵源。蒙恬和王離,有着無法割斷的家族和仕途的淵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與王離有着千絲萬縷淵源的蒙恬,就是這樣一個三代忠心耿耿戰功顯赫的家族,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帝國絕無二心忠臣良將,卻無故被秦二世殺死。秦始皇在位37年,除了嫪毐叛亂,沒有殺過一位將軍大臣。這已經不是先主秦始皇那個明法度,講忠信,論功行賞,公平開明的秦帝國了。

有研究者說:鉅鹿無戰事,項羽是虛擬的蓋世英雄,果真如此嗎?

蒙恬身死,王離心死。

(4)陳餘來信勸降

陳餘是趙王歇的將軍。王離圍鉅鹿的時候,陳餘僥倖沒有被包圍在鉅鹿城中,而是帶領幾萬人駐紮在鉅鹿城北。

陳餘曾經寫了一封信給章邯勸降,這封信《史記•項羽本紀》有記載。

包圍鉅鹿城的是王離。對趙王歇和陳餘自己威脅最大、最直接的是王離。因此我們推斷,陳餘既然給章邯去信勸降,同樣的信也一定會給王離。

結合王離圍鉅鹿而不圍死,留有口子讓鉅鹿城內的趙王歇和陳餘能夠方便聯絡,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同樣的聯絡,王離和陳餘之間一直也在進行。而陳餘寫給章邯的信中,句句切中要害的事實,一定也在王離心裏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陳餘在給章邯的信中寫道:

“白起身爲秦將,向南攻陷了楚都的鄢郢,向北消滅了趙括的軍隊,攻佔的城池,奪取的土地,數不勝數,最後還是慘遭賜死。蒙恬爲秦將,向北驅逐匈奴,在榆中開闢了幾千裏的土地,最終也被殺於陽周。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們戰功太多,朝廷無以封賞。如今將軍你做秦將已三年了,士卒傷亡以十萬計,而各地反叛的諸侯卻越來越多。趙高一向阿庚奉承,如今形勢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殺他,所以必然要找藉口殺將軍來推卸罪責。將軍你在外時間長久,朝廷裏跟你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你難逃一死。現在上天要滅秦,不論智者、愚者,誰都能看得明白。現在將軍你在內不能直言進諫,在外已成亡國之將,孤自一人卻想支撐危局,難道不可悲嗎?將軍你現在的最佳選擇是,率兵與諸侯聯合,訂立和約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爲王。這樣的結果,跟身受刑誅,妻兒被殺相比,哪個好呢?”

陳餘的這封信,同樣的內容王離會比章邯觸動更大。

章邯作爲少府,仕途還有遠大的前程,心氣正往上走。此次受朝廷重用,率兵平定叛亂,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一路戰事又是連連告捷,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而王離,爵位已至列侯,軍階是30萬正規軍的統帥,可以說是到頭了,再有什麼功勞也不會有新的封賞,得到的結果只能是功高震主。如同陳餘信中所列舉的那樣,結局就是白起、蒙恬的下場。

章邯是秦帝國政權中的少壯派,趙高殺蒙恬,雖然於公理上章邯等人會有所牴觸,但於個人利益考慮,只有這些老傢伙被剷除了,新一代少壯派纔能有施展的空間。趙高除掉了一班老臣,必然提拔和倚重章邯這樣的少壯派。

所以,蒙恬、蒙毅被殺,章邯等人的心理,應該是且悲且喜。

而王離則相反,老臣的被殺,在身爲武城侯的老一班功臣來看,這也許是歷朝歷代誅殺功臣的開始。蒙恬、蒙毅不過是一個開端。新即位的秦二世當然不會喜歡這些德高望重,見多識廣的老傢伙。身無分寸之功的趙高,也不會喜歡他們這些誰也指使不動的老臣。殺蒙恬只是一個開始。連蒙恬這樣的功勞、這樣的忠心都能殺,還有什麼人不能殺。

所以,蒙恬被殺,王離不僅僅是兔死狐悲,而應該是大難臨頭的恐慌,死之將至的絕望。

因此,從率軍離開上郡的那一天起,王離可能就在盤算自己的退路。是迅雷不及掩耳地消滅叛軍,然後回到朝廷莫名其妙地被殺,還是利用這次難得的將兵在外的機會,爲自己謀一條生路?

但是,讓王離立刻選擇與造反軍會盟,向秦帝國的朝廷開戰,王離一時下不了決心,也看不見前途。所以,王離離開上郡後,東渡黃河到達井陘,便按兵不動,觀察事態變化,反覆斟酌出路。

井陘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駐軍猶豫的好地方。它是面對朝廷和造反軍兩面都能進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如果造反軍來攻,井陘是背依山西朝廷增援,居高臨下,高山險要。如果秦帝國的朝廷來攻,王離翻過身來便是山路崎嶇,狹窄綿長的優勢,而背後是廣闊的冀中大平原。王離在這裏駐紮了11個月,靜觀局勢的變化。可能是章邯的不斷勝利,使王離感到造反軍即將被消滅。一旦戰事結束,自己消極不前必然招致禍患。這期間也可能不斷接到朝廷的催促,於是,王離率軍離開井陘,下山攻佔信都,隨即將趙王歇包圍在鉅鹿。

然而,就在王離包圍鉅鹿圍而不打的時候,秦帝國的朝廷又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促使王離下了最後的決心。

(5)左丞相李斯被腰斬於咸陽

左丞相李斯被腰斬於咸陽

王離包圍鉅鹿城一個多月後,一個驚人的消息從秦帝國都城咸陽傳來:秦帝國三個最高級別的官吏,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將軍馮劫,在沒有任何過失的情況下,被同時下獄。

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說,將相不能受此侮辱,都自殺身亡。李斯自恃能言善辯,希望能諫明秦二世,改變整個帝國岌岌可危的局面。

秦二世派趙高審理李斯的案子,趙高就將李斯的賓客和家族全部逮捕,又誣陷李斯的兒子李由謀反。趙高嚴刑拷打李斯一千多下,李斯不能忍受痛苦,屈打成招。

李斯之所以不自殺,是他自負能言善辯,又對秦國有大功。於是李斯在監獄中給秦二世寫了一封信。李斯的信呈上之後,趙高讓獄吏丟在一邊而不上報,說:“囚犯怎能上書!”

趙高派他的門客十多人假扮成御史、謁者、侍中,輪流審問李斯。李斯以實對答時,趙高就讓人拷打他。後來秦二世派人去驗證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爲還是趙高的陰謀,終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詞上承認了自己的罪狀。

趙高把李斯的口供呈給秦二世,秦二世高興地說:“沒有 趙君,我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不久,李斯被腰斬與咸陽,他的家人被夷滅三族。

左、右丞相和將軍馮劫的死,尤其是李斯被以殘酷的刑罰處死,家人被滿門抄斬,徹底毀滅了王離心中的最後一線生機,也促使他下了艱難的決心。就趙高、秦二世剷除老臣的肆無忌憚,就自己在井陘11個月消極避戰,如果消滅造反軍回到朝廷,必死無疑。王離決定無條件向諸侯軍投降。投降以後,他似乎也再沒有復仇或榮華富貴的雄心,仕途的生死無常使他心灰意冷,或許就此選擇了歸隱山林,了此一生。

王離投降,章邯失措

一直奉命擔任王離軍糧草供應的章邯,雖然對王離包圍鉅鹿5個月,卻不奮力攻城的舉動疑惑不解,但是,畢竟王離位至武城侯,爵位遠在自己之上;王離又是正規軍的名正言順的統帥,王離手中或許還有秦二世的聖諭,章邯儘管疑惑,不解,不滿,但也無能爲力,只能聽命。

章邯20萬大軍駐紮在鉅鹿城的南面,每天無所事事,不許向造反軍發起進攻,不許包圍一小股援軍將其吃掉,也不許幫助王離軍攻城。甚至對北上救援的項羽軍,得到的軍令也是:阻擊,將其擋在漳水河的南岸。不準出擊,不準圍殲。章邯感到,這仗打得從來沒有過的窩囊。

這時候,一無所知的項羽,帶領幾萬人豪情萬丈地向章邯發動進攻。

黥布和蒲將軍首先帶領兩萬人渡過漳水河,遇到了章邯強大的秦軍,本以爲自己會遭到滅頂之災,沒想到秦軍沒精打采,並不主動出擊。遇見進攻,也只將項羽軍擊潰了之。

幾番小戰之後,黥布等人的膽子大了起來。於是黥布派人告知項羽,秦軍沒有什麼可怕的,請上將軍渡河,我們合力一舉消滅章邯。

於是項羽率領所有楚軍渡過漳水,向章邯軍的一部發起猛烈攻擊。

章邯軍受到打擊,開始還擊。秦軍輕而易舉地就將項羽擊潰。慌亂之中,楚軍趕緊登船或涉水逃過漳水河,秦軍並不追趕,立刻鳴金收兵。

本來惱怒於黥布的情報不實,以爲要遭受滅頂之災的項羽,回頭見秦軍並沒有掩殺過來,慶幸之餘不免疑惑:秦軍怎麼了?他們一定是有什麼短處,所以不敢追擊。儘管如此,項羽再也沒敢再貿然進攻,而是在漳水河的南岸駐紮下來。

一晃一個多月過去了,就在陳餘等人不斷向王離和章邯誘降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秦帝國的左、右丞相和將軍都毫無罪名地下獄處死!緊接着,鉅鹿城下,秦帝國德高望重的武城侯王離,竟然率領十萬正規軍向趙王歇投降!鋸鹿之圍不戰而解!真是驚天動地,驚心動魄。

漳水河北岸,章邯死也不能相信的事情,就這樣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眼前。章邯目瞪口呆,手足無措。

沒有人以膝蓋前行拜見項羽

鉅鹿解圍後,《張耳陳餘列傳》記載:趙王歇和張耳離開鉅鹿城,酬謝各路造反軍(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鉅鹿,謝諸侯)。注意,不是謝項羽。

爲什麼不是謝項羽?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不是說:“項羽在鉅鹿之戰打敗秦軍後召見諸侯將領。當這些將領進入軍門時,都不敢站立行走,一個個都趴在地上,跪着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擡頭仰視。”如果是這樣的話,趙王歇和張耳首先應該跪在地上爬過去,抱着項羽的腳感激涕零,怎麼跑去謝那些“作壁上觀”的諸侯去了?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文學描寫忽悠了讀者。項羽這個時候遠在漳水河南岸,距鉅鹿有100多公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緊接着,張耳與陳餘發生爭吵。張耳、陳餘過去行同父子。起事之前,陳餘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張耳。現在張耳見到陳餘,就責備他不救鉅鹿,並向他索要張黶、陳澤二將。陳餘說二將戰死了,張耳認定被陳餘殺了。兩人因此發生爭執。陳餘一怒之下,解印而去。張耳本來打算挽留陳餘,身旁有人勸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於是張耳就把陳餘的將印掛在自己脖子上,收陳餘兵自己統帥。

如果真如司馬遷描寫的那樣,諸侯都跪在地上不敢擡頭,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那張耳、陳餘怎麼敢當着項羽的面爭吵?發生了爭執爲什麼不請項羽裁斷?陳餘擲印而去他的軍隊應該歸項羽統轄,至少也應該得到項羽的同意,張耳纔敢“佩其印,收其兵”。

《張耳陳餘列傳》的記載是對的。項羽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到達鉅鹿,他被章邯阻擊在了漳水南岸。趙王歇和張耳謝的是作壁上觀諸侯,而不是項羽。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說:“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只是在用貶低他人的辦法塑造英雄人物。現實生活中叫打擊別人,擡高自己。

這個時候,項羽正在漳水河南岸。王離突然向鉅鹿城中的趙王歇投降,也震驚了項羽。爲了趕到鉅鹿分得王離投降的戰果,項羽決定發動第二次進攻。

項羽率軍從遠離鉅鹿和棘原的邯鄲南面渡過漳水,試圖佔領三戶從西面向章邯軍發起進攻。然而,項羽的軍事意圖沒有實現。駐守在三戶附近的章邯軍一部,對於項羽的進攻予以迎擊,並將項羽擊敗。

當項羽軍敗退回漳水河南岸時,統帥這部秦軍的將領命令秦軍追擊。秦軍渡過漳水河,追擊楚軍,兩軍在漳水河南岸發生了較爲激烈的戰鬥。由於有不許追擊的軍令,秦軍擊敗項羽後,便從容渡河回到漳水北岸。在秦軍三戶部追擊項羽時,章邯沒有指揮大軍對項羽進行包抄與合圍。項羽又僥倖逃過了一劫。請參見圖7,鉅鹿之戰項羽與章邯交戰進退示意圖。

有研究者說:鉅鹿無戰事,項羽是虛擬的蓋世英雄,果真如此嗎?

章邯是會盟而不是戰敗投降

就在項羽第二次進攻三戶的軍事行動失敗後不久,章邯悄悄派出部將司馬欣回咸陽面見秦二世皇帝,請示下一步對策。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司馬欣到了咸陽後,卻得不到朝廷的召見,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呆了三天。身懷平定叛亂的頭等軍國大事,卻見不到丞相和皇帝,司馬欣自度已失去朝廷信任,於是不敢久留,趕快奔回棘原軍中。離開咸陽的時候,司馬欣沒敢順原路走,趙高果然派人追殺,結果沒有追上。

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在朝中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爲。如今仗能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希望將軍您認真考慮這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章邯向項羽發出了會盟的建議。

面對章邯的建議,“項羽許而擊之。”項羽一面滿口答應,一面整頓軍隊發動突然襲擊,想乘章邯麻痹和沮喪的時候,一舉擊潰章邯。

項羽率軍悄悄地向西繞道渡過漳水,又向北迂迴渡過汙水。當項羽正準備從西面向章邯發動進攻的時候,卻遭到早有準備的秦軍迎頭痛擊。憋了幾個月窩囊氣的章邯大怒,傳下將領:打!狠狠地打!把幾個月來不得追擊,不得包抄,不得殲滅,只能像個農民工那樣運送糧草的怨氣,統統發泄到不知天高地厚,得寸進尺的項羽身上。

秦軍突然爆發,銳不可當的凌厲攻勢,立刻打得楚軍潰不成軍。與前兩次不同,秦軍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窮追猛打。項羽軍迅速被擊潰,敗退到汙水南岸,不等他們在汙水南岸組織起防禦,章邯軍已經迅速渡過汙水,繼續對項羽軍窮追猛打。

無奈,戰敗的項羽軍又敗退到漳水河南岸。驚魂未定的項羽還沒喘口氣,部將來報,秦軍十萬人馬,正在從東、西、中三個方向南渡漳水,並開始展開,有對楚軍合圍之勢。項羽急命組織反擊,想把秦軍消滅在半渡之中。部將報告,根本不可能。集結起敗兵需要時間,而秦軍千軍萬馬,勢不可擋。已有先頭部隊早已渡過漳水,正向我軍背後穿插。

萬般無奈,項羽只得下令繼續後撤,南渡洹水,在洹水南岸組織抵抗,再有後退者,格殺勿論。

項羽軍大部敗退過洹水,少部被殺。

章邯軍佔領了漳水和洹水北岸的廣大地域後,便停止進攻。上述戰事請參見圖7,鉅鹿之戰項羽與章邯交戰進退示意圖。

在秦軍痛打項羽之時,章邯已經拿定主意,效忠那個來路不明的二世皇帝,聽命於那個胡作非爲的趙高,已經毫無價值了。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與造反軍會盟。即使不能推翻秦帝國,至少也可以幾分天下,恢復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

於是,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同時,章邯再次向項羽派出使臣,以戰場上的勝利來協商會盟之事。

由於戰場上受到了巨大的失敗,這使項羽認識到,自己原來的北上舉動是魯莽的。如果章邯一開始就照汙水這仗的打法,楚軍怕是早就被秦軍消滅了。於是項羽立刻召集衆將商議,衆將一致同意會盟。

不久,項羽和章邯在洹水南岸安陽西面的殷墟會盟。項羽在內心深處,對章邯充滿感激。與章邯的會盟,挽回了項羽魯莽北上所犯下的一切錯誤,幫助項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和名聲。所以,項羽立刻滿足了章邯的所有要求:秦軍不用放下武器,軍隊建制不改變,軍隊仍有秦將統領。不僅如此,項羽同意章邯爲雍王。

關於章邯是會盟還是投降?司馬遷在《史記》中游離不定。一會兒寫投降,一會兒寫會盟。可以肯定的是,投降用詞不當,會盟是當時情形的真實描述。何以見得?

第一,如果章邯是投降,秦軍應該放下武器。而實際情況卻是,秦軍整建制存在,仍然由秦軍原各級將領統帥。即使在今天,這也叫起義,而不能稱作投降。何況項羽還不能向秦軍派政委黨代表什麼的。

第二,項羽未殺章邯。章邯是誰?是殺死項羽叔父項梁的仇人,但是,項羽卻沒有殺章邯。殺壞人不眨眼的項羽,毫不猶豫手起刀落地殺死了會稽郡守殷通,殺死了自家上將軍宋義,屠滅了敢於抵抗的襄城官兵和百姓,卻爲什麼沒有殺章邯?因爲章邯救了項羽。

第三,章邯不降反升,被項羽尊爲雍王。項羽自己還只是一個上將軍,卻把章邯尊爲雍王。不僅如此,章邯的部將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後來也都被封王。司馬欣爲塞王,佔據咸陽以東,一直到黃河西岸的土地,都城在櫟陽。董翳爲翟王,佔據上郡土地,都城在高奴。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個人,幾乎就佔據了原來諸侯秦國的全部土地。由此可見章邯會盟時雙方的尊卑高下。

鉅鹿大戰,章邯的會盟挽救了項羽。

楚懷王萬萬也想不到,他極力打壓項羽,阻擾項羽率先入關建立功勳,派項羽去與秦帝國幾十萬大軍作戰,欲將項羽置之死地,卻人算不如天算,反而成就了項羽。成就了項羽的威名,成就了項羽的實力。項羽在會盟了章邯的20萬大軍之後,從此做大於諸侯。

鉅鹿大戰,至此終於落下了它撲朔迷離的帷幕。

鉅鹿大戰,上天在幫助項羽,一個巨大的餡餅,掉在了項羽的嘴裏。

然而,正如後人說的那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項羽成於章邯,也因爲章邯而失敗。其敗並不是因爲章邯後來沒能守住三秦,而使劉邦得以東進與項羽爭奪天下。項羽從來也沒有想要得到天下,這可能也是項羽作爲一個貴族子弟從小所受的教育使然。章邯給項羽帶來的災難,源於他的投降,使得項羽沒有經過艱苦的努力,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沒有積累起足夠的能力,就得到了不相稱的成功和地位。這就如同那些並不懂經營的人卻突然在亂世發了大財一樣,這些人最終會因爲自己的無知和失誤,很快葬送自己的財富,不僅一貧如洗,更進而負債累累,除了鋌而走險,便永世不得翻身。

鉅鹿大戰,對於項羽來說,本來是一個錯誤的開始,由於仇恨,項羽冒失地率軍向章邯發動進攻,原本的結果應該是全軍覆沒,兵敗身死。可是,上天弄人。錯誤的開始卻得到了成功的結束。天上掉餡餅,項羽一下子得到了20萬秦帝國正規軍的加盟,使得他一下子位列諸侯盟主的地位。其他造反者不管是表面還是真心,都不得不對他臣服三份。

巨大的勝利使得項羽犯下了人生的第二個錯誤:從此心高氣傲,藐視一切人,藐視一切困難。仇恨再加上傲慢,使得他從此再也經不起失敗,再也不能屈居人下,而他的才智又不能使他保住已經到手的財富,並使它們不斷擴大。

不能保住第一,又不肯屈居第二的傲慢,加上因仇恨而引發的復仇的固執,最後把他逼上了絕路。

有研究者說:鉅鹿無戰事,項羽是虛擬的蓋世英雄,果真如此嗎?

程步分析推理,看似有道理,實則經不起推敲:

王離肯定沒有向趙王投降。蒙恬和扶蘇鎮守北部邊疆時,長城軍團兵力高達30萬人,後來由於諸多原因兵力減少,但在其圍困鉅鹿時兵力也不會少於15萬,而趙王率領的殘兵敗將也有7萬餘人,還有鉅鹿城外圍的至少10萬諸侯軍和陳餘軍的7萬餘人,如果王離軍叛秦, 那麼在章邯軍追擊項羽軍之時,尤其是最後一次長距離追擊項羽軍,叛秦的王離爲何沒有與這些起義軍,從背後向章邯軍攻擊,與項羽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以擊敗章邯軍?

依我看,司馬遷雖多有虛言大肆渲染項羽的英雄氣概,但也有真實的影子。秦軍在項羽軍渡河之前,本應王離圍城,章邯打援,但苦於諸侯軍與鉅鹿城有一定距離,而且那時諸侯營壘與鉅鹿之間有山有水,秦軍一出動,扎堆的諸侯軍就提前撤退或曰逃遁,而當秦軍退卻後,諸侯軍再返回,這種遊戲弄得秦軍也無奈。諸侯軍懼怕秦軍,不可能紮營在秦軍輕而易舉就能打擊到的地方。

楚軍屢屢襲擊糧道,起初章邯軍戰備不足,楚軍得手,章邯被迫分重兵防守糧道,當項羽率五萬大軍渡河後,兩軍在兩河之間的糧道發生大戰。楚軍雖人數偏少,但戰鬥力強,戰鬥呈膠着狀態。這是項羽與諸侯破秦軍的戰術安排。在章邯軍與楚軍苦戰之時,鉅鹿城的趙軍與城外的諸侯軍、陳餘軍裏應外合打擊王離軍,王離軍失敗後,諸侯軍準備從背後攻擊章邯軍,苦戰的章邯軍只得撤出戰鬥,返回棘原固守,以待援軍,或整頓隊伍,謀劃破敵之策。

《資治通鑑》雲:"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這是不可能的,趙軍龜縮在城中,諸侯軍作壁上觀,即使五萬楚軍包圍王離至少10萬軍隊,也會十分困難,須知王離軍是正規部隊,戰鬥力也是很強的,惡戰不可避免,楚軍還哪有力量與30萬此前幾乎屢戰屢勝的章邯軍作戰,更不可能“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

如果楚軍分兵與王離軍和章邯軍作戰,那隻能被秦軍分吃無遺。再者,即使章邯軍撤出戰鬥,返回棘原閉門不戰,但鉅鹿與棘原相距僅幾公里,章邯軍豈會眼睜睜看着王離被殲滅?王離軍被殲滅,章邯軍的處境會更加艱難,這是常識,章邯豈會不懂?

楚軍包圍王離軍之說荒謬之處還在於,楚軍若想包圍並殲滅王離軍,首先要過章邯軍這一關,如果章邯軍不放水,楚軍無法實現此意圖。即使楚軍繞過章邯軍,與王離軍作戰,那楚軍就面臨着腹背受敵的苦境,失敗不可挽回。項羽根本不可能出此下策。還會出現一種可能,王離軍、章邯軍與楚軍、諸侯軍、趙軍展開一場大混戰,但起義軍也無絕對勝算。

其實,如果諸侯軍真的作壁上觀,那是王離軍和章邯軍消滅項羽軍的絕好機會,章邯豈會放過?畢竟楚軍僅5萬人,而秦軍至少30萬人,秦軍勝算的機率太大了。

有研究者說:鉅鹿無戰事,項羽是虛擬的蓋世英雄,果真如此嗎?

在項羽統領楚軍、諸侯軍後,章邯軍消滅項羽軍的機會和機率已不大,但項羽軍也很難吃掉章邯軍,不過長期耗下去明顯對章邯軍不利(糧道斷絕)。後來由於朝廷有變,章邯派去朝廷請示軍事行動或請求軍事支援的使者返回軍中後,給章邯帶來的消息明顯不利於章邯,朝廷已被趙高控制,“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也就是說章邯勝敗都不會有好下場,而且,朝廷無增兵援助章邯軍之意,章邯思想肯定會發生變化。當此之時,又有陳餘那封打動人心的勸降信,最後無奈的章邯在得到項羽答應給予他優厚的條件後,投降於項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