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全流域性水土流失時,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黃河輸沙量已經遠低於長江

黃河輸沙量已經遠低於長江,相比過去,黃河變清了。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5年,年均入黃泥沙量僅為2.64億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相對是清的。

從鄂爾多斯的治理就能看出來部分原因。鄂爾多斯過去每年向黃河輸沙1.6億噸,其中易在河道淤積的粗沙1億噸,占入黃粗沙總量的25%。經過30多年治理,鄂爾多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50%。2016年8月17日,鄂爾多斯出現歷史極值降雨,由於水土保持措施見效,當地十條入黃一級支流沖淤變化不大;暴雨中心西柳溝推算徑流量可達7176立方米每秒,可實際只形成了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

與此同時,近20多年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成效卓著,正發生著由「局部好轉、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好發展」的歷史性轉變。1999年至2015年,延安累計退耕還林1070萬畝,覆蓋了當地19.4%的國土面積,植被覆蓋度達67.7%。據試驗,當坡面生態治理後,使徑流不下溝,則溝壑地的徑流、泥沙分別減少58%和78%。榆林市一項調查表明,僅由於淤地壩建設,就減少水土流失量三分之一。

耕地退化也是重要原因。隨著黃土高原產沙區大量農民外出打工或遷居城鎮,導致大量坡耕地撂荒或棄種,從而引發植被自然恢復;但這一因素在測算生態建設產生的攔沙效用時,未被充分考慮。例如,陝西綏德橋溝是一個完全自然修復的小流域,已實現「零耕種」。

1933年黃河年輸沙量曾經達到過極值33億噸.

1955-2016年黃河年輸沙量的均值是約9.78億噸

2016年黃河年輸沙量已經減少到了1億噸.

這就是國家對生態保護的巨大貢獻,也是黃河全全境在中國的優勢

下面是渭河華縣站輸沙量的測試:

渭河在1964年的輸沙量達到了極值是10.60億噸(比黃河年輸沙量的均值是約9.78億噸還要高不少),真是非常驚人的,舉個例子,長江那麼大的江,年輸沙量只有1.5億噸。

渭河華縣站的年輸沙量比較,可以看出從1955年到1977年,年輸沙量一直在翻倍,1977年甚至比1955年翻了10倍。這些年份,渭河流域的生態發生了非常迅速的惡化.

進入2000年後,一方面由於1992年以來渭河徑流量銳減。(2001年~2009年的平均年徑流量僅佔多年平均徑流量的74.9%,充分說明了渭河下游年徑流量減少趨勢是十分明顯的。)

另一方面,在環境保護的形勢下,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

渭河下游徑流量變化初步分析《陝西水利》2010.5

根據前面的分析,渭河下游年徑流量呈減少的趨勢,特別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水量減小幅度較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渭河下游沿岸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城鎮人口劇增,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與日俱增。在徑流量減少的情況,渭河下遊河道納污自凈能力降低,水質污染呈加劇發展趨勢,因此,隨著渭河下游徑流的減少,河道納污自凈能力的降低,對河道的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

河道的污染狀況隨著流量增加其河道納污自凈能力而增大,徑流量的大小決定著河道的生態環境狀況。因此,要改善目前渭河下游的生態環境,一方面應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應增大河道的基流,才能增大河道的納污自凈能力,改善渭河下游的生態環境。

3.2 對河道沖淤的影響

渭河下遊河道具有沖淤變化大、河勢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根據實測資料分析,渭河下游的沖淤隨著流量的變化而變化。當為小水大沙時,河道一般出現淤積,隨著流量的增大,河道產生沖刷。例如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渭河下游徑流量較大,河道產生沖刷,1981 年臨潼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7610m3/s,華縣站最大洪峰流量5380m3/s,是三門峽水庫建庫以來的最大值,年徑流量為96.6 億m3,主槽沖刷,汛後主槽過洪能力達到4500m3/s,接近建庫前的水平。1995 年,華縣站最大洪峰流量僅1500m3/s,年徑流量僅為17.51 億m3,且渭河下游多次出現小水大沙過程,河道產生嚴重淤積。1995 年渭河下游淤積泥沙0.7551 億m3,華縣站主槽過洪能力僅為800m3/s,是三門峽建庫以來最小值。因此,隨著渭河下游徑流量變小趨勢的加劇,必然造成渭河下遊河道萎縮的加劇,失去河道的應有功能。

3.3 對河道防洪帶來的影響

渭河下游既定的防洪標準為50 年一遇設計洪水,隨著徑流量減小的趨勢,如前所述,加劇了渭河下游的泥沙淤積。截至2009 年,渭河下游共淤積泥沙12.6887 億m3,目前泥沙淤積是較為嚴重的。隨著泥沙淤積的發展,同流量水位便不斷上升,根據渭河下游實測資料分析,當河道發生淤積時,同流量水位就抬升,例如三門峽建庫初期的1963 年,華縣站洪峰流量為4570m3/s,洪水位為338.45m;1981 年,華縣站洪峰流量為5380m3/s,相應洪水位為341.05;隨著泥沙淤積的發展,到2003 年華縣站洪峰流量為3570m3/s,相應洪水位高達342.76m。不難看出,隨著渭河下游徑流量不斷減少,泥沙淤積不斷增加,同流量洪水位在不斷的抬升。因此,渭河下游在建庫初期興建的防洪大堤經過了多次加高培厚,但目前為止,其防洪大堤仍然達不到既有的設防標準。根據對渭河下游警戒流量和保證流量的分析成果,華縣河段已加高培厚的堤防的保證流量僅為8400m3/s 左右,僅相當於20 年一遇洪水的河道過洪能力。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渭河下游近50 年的徑流量變化的初步分析,渭河下游徑流量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在20 世紀80 年代後期至21 世紀初期,是徑流量最枯的時段,且在汛期的水量減少相對較大,一方面是洪水場次的減少,另一方面是洪水量級的減小,而非汛期的徑流量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徑流量的減少對渭河下游生態環境,河道沖淤和河道防洪都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進入2000年後,一方面由於1992年以來徑流量銳減。(2001年~2009年的平均年徑流量僅佔多年平均徑流量的74.9%,充分說明了渭河下游年徑流量減少趨勢是十分明顯的。)

20世紀90年代渭河下游嚴重淤積的原因分析》《陝西水利》2013年06期

造成20世紀90年代渭河下游嚴重淤積的主要原因:北洛河和渭河不利的水沙條件造成渭河下游大量泥沙淤積;20世紀90年代西北地區降水大幅度減少,沒有足夠的洪量將泥沙運送到渭河以下,因此造成渭河下游大量的泥沙淤積。潼關高程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次要的。

涇河高含沙洪水對渭河下游洪災的影響》《環境變化與水安全——第五屆中國水論壇論文集》2007年

涇河高含沙洪水對渭河下游的影響;認為涇河高含沙洪水造成渭河下遊河道大量淤積,河槽萎縮,行洪能力銳減,導致出現奇特的"小水大災"現象;建議要解決渭河下游的淤積問題就必須解決涇河的高含沙洪水輸送問題。

《渭河高含沙洪水對潼關高程變化的影響》《人民黃河》2014年04期

根據1974—2010年實測資料,在分析渭河高含沙洪水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對潼關高程的影響。結果表明:1974—2010年渭河華縣站高含沙洪水主要來自涇河,場次高含沙洪水泥沙的中值粒徑一般為0.01~0.03 mm,極細沙含量佔全沙的比例都在20%以上;潼關站發生高含沙洪水時,若來水以渭河為主,則小流量時潼關斷面淤積,且主要淤積在主槽,潼關高程以抬升為主,大流量時潼關斷面展寬沖深,潼關高程以下降為主;潼關高程還受到華縣站流量、含沙量、水量等因素的影響。最後,提出了渭河高含沙洪水影響潼關高程變化的綜合影響條件。

暫時說到這裡。有時間繼續

謝謝


當然就是不會受制於人。

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水源-印度河很多重要的支流都來自印度和印控克什米爾,印度當然少不了在上游大肆截水排污。

最騷的是從印度河重要支流薩特萊傑河引水的拉賈斯坦運河,灌溉拉賈斯坦邦的大片沙漠地區,幾乎和印度巴基斯坦邊境平行。

谷歌地圖俯視,長城是看不見的,但是拉賈斯坦運河是看得見的~

印度境內的恆河下游流到孟加拉國,印度在邊境同樣也少不了修建一座法拉卡大壩。

這座大壩將恆河水引到印度境內,灌溉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耕地,同時沖刷加爾各答港口沉積的淤泥。

該工程使孟加拉國旱季的水量減少很多,但是印度方面也由於工程規劃和質量問題,加爾各答港口的清淤效果並不好,而且上游的比哈爾邦反而恆河河道泥沙淤積,加重洪水災害。非常的損人不利己。


那就看看,長江黃河不完全在一個國家的時候,都發生了什麼。

景耀六年冬,曹魏滅蜀漢;三年後的咸熙二年冬,魏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西晉建立。這時候西晉據有三國之二,獨東吳未平。咸寧五年冬,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六路進軍攻打東吳。其中一路是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巴東監軍唐彬所率,自蜀中順江東下,直趨建業,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直至石頭城下。吳主孫皓聞晉兵已入城,欲自刎。中書今胡沖、光祿勛薛瑩奏曰:「陛下何不效安樂公劉禪乎?」皓從之,亦輿櫬自縛,率諸文武,詣王濬軍前歸降。濬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於是東吳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官五千餘人,皆歸大晉。唐人有詩嘆曰: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晉一統天下不過十數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接踵而至,晉室南渡後接宋齊梁陳,北方經五胡二十餘國混戰後為元魏統一,而後東西分裂,並南朝再成三分,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滅高齊,統一北方,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外戚楊堅,隋朝建立,此時隋朝全據北方以及川蜀,一如西晉滅吳之勢。開皇八年,隋文帝發五十一萬兵馬南下征陳,其中行軍元帥楊素指揮水軍主力,自巴東郡出川,順流東下,舟艫被江,旌甲曜日,阻敵東下,使其首尾不能相通,最終滅陳。

所以,長江完全在中國境內,國防意義也頗為重大。

至於黃河……我們知道,黃河在北宋十分活躍,曾經七次決口,三次改道,搞得全國雞犬不寧。它甚至在一次決口之後,很有創意地一分為二,形成兩條下游支流,北邊的叫北流,南邊的叫東流。朝廷對這種局面拍案而起:我們絕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兩個黃河」!於是熙寧以來,他們總在策劃,把北部的那條野種河堵死,讓黃河之水重回故道,這就是所謂的「回河之議」。

可為什麼宋朝就不能容忍「兩個黃河」呢?答案是國防考慮。

北宋沒有燕雲,又定都在開封這樣的平原四戰之地,自幽州到開封這一千五百里幾乎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黃河在武陟縣東南開始,在當時的走向和今天的不一樣,現在是往東流走鄭州桃花峪,幾乎是和北緯35度線平行,然後在銅瓦廂折向東北入山東,奪大清河故道從東營入海,當時是往東北方向流,所以形成了一道開封外圍的天險。北宋也一直認為黃河就是自己的內線國防設施。

可生命就像一條大河,今年走這裡,過幾年就他媽的知不道改道到啥方向去了。

黃河居然往北改道了!北宋哭死的心都有了,黃河再這樣改道下去,早晚會流入遼朝境內,到時遼朝水師可借黃河之利大舉南攻,我沒有燕雲作為屏障,現在連黃河屏障也保不住了嗎?!於是大宋發了瘋一樣挽留黃河,希望能留住黃河的心,讓它別走,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黃河沒留住,河北折騰殘了。

黃河完全在中國境內有什麼意義呢?那就是不用擔心改天當局會認為這是個國防武器,繼而不惜一切代價,巧的是我們就是那個代價。


看看圖們江不就知道了,僅僅尾部出海口一點點不在中國手上,整個航運就被掐脖子,幾乎廢了。

但水運都是次要的,水是生命之源,人要喝水,農作物也要喝水。一條河如果分別在若干國家,對於水資源的分配就是一個嚴重考驗。特別是氣候惡劣對河流依賴度高的國家,水資源意味著戰爭。

上游國家就相當於擁有核武器,可以通過建大壩來隨時對下游國家掐脖子。比如衣索比亞的復興大壩,比如印度在印度河和恆河上游修大壩控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相比之下我國擁有著南亞東南亞許多重要河流的源頭,我們卻沒有因此要挾鄰國。但凡無恥一點,瘋狂在源頭傾瀉工業污染物,反正下游也不是本國。在上游瘋狂透支水資源,反正下游也不是本國,最終對沿線所有國家都是災難性的。

就比如長江上中下游如果不是一個國家,今天長江下游隔三差五就要變沼澤,幾乎不能住人。黃河中上游根本不會在意泥沙,下游依然隔三差五就泛濫。

所以從治水角度看,中國天然需要一個大一統國家才能進行系統性水利建設。


很有意義,如果長江黃河不是完全在中國,或者中國本身分為幾個獨立的政權,那麼從環境上,民生上都有巨大的麻煩。

其實在宋朝,因為中國處於分裂狀態。黃河分屬幾個國家,就已經產生了不少麻煩。北宋時期,黃河上遊河套部分屬於西夏,而西夏因為國土大部分都是沙漠,因此極力開發河套地區,修建昊王渠等眾多水渠,開墾大片良田。結果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宋朝地區黃河之水多次泛濫,黃河分成三條支流,其中北流遠走到了宋遼邊境,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地區,而河水流經之處,田園廬舍無不被毀,河南安徽等地開始成為黃泛區。北宋政府無力與西夏交涉,又害怕遼國趁機進攻,竟然放任自流,甚至在哲宗年間因為無力賑災,北宋政府決定順其自然,故意修渠讓黃河加快改道,讓黃河水淹沒宋遼邊境,幻想用黃河水擋住遼國鐵騎。史稱「三易回河」(南宋杜充的騷操作又是一個事件,不加贅述)

北宋時期地圖,注意此時黃河分屬西夏北宋和遼國,黃河入海口在今天的天津一帶,即圖中紅圈處,為宋遼兩國共有。

到了南宋年間,黃河流域大部分被金國佔領,然而南宋還控制著黃河的入海口,也就是今天蘇北一帶。金世宗年間,黃河水災。地方官吏建議修堤壩賑災,金國皇帝認為修堤需要發動民工,而南宋政權可能會利用中原人民被強行調動修堤的不滿,趁機北伐金國,於是決定不修堤壩,不予賑災,只在黃河南邊修築一個簡易堤壩敷衍了事。結果造成河南地區人民死傷無數。

大定八年六月,河決李固渡,水潰曹州城,分流於單州之境。九年正月,朝廷遣都水監梁肅往視之。河南統軍使宗室宗敘言:「大河所以決溢者,以河道積淤,不能受水故也。今曹、單雖被其患,而兩州本以水利為生,所害農田無幾。今欲河復故道,不惟大費工役,又卒難成功。縱能塞之,他日霖潦,亦將潰決,則山東河患又非曹、單比也。又沿河數州之地,驟興大役,人心動搖,恐宋人乘間構為邊患。」而肅亦言:「新河水六分,舊河水四分,今若塞新河,則二水複合為一。如遇漲溢,南決則害於南京,北決『則山東、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筑堤以防決溢為便。」尚書省以聞,上從之。

金史.河渠志

南宋時期地圖,此時黃河因為杜充的騷操作轉移到了蘇北地區,黃河入海口宋金共有。即圖中右邊大紅圈部分。金國因為害怕宋軍從大運河溯河而上北伐,故意不修堤壩,只在黃河南岸修築簡易堤壩敷衍了事。

總之黃河和長江在歷史上並不一直是完全屬於一個統一的中國的。在一千年前,中原人民就因為國家分裂,各國利用黃河水資源各懷鬼胎,矛盾重重,而造成黃河泛濫無法處理,人民飽受苦難,今天河南和皖北有黃泛區這個惡名,就是那個時代留下的黑色遺產。今天國家統一,黃河長江完全屬於中國,各個省自治區都在國務院領導下合理掉配水資源,這才斷了黃泛之根,總之黃河和長江屬於中國非常重要,如果不是完全屬於中國,今天說不定我們都要面對黃泛的麻煩。黃河和長江不完全在一個統一的中國境內,其實並不是一個假設,在一千年前是一個已經發生了的,並不好笑的沉重悲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