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和魏徵性質不同,一個是給李世民做加法,一個是做減法,說不上誰是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他倆都是成就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的大功臣。

房玄齡的加法。

房玄齡是貞觀年間僅次於長孫無忌的重臣。

當年,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三人是李世民最重要的文官班底和心腹參謀,房謀杜斷不是白說的,任何情況下房玄齡都能拿出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讓李世民進行決策。

說到長孫無忌,聽說過會叫的狗不咬人這句話麼?長孫無忌就是那個躲在幕後不出一聲做事情的人。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一方面繼續了國家大事與李世民深入討論後才進行決策,一方面幫李世民選拔人才補充幹部隊伍,另外還在律法制定、治國理念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基礎、細緻、有效的工作。

由於這些工作影響力巨大,後人在評論貞觀名相的時候只說房玄齡、杜如晦,不提長孫無忌,雖然是對長孫無忌的不公,但也說明瞭房玄齡在大唐初創期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魏徵的減法。

首先要明確,魏徵原來是李建成的部下,李世民更多的從收攏人心的角度考慮才任用魏徵,給了魏徵這個機會,否則李世民賬下人才濟濟,魏徵根本沒有機會出頭。

魏徵的特點是特別懂政治,雖然戰略眼光或者賭性說不強,37歲才選了隋朝地方官元寶藏,之後選了李密,再當了竇建德部下,最後投奔大唐,卻成了李建成的部下。

實事求是講,按一般人的選擇,無論是李密還是竇建德,包括李建成,都是有王者之相的,說魏徵沒有看人的眼光是有所偏頗的。但真正的真命天子是李世民,魏徵這方面失了分,就要從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的特點比較接近,是那種思維縝密、考慮周到的謀士型人才,而杜如晦與他們相比,就是善於用直覺或者叫感應來下決心,而且往往是正確的。

魏徵加入李世民團隊後,如果和長孫無忌、房玄齡爭高下,相當於幾人都在用最擅長的一面去競爭,這方面魏徵雖然不弱,但沒有勝出的絕對把握。於是,魏徵調整了自己的人設,下決心讓李世民不舒服,這方面無論長孫還是房玄齡由於性格原因和感情因素都說不出口,只能轉幾個圈來影響李世民。而當上了皇帝的李世民需要一個能當面提出自己錯誤的高人,之前是杜如晦,但杜如晦早死,就給了魏徵這麼一個機會。

如果不是杜如晦早死,魏徵絕無出頭的可能,杜如晦是房謀杜斷中的斷,是個非常有執行力的管理者,而有執行力的前提就是敢說、敢做、敢拍板。

魏徵把杜如晦的斷字分成兩部分,側重在敢說方面,當然為李世民安撫山東門閥也是魏徵的工作之一,這方面歷史記錄不顯,但魏徵媳婦是河東裴氏出身,要說魏徵與那邊沒聯繫就是在騙鬼。

敢說這方面,魏徵的基本原則是你李世民怎麼不舒服我怎麼來,於是,逼李世民弄死了自己的鳥,逼李世民控制自己女兒出嫁的彩禮,逼李世民杜絕驕傲自滿心理,逼李世民剋制暴虐情緒,就是一直在給李世民添堵。

這方面還要表揚一下李世民,這人真正了不起,身為皇帝能和大臣講道理,能真正聽從大臣的勸諫,這是中國歷史上五六百個皇帝中非常少見的。

所以,我個人一直認為,魏徵是成就了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功臣之一,而李世民是成就魏徵一世名聲的明主。包括長孫無忌、房玄齡也是如此,他們為貞觀之治這個時代做出了貢獻,這個時代也永遠留下了他們的烙印。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唐初有名的宰相是房玄齡和杜如晦。房善出謀劃策,杜善殺伐決斷。故時人稱之為房謀杜斷。

房玄齡和魏徵對貞觀之治的貢獻都很大。但我個人認為,魏徵的貢獻更大一些。

其理由是如下:第一,今人以為房為宰相,魏為中紀委書記,兩人地位不同,因而作用也異。不得不說,這是對唐代政體的誤解。皇權時代的宰相職權是不斷變化的,從一人為宰,到兩人為相(左丞相和右丞相),再到幾個部門分權,再到宰相不負責軍事,再到沒有宰相由祕書票擬皇帝意見,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唐代時期的相權分為三個部門執行,即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分掌決策、執行、監督之權。這也可稱之為行政權的三權分立。所以,唐代能成為盛唐,成為中國中央集權體制的巔峯,是有制度保障的。那種認為魏徵非相,只是中紀委書記的說法,與歷史事實不符。認為官大即貢獻大,也是官本位思想在歷史領域的錯誤認知。第二,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本人分不開。不可能在昏庸皇帝治下,憑一個或者幾個好宰相就可以成就的盛世。李世民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的主,加一個有謀略的房玄齡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盛世之來在於不折騰。比如漢初曹參為相,沒有任何自己的主張,只管蕭規曹隨,宮中太后等也奉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不兩代而天下大治(文景之治)。所以,房之善斷,於開疆拓土,於摧敵逐北,則有大用,於治已成之國,則作用稍小。古代哲人早有治大國如烹小鮮之語。其三,唐太宗本人對房魏之貢獻早有評價。唐太宗曾問創業與守成孰難,房認為創業難,魏認為守成難,太宗的結論是創業已經過去,現在守成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魏徵死後,太宗大哭廢朝,謂痛失一鏡。按現代政治理論來說,權力具有腐蝕性,正是因為魏徵的時時提醒、勸諫,太宗纔不敢為所欲為,才約束權力成就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所以,我認為相比房玄齡,魏徵對貞觀之治的貢獻更大一些。太宗在世時,圖畫二十四功臣於凌煙閣,魏徵之排名正在房玄齡之上。要知道,房是太宗舊部,魏徵是李建成門下,在玄武門之變後才成為太宗之臣。綜合評定歷史功績,魏徵仍然得以名列於前。這就很說明問題。

最後還要多說一句,再好的宰相,碰到昏庸的或者剛愎的皇帝也不行。比如隋煬帝本人就是一個厲害的主,當時的宰相也不乏能人。但煬帝好折騰且不聽勸諫。畢竟皇權大於相權。


按照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順序,魏徵第四、房玄齡第五。唐太宗自己都說:「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房玄齡之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魏徵也。」

一、房玄齡在李世民帥軍進入關中時就主動前往投奔,擔任親王府記室參軍,長期擔任李世民幕僚;後來又參與謀劃玄武門事變,可謂是唐太宗的從龍功臣。

唐太宗即位後,封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魏國公、監修國史。房玄齡在相位十多年,夙夜勤奮、大公無私、明達吏治、法令寬平。他和杜如晦一起,把「貞觀之治」推向了高潮。後世史學家認為唐朝能稱上賢相的,前有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姚崇、宋璟,才四人爾。

二、魏徵是半路出家,他原是太子李建成謀臣,玄武門事變後轉投唐太宗。貞觀三年的時候魏徵官至祕書監,太宗特許他入政事堂參議朝政,後來又做到侍中(門下省長官,負責諫言)的高位。

魏徵一輩子都在給唐太宗提意見,唐太宗晚年漸漸變得好大喜功、獨斷專行、大興土木,要不是魏徵多次不顧性命、犯顏強諫,太宗很可能會變成像唐玄宗那樣晚節不保。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貞觀之治的頭號功臣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單說魏徵與房玄齡,應該是魏徵,從凌煙閣二十四臣的排名來看,在李世民的心目中魏徵在房玄齡之前,魏徵歷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這份禮遇也是極為特殊。但是如果單從官職來看,房玄齡高於魏徵,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那是名副其實的宰相了,這就不是魏徵可以比的了。


個人認為是房玄齡。

因為同樣是開國元勛,但是作為魏徵而言他被譽為「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給皇帝出主意,監督皇帝的言行等。這些纔是他的主要工作。但只有碰到像唐太宗一樣的明君聖主纔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其實他們君臣二人是相互成就,可謂君臣一體,共創美好未來的楷模啊。

至於房玄齡,在我看來屬於那種全能型人才吧。他能和杜如晦並稱「房杜」,一生陪伴太宗30多年,其中就做了20多年的宰相,屬於太宗皇帝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他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和杜如晦一起幫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奪嫡。

到了貞觀四年,房玄齡任尚書僕射,行使宰相職權,一干就是20多年。難能可貴的是位高權重的房相非但沒有被權勢所腐蝕,反而越做越小心。他感恩李世民的知遇之恩,日以繼夜地處理大小事務,生怕有一件事情沒有做好,辜負了皇恩。

太宗統治下的大唐正是因為有了房玄齡能夠以身作則,帶領百官治理天下,加上他網羅來的人才共同悉心輔佐李世民,這纔有了名流千古的」貞觀之治。」


房玄齡一長期擔住的是尚書省副職左僕射,尚書省長官是尚書令,由於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李世民當皇帝後,沒人敢任此職務,李世民就取消了尚書令一職,由尚書省左右僕射進宰相班子,負責尚書省事務。各管三個部門,房玄齡主管戶部,工部和刑部,擔任右僕射的分別是封德彝,杜如晦,李靖,杜淹,等,主管吏部,兵部和禮部。尚書省是全國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負責全國的行政事務。魏徵的職務是門下省的長官侍中,門下省負責參與機密,對聖旨用印,並送達尚書省,監督執行,門下省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門下省還負責皇家的保障,包括衣食住行安全保衛等,權力也是很大的。


房玄齡跟魏徵一個排凌煙閣第五一個排第四,都是司空,看著差不多,但卻大不相同。房玄齡是李世民主要的謀臣,李淵怕李世民謀反,不容許房玄齡跟李世民在一起,玄武門之變以前李世民冒著抗旨的風險招房玄齡進天策府,可見李淵和李世民都明白房玄齡的重要性,對李世民來說,有沒有房玄齡完全不一樣。魏徵死的早,李世民死後房玄齡在很長一段時間還起著重要作用。重用魏徵主要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起到宣傳的作用。魏徵是太子的人,用他肯定有安撫太子手下,收買人心的意思。魏徵喜歡挑太宗的毛病,重用他顯得李世民大度,總是弄太宗難堪,太宗肯定一肚子火,但是沒辦法,忍了。魏徵死後,太宗因為魏徵可能參與侯君集謀反,推倒了魏徵的墓


唐太宗初等皇位之時,朝廷之上有著三種人:

唐高祖時的位高權重的重臣,像四位宰相中的裴寂、宇文士等等。這些人的思想保守,沒有辦法解決隋末農民戰爭後的山東問題,使武德年間山東地區頻頻叛亂。唐太宗登基之後,這些人很快就離開了權利的中央。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的僚屬,其中有長孫無忌、房玄齡在這些謀士,又有像尉遲敬德、秦叔寶這樣的武將。他們跟隨李世民多年南征北戰,並且在玄武門事變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人是李世民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他們雖然是亂世英雄,但卻不瞭解當時社會及朝廷的真正需求,也是沒有辦法處理唐王朝轉型的問題。

還有就是隋末戰亂中一些中下層人氏,魏徵、王瑋、杜正倫等等。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他們大多是出身捍衛,也都是年輕人。而且他們經歷過隋末動亂和唐初的政治鬥爭,有比較豐富的政治經驗,知道國家的形勢和百姓的疾苦。還有就是通曉經史,很注意吸取歷代興亡的教訓,用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其次他們還關心國家命運,甚至不顧個人,直言進諫。

唐太宗上位後,雖然繼續重用那些貴族穩固皇權,但同時也提拔魏徵等來自山東的官員,協助他制定大政方針。也是經過這兩部分人的一起努力,纔有了「貞觀之治」,而魏徵的存在也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魏徵是除了唐太宗外開創「貞觀之治」的另一位主要人物。後世提起「貞觀之治」,想到的或許都是被史家稱道的房玄齡,而在李世民看來,魏徵纔是其大功臣。


房玄齡,房玄齡當時是負責全國各項行政事物的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而魏徵屬於中紀委性質的官員,屬於諫官。由此可見他們兩個人的作用了


應該是魏徵功勞要大些,而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秦瓊、尉遲恭、侯君集等是屬於開國功臣的那一種。

至於貞觀之治的諸多治國綱領,大多是魏徵的提議,當然也是李世民所採納實施,但魏徵原是李建成的人,要說建功立業自然比不上那些功臣。

但李世民並沒有殺魏徵,反而重用魏徵,換來繁榮昌盛的大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