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洪武五年即北元宣光二年(1372)正月,朱元璋認爲時機成熟,不能坐視北元逐漸恢復元氣,命徐達、李文忠、馮勝三路大軍進攻北元。

接獲明軍出塞的消息之後,昭宗與擴廓帖木兒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明軍士兵多是中原人士,對於漠北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風物並不熟悉。故此兵力雖強,但對於行動中可能遇到的情況準備不足,只能依賴不停派出斥候探馬來尋找元軍主力。對於北元一方來說,雖然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本人生長在中原地區,但蒙古人對於嶺北的草原生活本身並不陌生。漠北地區又是蒙古人的遊牧區,很容易從牧民處瞭解到這裏的地理情況。雖然明軍勢大,但草原遼闊,蒙軍在暗,明軍在明,而且地理條件有利於發揮蒙古軍隊的特長。故此擴廓帖木兒與昭宗定下了誘敵深入之計,只等明軍鑽進北元佈下的口袋陣來。

明軍徵北元,到底怎樣吃了敗仗?史官諱莫如深,倒是蒙文書有記載

元昭宗

在洪武五年的這次北征之中,三支部隊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馮勝的西路軍作用在於牽制阻截,李文忠的東路軍作用在於側翼夾擊,只有徐達的中路軍纔是真正用於正面作戰的部隊。

徐達中路軍的前鋒部隊由大將藍玉率領。這位藍玉將軍可謂是明朝初年的風雲人物。他是元末明初名將常遇春的妻弟,長期跟隨常遇春作戰,很早就有勇武之名。在常遇春英年早逝之後,他被調至傅友德部,參與了洪武四年(1371)平定四川的戰役,立下大功。此次北征,徐達看重他多年來追隨常遇春,與元軍特別是多次與擴廓帖木兒作戰的經驗,安排他指揮前鋒部隊。

明軍徵北元,到底怎樣吃了敗仗?史官諱莫如深,倒是蒙文書有記載

經過洪武五年北征,藍玉成長爲明軍之中最爲重要的將領,並在後來親手剪除了北元朝廷的主要力量。藍玉後來捲入“胡藍案”,對於洪武政局造成了很大影響,自己落得個被朱元璋“剝皮實草”的下場,這些都是後話。

藍玉作爲此次北征的前鋒,向前推進的速度非常快。按照明軍戰報,明軍在正月中出動,到了二月二十九日藍玉在野馬川與元軍接戰,元軍敗退,明軍追至亂山,元軍回頭又與明軍作戰,再次被藍玉擊敗。至三月二十日,藍玉的部隊已經突入到了土剌河一線,在這裏他遇到了擴廓帖木兒的部隊。明軍戰報中說,擴廓帖木兒在交戰之後敗退而走,明軍似乎佔盡優勢,殊不知正中擴廓帖木兒之計。

明軍徵北元,到底怎樣吃了敗仗?史官諱莫如深,倒是蒙文書有記載

草木子

關於明軍到底怎樣吃了敗仗,明代史官對此都諱莫如深,大量文獻之中只是模糊其詞。葉子奇的《草木子》說洪武五年之後幾次北征,前後死亡人數達到了40萬,這個數字顯然不無誇張之處,但是也可以想象當時部隊傷亡敗退的慘狀。像《鴻猷錄》之類的史料並未對這次敗退做出記載,反而寫得像是打了勝仗一般,只是《明實錄》中提到徐達作戰不利,退回邊塞,大概是因爲軍政系統的官員對於戰事總是報喜不報憂。

明軍徵北元,到底怎樣吃了敗仗?史官諱莫如深,倒是蒙文書有記載

蒙文版《黃金史》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除了直接參與作戰的將士與皇帝及朝中地位較高的幾名官員之外,外圍的官員和士人都對此一無所知,只能根據對外公佈的有限信息撰寫史料,故此這些明人撰寫的史料中對此不會有清晰的記述。反倒是蒙文史料中提供了一些儘管疏略,但卻是漢文史料中沒有的細節。漢譯蒙文小《黃金史》中提到:

[順帝]從古北口逃出,乃建巴爾斯和坦以居守,而漢軍則築希爾薩和坦相對峙。據傳,在那裏,烏哈嘎圖汗之子必裏克圖祭“札答”,降了風雪,漢軍士馬凍死殆盡,殘部在迴歸途中,又被蒙古兵襲至長城腳下。據悉,那些逃兵燒箭桿取暖,卻橫死在竈火裏。歇後語所謂“漢軍出了野狐嶺,狐尾變成帽纓子”即由此而起。
明軍徵北元,到底怎樣吃了敗仗?史官諱莫如深,倒是蒙文書有記載

徐達

而明中後期的史家王世貞則在其《弇州史料·徐中山世家》中提到,藍玉在野馬川、土剌河兩次與擴廓帖木兒接戰之後,擴廓帖木兒與其部將賀宗哲合兵一處,在和林附近與明軍大戰。當時明軍幾次與北元軍隊交戰,均輕鬆獲勝,此時無論兵將,心中都有些輕敵的情緒。與擴廓帖木兒和賀宗哲的主力部隊驟然遭遇,大家在心理上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一戰傷亡數萬人。

下一篇談徐達的應變和李文忠的作戰情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