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研究小小的基本粒子,要用巨大的加速器2017-09-04 | 文章來源:中國科普網 朱偉| 瀏覽次數: |【大 中 小】

  1979年9月4日,華裔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高能物理實驗小組,在西德漢堡的一臺高能加速器上找到一種新粒子——膠子。現在,讓我們來瞭解一下,為什麼研究粒子都要用加速器!

  基本粒子是目前人們直接觀察到的最小的粒子。

  

  基本粒子究竟有多麼小?如果有一種放大鏡能把乒乓球放大到地球那樣大,按同樣的放大倍數來看基本粒子,也不過像一隻乒乓球那樣大。把一萬億個基本粒子排成一列橫隊,叫這列橫隊齊步穿過縫衣針的小孔,也還綽綽有餘。為了研究這小小的基本粒子,物理學家卻動用了直徑大到2千米的高能加速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微觀世界中,物質運動的規律同我們平時生活中所見到的完全不同。在宏觀世界裡,粒子運動的時候,總有一條明確的軌跡;波動則是以瀰漫於空間的形式出現的。因此,粒子就是粒子,波就是波,誰也不會把它們混淆起來。

  

  20世紀初,當物理學家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原子以及更深的層次時,卻發現這些微小的粒子,有許多奇怪的行為,不能用以往的經驗來解釋。法國有一位歷史學家叫路易斯?徳布羅意,他受到研究實驗物理學的哥哥的影響,改行研究物質結構。1924年,他向巴黎大學理學院遞交了一篇博士論文,在論文中他提出了一種新觀點,認為任何一個粒子的運動都有一種波和它伴隨,並影響到粒子的運動。這種波的波長,和粒子的動量成反比。由於我們肉眼所看到的物體質量太大,用德布羅意的公式來計算波長就非常之短,觀察不到這種波的影晌。可是,對於原子和分子世界中的粒子來講,這種波的行為卻很強烈。徳布羅意認為,只要承認這個假定,就可以解釋如原子這類粒子的許多反常的行為。開始,大家對他的說法將信將疑,不久實驗證實了徳布羅意的觀點。這位新博士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物理學家在探索微觀世界時,經常採用的一種方法是把一束已知性質的基本粒子作為炮彈,去轟擊所要研究的某種未知的基本粒子,通過觀察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研究靶粒子的性質。在研究基本粒子的時候,為了看清它的結構,作為炮彈的基本粒子的波長,應該越短越好,或者是它們的動量越大越好;否則,由於波動的強烈幹擾,很難對靶粒子作出精確的測量。可是,粒子朿的能量越大,它們就越難馴服,就是要它們轉個彎也很不簡單。解決的辦法,只能把加速器的「跑道」彎曲的程度盡量減小,這樣加速器的直徑也就越來越大了。

  

  著名的義大利原子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曾風趣地說過:如果人們想要製造一臺能量達到宇宙射線那樣的加速器,這臺加速器的圓周就會大得足以套到地球的赤道上。但是,人們相信,將來利用某種新技術(如超導技術),可以使加速器的尺寸大為縮小。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物理學中研究的對象越小,使用的儀器設備確實是越來越大了。


這個問題學過高中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吧。。。。。

假設該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因為洛倫茲力永遠垂直於粒子的速度,因此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在根據牛頓第二定律,那我們就知道qvB = mv^2 / R,所以,R = mv / qB ,在不考慮相對論效應,並且電荷量和磁場強度恆定情況下,粒子速度越快,它的運動半徑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粒子加速器一般都是非常大的理論基礎。當然了,現實情況下不可能說做得越大越好,因為速度有一個上限。另外也不可能說加速到光速,在微觀角度上來說,該粒子必須符合相對論效應,速度越大,質量越大,所需驅動力越大。

另外,粒子加速器一般都是逐級加速到近光速,而且難度是非常大的,需要強大的工程製造能力,而且死貴死貴,沒錢的國家還真做不起。有興趣的可以試著算算看電子近光速時的運動半徑,我沒算過,但是肯定是非常大的,那不然位於歐洲的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為啥穿過了那麼多城市~~~~


因為為了研究更高層次的物理領域,粒子加速器必須要把粒子加速到極為接近光速,如此高的速度要想使其轉彎就必須加入更多的能量,然而以人類現在的技術很難輸出如此大的能量,就必須要加大加速器半徑,使能量輸出分攤到加速器的每一節(實際上加速器是完整的,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從而達到能量輸出的需求


如今的科技仍沒有質的突破,和上圖原理差不多,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我懷疑有口誤,花應該是沙。沒能量的情況下。,全宇宙所謂的「物質」估計是零。原子99%空的,靠電場撐開,沒能量就塌縮。現在質子被打開,發現裡面也是空的,核心是各種夸克。99%空間又沒了。世界不存在!


因為微觀粒子間存在強大的核力,稱為強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遠大於庫倫力,因此用一般方法難以將粒子拆開,只有藉助粒子加速器,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讓粒子進行碰撞,纔有機會把粒子撞開,從而可能發現新粒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