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張表,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如果你已經讀完了前面可研報告財務模型的文章,就會發現,從這篇文章開始,後面講到的所有表格的內容格式跟可研報告財務模型的內容格式是一樣的。

其實,不只是格式,連基本公式也是一樣的。例如營業稅金和附加、銷項稅、進項稅、增值稅抵扣,以及後面文章中的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的計算公式等等都是一樣的。因為基礎原理和知識點是完全也一樣的。除了根據項目特點在計算公式上略有調整,並在現有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基礎上做預測的財務報表以外,其他並沒有特別之處。所以我一直在猶豫是否還需要把每張表格單獨拿出來講。

一、收入:

這張表裡收入的計算很簡單,每種車型的收入公式:單車全年裡程數x單車收費標準x車輛數量,計算的數據全部引用「收入預測表」的數據。注意,收入是不含增值稅的。

寫到這裡,說個題外話,我前段時間看到兩個不同設計院就同一個項目做的財務分析(我高度懷疑兩家設計院是從同一家軟體公司買的財務模型)。這兩個模型都把增值稅放在了收入和成本裡面,而在營業附加裡面多了一項應交增值稅。從計算結果來說,不影響凈利潤,但是這種方法卻導致收入、成本和毛利的增加,我不建議這麼做。

二、營業稅金和附加

我在這裡算是偷懶了,沒有寫出明細。營改增後,營業稅沒有了,常用的附加是教育附加和城市建設維護稅,這兩項合計稅率是12%。所以這裡直接用表中第27行的增值稅乘以了12%的稅率。

三、增值稅:

銷項稅:等於表中第15行的收入合計x11%的增值稅稅率

進項稅:主要有三項,分別是燃油,輪胎和車輛檢測維修服務等,這三個數據分別引用「成本匯總表」的數據乘以相應增值稅稅率(16%)。

第26行的可抵扣增值稅,是引用表中第33行的計算結果。

四、可抵扣增值稅

再重複一下可抵扣增值稅的計算吧,以後不再啰嗦了。

紅色方框標記的是當期的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進項稅,引用「投資計劃表」里的數據。

兩個綠色方框中,第31行的方法其實就是期初數等於上一期的期末數的概念,第34行期末數則等於期初數+當期發生額-當期抵扣額。

剩下中間兩行中:

第32行就是當期發生額與期初可抵扣額的合計數字

第33行則是計算當期有多少增值稅可以抵扣掉,以F列為例,公式是min(F31,F32)。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