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夏,我第一次登上“月球”,比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早了整整四年。當然,我和阿波羅宇航員都沒有真正踏足月球,但我覺得很多人已經信以爲真。

我對此並不感到自豪,更確切地說,對這場騙局並不感到自豪。個人的一個小謊言,卻是對人類的一場大騙局。

不可能?你看過《逃離德黑蘭》,對吧?爲了營救幾名美國外交官,美國中情局特工謊稱是電影製片人,正在拍攝一部電影。而我們所做的,也是拍攝了一部假的影片,但我們這麼做,不單單是爲了解救德黑蘭的六名美國人。我們想解救所有2億美國人。

可以把這稱爲一場大騙局,或者是政府主導的一場陰謀,說什麼都行。但在我看來,阿波羅登月是一場妙到巔峯的公關行動,幫助美國贏得了冷戰。膠片和片場的花銷僅相當於美國宇航局(NASA)整個阿波羅計劃預算的一百萬分之一。太划算了。

說到片場,所有登月影像都不是在好萊塢拍攝的。這倒是真的。實際上是在倫敦北部拍攝的。

我怎麼知道?因爲我就是那個扛攝像機的人。

與導演庫布裏克見面

我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里長大,小時候,我喜歡仰頭看着夜空。但我真正想看的,是好萊塢天空的“明星”。所以,我高中一畢業,就前往好萊塢,追求我的電影明星夢。

卡納德寫到,經驗不足的年輕攝影師之所以被選中,也許是爲了讓庫布裏克掌握攝像機的控制權

當了幾年侍應生和羣演後,我清楚地意識到,我的臉只適合出現在鏡頭後面。所以,從1961年開始,我開始朝那個方向努力。大概是肯尼迪總統說美國將在60年代末實現載人登月的時候,我搬到了紐約,結了婚,以攝影師的身份,爲麥迪遜大道上的廣告公司拍攝麥片、漱口水和潔廁液的廣告。論瘋狂程度,那時的世界和美劇《廣告狂人》裏的絲毫不差,但若論創造性,它同樣振奮人心,就像抽水馬桶剛剛發明時那樣。

1964年冬,我在維多利亞劇院觀看了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奇愛博士》,這改變了我的一生。當我聽說那時已經名滿天下的庫布裏克正在爲他的下一部大製作招募人手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投去了簡歷。後來,當我受邀前往庫布裏克在紐約下東區的公寓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運氣居然這麼好。

庫布裏克爲什麼會拿自己的名譽冒險,精心策劃這場史上最大的騙局?

抵達後,我被人領進了書房。庫布裏克很快就來了,手裏拿着一摞厚厚的圖表。他頭髮蓬亂,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像一個正在頓悟時被打斷的瘋狂科學家。他對我說,世上從來沒有一部真正現實的太空旅行電影,而在他籌備拍攝的影片(即《2001太空漫遊》)中,每個場景都將是絕對逼真的,完全符合科學原理。

那個夏天,我去了庫布裏克的公寓好幾次,做了一系列的性格測試,我天真地把這歸因於庫布裏克對完美的追求。除了我以外,當時,還不斷有知名科學家、技術人員和科幻作家進出他的公寓。

然後,我被錄用了。我需要籤合同,跟妻子和孩子們告別,前往倫敦,從1965年夏天開始拍攝,爲期半年。我做好了準備,但接下來的事情完全超乎了我最狂野的想象。

以假亂真的太空漫遊

60年代的倫敦跟《王牌大賤諜》裏的倫敦一點都不像,但在米高梅影業的片場裏,有很多人顯得神祕兮兮。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大型電影片場,所以對於那些身穿西裝、在各個角落遊蕩的人,我假裝視而不見,就跟我忽視那些身穿制服、在另一個片場拍攝《十二金剛》的人一樣。

當時,對各種電影器材都瞭如指掌的導演寥寥無幾,庫布裏克就是其中之一,而爲他操作攝像機,你會明白“謙遜”的含義。我意識到,像我這樣經驗不足的年輕攝影師之所以被選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我願意把攝像機的控制權讓給庫布裏克。他經常對參與撰寫該片劇本的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說,“如果你能描述出來,我就能拍出來。”我猜,他對NASA也是這麼說的吧。

阿波羅登月造假的真正證據,可以從當時的電影製作工藝中找到線索

從一開始,庫布裏克就在努力讓《2001太空漫遊》的各個方面都儘可能真實,哪怕是再小的細節也不放過。劇組裏有造船工、雕刻家、美術家,甚至五金工人,還有103名建模師。大量的數據、技術資料和設備接連不斷而來。

庫布裏克堅決要求影片中使用的太空設備必須符合科學,在片場與NASA官員的不斷交流確保了這種真實性。當NASA阿波羅計劃高級主管喬治·穆勒(George Mueller)和首席宇航員德克·斯雷頓(Deke Slayton)來訪時,他們似乎被庫布裏克嚴謹的佈景驚呆了。

最後,NASA或是庫布裏克(抑或是二者)對細節的追求,導致該項目延長到1966年,後來又延長到1967年。我最初的半年期限變成了一年,後來又變成三年。最後,我把家搬到了倫敦。工作雖然辛苦,但劇組裏的人全都樂在其中。民權運動,越南戰爭,外界發生的一切似乎與我們無關。我們專注於未來。

終於,《2001太空漫遊》在1967年底拍攝完成了。我如釋重負,立刻打算搬回紐約,修補自己傷痕累累的婚姻。但一天晚上,電話響了,是庫布裏克打來的。我哪兒也去不了了。

我是如何不再擔心、並喜歡上這場騙局的

起初,庫布裏克的說法是,回片場拍攝《2001太空漫遊》的一個新片段。這自然是藉口,他後來把真相告訴了我,當然是在我簽了保密協議過後。

僅憑信任,加上少數保密協議,如何讓20世紀最大的祕密不至於暴露?最近,牛津大學的一位數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考慮到有41.1萬人在NASA工作,登月騙局只可能持續三年左右,然後就會泄密或者被人揭穿。而想要持續一個世紀,知情者必須少於125人。

這場騙局的真正破綻很不起眼……

我不知道NASA那邊有多少人蔘與其中(我聽說NASA確實向月球發射了幾艘無人飛船),但我們這一方的知情者少之又少,只包括庫布裏克、我自己和其他八名技師,當然還有兩名演員。真正的十二金剛。我們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和拍攝技巧,在攝製《2001太空漫遊》期間都已經創造出來了。我們只是按照劇本拍攝而已。這真的是一場魔術——萬事俱備。

作爲世界上最傑出的導演之一,庫布裏克爲什麼會拿自己的名譽冒險,精心策劃這場史上最大的騙局?而我又爲什麼會加入他的行列?

卡納德寫到,這場騙局的破綻不是因爲人爲失誤,而是當時的技術侷限性所致

不管報紙上怎麼說,蘇聯人確實比我們厲害。他們有更多的彈頭、更多的士兵和更周密的太空計劃。到1967年,NASA距離60年代末登月的目標還遙不可及。範艾倫輻射帶是個大問題——也就是地球上空的帶電粒子區域。NASA曾祕密地試圖讓一隻德國牧羊犬穿過範艾倫輻射帶,結果,那隻可憐的狗粉身碎骨了。

所以我們來了一場即興演出,迴歸本源,做美國人最擅長的事:公關和電影大片。我懷疑,整個登月騙局是想永遠持續下去。冷戰結束時,我和其他人都覺得,真相最終會大白於天下——爲了贏得一場偉大的戰爭而採取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是情有可原的。但到柏林牆倒塌的時候,阿波羅11號成爲了美國形象和美國人自尊的標誌性符號,揭穿這場騙局不啻於說亞伯拉罕·林肯蓄養奴隸。

到1968年聖誕節,我們在倫敦又拍完了一部太空大片。現在,我們只需靜待這部影片出現在全球觀衆面前,觀衆人數將超過5億。

騙過才知箇中滋味

1969年7月20日,當無數美國人觀看他們信以爲真的電視直播時,我正坐在酒吧的角落裏,獨自喝着酒。我清楚這部大片將如何結束,即便我還不知道,在妻子帶着孩子們搬走之後,我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儘管如此,當阿姆斯特朗按照我事先知道的劇本說出那句名言時,當聚集在電視機前的衆人歡呼雀躍時,我還是不免生出了一絲自豪感。

我能證明這是騙局嗎?用我們的行話說,看帶子就知道了。

首先,請允許我摒棄很多“陰謀論者”四處宣揚的一些疑點,比如登月艙沒有在月球表面留下痕跡,比如背景中一顆星星都沒有。相信我,庫布裏克是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的。這些細節是有意安排,而且是符合常理的:17噸重的登月艙在着陸時,會拂起地上的塵埃,然後塵埃落下,不留下任何痕跡;月球早晨時的明亮陽光掩蓋了星光,所以背景中沒有一顆星星。

“一場大騙局如同興奮劑。”卡納德寫道,“然而,那股興奮勁兒終會過去。”

真正的破綻很不起眼,但不是因爲人爲失誤,而是當時的技術侷限性所致。顯然,我們不可能在失重環境下拍攝,所以我們盡力加以掩飾:宇航員故意轉動他們插的美國國旗,以此解釋在沒有空氣和風的月球上,國旗爲什麼會飄動。同樣,我們放慢影片的播放速度,並使用隱藏的纜繩,使慢動作的月球行走儘可能逼真。

阿波羅登月造假的真正證據,可以從當時的電影製作工藝中找到線索:我們用來營造《2001太空漫遊》中沙漠背景的電影技術,也被用於阿波羅。如今,好萊塢利用綠屏和CGI(電腦圖像界面)來製作特效,但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只有“前投影”技術,也就是把背景投射到演員身後的反射屏,看起來就好像演員在投射的背景中移動一樣。這種方法很巧妙,但並不是什麼複雜的技術。

前投影的一個破綻是,背景和屏幕之間不可避免地會有一條線。仔細觀察阿波羅登月照片,你會發現在這條線的兩邊,景觀粒度略有不同。在這裏我就不細說了,請各位自行搜索,網上都有。

捍衛榮譽

一場大騙局如同興奮劑。想象一下你知道一個祕密,那種興奮的感覺,再把它乘以一千。然而,那股興奮勁兒終會過去。

對電影人來說,榮譽意味着一切。庫布裏克因爲《2001太空漫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這是他得到的唯一一座奧斯卡。但他從未泄密,從未透露他一手導演的阿波羅登月纔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不需要這麼做,他已經從影迷那裏得到了他需要的所有讚美。

但對於我們這些鏡頭背後的人來說,絕大多數得到的只有“技術成就獎”,也就是在奧斯卡之前的另一場頒獎典禮上授予的那些獎項。多麼可笑。有段時間,我心裏老想着這個外人不懂的笑話,想象我的墓碑上寫着“10億人被愚弄了”。我最終決定,我在死前最想要的,是榮譽。

登月奪走了我的一切,使我跟家人疏遠,靠酗酒度日,事業沉淪,生活變得一團糟。

我不想再揹負這個祕密,不想再做一個宇宙大傻瓜。去他的保密協議。去他的NASA。去他的國家尊嚴。我不是傻瓜。

你們是嗎?

翻譯:于波

校對:Lily

編輯:漫倩

來源:Ozy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