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於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增城,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最小的8歲,最大的12歲。

每週六下午,他們從荔城、新塘、仙村、小樓、中新等鎮街來到增城區青少年宮,跟隨專業粵劇老師系統地學習粵劇知識,傳承粵劇文化。

他們是“小掛綠”粵劇團的小隊員。

帶隊的則是有8年“粵劇進校園”活動教學經驗的詹巨昌老師。

系統學習 打好基礎

“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伍……”

3月23日下午,在增城區青少年宮的粵劇課堂上,20名孩子們正在詹老師的帶領下唱工尺譜,聲音雖稚嫩但卻十分響亮。

除了唱工尺譜,孩子們每堂課必練的還有壓腿、下腰、踢腿等基本戲曲動作,雖然這只是第三節課,他們的動作毫不含糊,看着有板有眼。

“粵劇講究四功五項,四功指唱唸做打四項基本表演技藝,唱指唱功,念指唸白,做指做功,又稱身段,打指武打。五項則是手、眼、身、法、步。”詹老師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課堂的教學也是以粵劇基礎爲主,快速打好基礎後,他便會教孩子們唱和念。

當天,孩子們要學習的是經典粵劇《怒劈華山》(選段)的唸白。他們手持臺詞,跟着老師一字一句地開始唸白,老師也會不時糾正他們的吐字和發音。孩子們都十分認真,沒有絲毫懈怠。

興趣使然 父母支持

“我是自己想報名參加的。”

說起是誰讓自己來學習粵劇,孩子們紛紛說自己是自願參加的。

小編調查發現:這20個孩子有一半有粵劇基礎,而另一半則從未學習過,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小“戲迷”。平常,他們都會跟父母一起聽戲,還有幾個孩子甚至是“三代戲迷”。其中,還有不少孩子是在“粵劇進校園”活動中瞭解粵劇,並喜歡上這一傳統文化。

“那麼,有沒有別人不理解你們學習粵劇呢?”

當問到這個問題時,孩子們都回答,有。有孩子說,在學校表演時會有同學認爲這是“咦哇鬼叫”,還會把耳朵堵起來表示不想聽。還有孩子表示,有親友認爲學習粵劇可能會影響學習。“別人不喜歡聽我們不理他就好了,這是我們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堅持。”她們說。

小編還注意到,20個孩子中有17個女孩,只有3個男孩。詹老師坦言,男女比例問題與年齡以及興趣有關,男生確實不太傾向於學習粵劇。他說,男生沒有女生那麼“定”,所以調動他們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他會在第一堂課展示一套帥氣的拳或者槍,讓男孩們更有學習的興趣。“好苗子必須要有興趣支撐,他們纔會真正愛上這門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開他們的啓蒙之門。”他說。

經驗豐富 傳承文化

每項功夫都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苦練,才能駕輕就熟,融會貫通,沒個十年八年是上不了臺的。

粵劇演員也多是自小學戲,詹老師便是如此。

他學習粵劇已有二十多年,曾先後在中山市粵劇團、順德市粵劇團、深圳市粵劇團當粵劇演員。

說到自己爲什麼會成爲“粵劇進校園”活動的老師,詹老師說,這是源於自己對粵劇的喜愛。“我當了很多年粵劇演員,自己非常喜歡,也樂於把自己所學教給孩子們。每次看到孩子們在臺上表演粵劇,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都是非常強烈的。”他說,一個好的粵劇演員可能很會演繹,但不一定會教學,要當一位少兒粵劇老師離不開耐心和愛心,還需要調動孩子們興趣的能力以及創意編排的能力。

他認爲,作爲粵劇老師,教“藝”和教“德”一樣重要。課堂上必須做好榜樣,教會孩子們如何向前、如何友愛和諧共處。

“增城的粵劇氛圍很濃鬱,男女老少都喜歡,即使這些孩子們日後不成爲粵劇演員,他們也會是很好的觀衆。”

他說,粵劇需要更多年輕演員,還需要更多觀衆,特別是年輕觀衆。他希望,粵劇能夠走進更多學校,可以讓更多青少年瞭解和喜歡,讓粵劇粵曲這一傳統文化長盛不衰。

來源 | 增城日報

責編 | 鄭宗敏 實習生 吳靜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