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佔潼關,玄宗決定放棄長安,南逃益州(今四川成都)。六月十三日凌晨,玄宗率楊貴妃、皇太子、楊國忠、高力士、陳玄禮等少數人,在一隊禁軍的護送下狼狽出逃。

六月十四日上午,隊伍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將士們飢餓疲憊,憤怒異常,怨言四起。龍武將軍陳玄禮召集諸將商議:「現在天子流離,社稷不寧,生靈塗炭,這難道不是楊國忠引起的嗎?殺他以謝天下,諸位以為如何?」眾將士異口同聲說:「這是大家的共同想法。」陳玄禮和宦官李輔國向太子李亨建議殺楊國忠以安將士之心。太子猶豫未決。恰巧這時有蕃使者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要求解決喫飯問題。軍士們見到這種情借題發揮:楊國忠要與胡虜謀反!於是,大家衝上來將楊國忠殺死,同時酸殺的還有其子楊暄及韓國夫人等。 玄宗聽到外面喧嘩,知已發生事變。

他也無力扭轉局面,只好出來安慰將士土,並令收隊。但無人從命,玄宗命高力士問原因。陳玄禮等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高力士回來向玄宗轉告了將士們的意見,玄宗頓覺當頭棒喝,十分意外,便說:「這事我自會處理。但玄宗心亂如麻,不知如何是好。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說:「現在眾怒難犯請陛下早做決斷!」玄宗反駁說:「貴妃深居宮中,怎會知道國忠謀反之事?這時,高力士說:「貴妃的確沒有罪,但將士們已將國忠殺了,而貴妃在陛下身邊,叫將士們如何心安?請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安定則陛下安全。」玄宗徹底絕望了,無可奈何地做出了將貴妃賜死的決定。

玄宗回到臨時住處,與楊貴妃依依惜別,命高力士將其賜死。貴妃不成聲地對玄宗說:「願您多保重,妾有負國恩,死而無憾。」玄宗也悲泣祝願:「願妃子善地受生。」高力士在佛堂前之梨樹下執行縊殺貴妃的命令。


唐玄宗並不願意賜死楊貴妃,他甚至想要保住楊貴妃,但是,如果用楊貴妃的命可以平息將士們的怒火,他也別無選擇。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冥冥中自有天意吧。當初他利用皇權和父權把楊玉環從兒子李瑁手中奪過來,是何等的強勢,十年後的今天,他卻只能閉上眼等待楊貴妃的死亡,想必,這個時候的唐玄宗終於能理解了兒子那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留不住的挫敗心情了吧。

745年,唐玄宗賜給兒子李瑁一個新的壽王妃,一個月之後,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兩個人正式在一起。之後的歲月裏,那些寵愛和荒唐就略過不提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玄宗是怎麼寵這個比自己小了三十多歲的楊貴妃的,而楊家又是何等的榮耀,甚至楊國忠成為了大唐的宰相,在李林甫之後成為帝國真正權傾朝野之人。

755年是改變唐玄宗命運的一年,如果說之前的唐玄宗是英明神武的、高高在上的,那麼之後的唐玄宗就是一個真正的失敗者,失去了國都和子民、失去了楊玉環、失去了皇帝位,最後失去了生命。而這一切,都是因一個名為安祿山的胡人所起。這個曾經沒有正經職業的胡人小子自從被張守珪收養之後就平步青雲,最後竟成了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統兵近20萬,成為邊疆重臣,而他偏偏又和宰相楊國忠不合。

如果說之前的安祿山對於造反這件事還僅僅只停留在想像上,那麼,自從楊國忠一次次在唐玄宗面前說他會造反後,他就真的在把造反這件事付諸於行動,開始集結兵力、囤積糧草。終於在755年的冬天反了,打出的口號就是誅殺楊國忠以清君側,這還真忽悠了不少人為他效力。當時安祿山可是號稱有20萬大軍。

安祿山的大軍攻城略地,而醉在溫柔鄉中的唐玄宗卻在近一個周之後才真正願意相信那個曾經憨厚無比的胖子反了。唐玄宗急了,調兵遣將,只是早已經不是四十年前那般沉靜果敢。洛陽淪陷,安祿山稱帝;潼關失守,長安淪陷在即。

唐玄宗終於再也待不下去了,在六月的一天晚上,他帶著楊貴妃以及宮中的皇子妃子們準備出逃,目的地就是楊國忠的地盤四川。這一路酷暑難當,72歲的唐玄宗卻並沒有叫苦叫累,實在是身邊的那些護衛們臉色都難看的要命。

然而,唐玄宗的出逃之路並不怎麼順暢,等他們到達馬嵬驛的時候,士兵嘩變了,這是由太子李亨主導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領導的一次兵變。憤怒的士兵們將楊國忠及其兒子殺死。等唐玄宗出來問的時候,大家口徑一致說楊國忠謀反。

唐玄宗已經不是高高坐在長安城龍椅上的那個唐玄宗,他已經失去了對士兵們的控制權,所以他不打算追究,只是讓他們退下去。但是沒有任何人動一下。唐玄宗不得不問為首的陳玄禮還有什麼事要做,陳玄禮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意思就是楊國忠謀反,做為楊國忠的妹妹,楊貴妃不能再在陛下身邊服侍。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還只是表示自己會考慮,但是這個答案並不能讓眾人離開。接著韋諤邊磕頭邊說:「現在眾怒難犯,安危就在此時此刻,願陛下速決!」即便如此,唐玄宗還是想保下楊貴妃,因為在他看來她深居後宮,並沒有機會和謀反的楊國忠聯繫。

但是高力士又說了:「貴妃即便沒有罪,但是現在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貴妃卻還在陛下左右,他們豈能安心?希望陛下考慮清楚,只有將士們心安了,陛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於是,唐玄宗無話可說了,只得讓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並將其縊死。陳玄禮等人親自看到了楊貴妃的屍體,士兵們才真正安靜下來,該幹嘛幹嘛。

通過這幾個人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唐玄宗被逼著賜死楊貴妃的幾個理由:

  • 首先,楊國忠被殺,倘若楊貴妃還活著,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她很可能會給楊國忠報仇,到時候參與這次兵變的人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 其次,人們更相信紅顏禍水,相信如果沒有楊貴妃,唐玄宗不會昏聵到這個地步,所以他們希望借著這個機會除掉這個禍國妖女。

  • 再次,士兵們如此狼狽的逃跑,心裡早就憋了火,這個火必須有個出口,不能沖著唐玄宗發,就只能找替罪羊,楊國忠兄妹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唐玄宗執意保下楊貴妃,說不定到時候士兵們連皇帝也不認,那就直接威脅到唐玄宗的命了。

所以,最終,唐玄宗還是下令賜死了楊貴妃。之後,唐玄宗繼續南下入蜀,而李亨北上靈武僭越稱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從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唐玄宗是多麼的寵愛楊貴妃。貴妃喜歡喫荔枝(北方沒有,唐玄宗坐標西安),奈何荔枝是嶺南的水果,而且兩地相差甚遠,若要把新鮮的荔枝不經過任何防腐的處理而保留其鮮味,要付出多少的精力人力。怪不得花兒看見楊貴妃的容貌都害羞了,因為這樣的容顏是靠別人鮮血的滋養。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一

唐玄宗開元時期唐朝國力達到史上的巔峯,國家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到了唐玄宗末年就漸漸走向沒落,話說唐玄宗自從遇到了楊玉環之後,整日就是在後宮縱情聲色、貪圖享樂,對朝政之事更是推諉給了當時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之人妒忌心非常強,看到身邊能力文采比他強的總是想方設法處之誅遠。

安史之亂原因二


由楊國忠任宰相期間大肆斂財,各地的官員中飽私囊潤滑民脂民膏,把以前均田制的制度全部破壞,害的老百姓無田可種無家可歸到處是流離失所的百姓,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卻沒有給出有效的治理方法,讓所有的人對當時的朝廷徹底失去信心。在楊國忠當宰相期間和安祿山兩個人為權利經常互黑對方,這也為以後安史之亂埋下禍根。


為什麼安史之亂一定要賜死楊貴妃?


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使得唐玄宗被逼帶著楊丞相和貴妃等家眷軍隊倉皇出逃,在逃至馬槐坡是軍中將士再也不願意走了,因為很多的將士都對楊氏家族的人恨之入骨,根本就不願意保護他們更沒有心思去打仗了。但是後面有安祿山的追兵,前面將士又不願意走怎麼辦呢?當時所有的將士都說只要殺了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兩個,將士們就願意再次上陣殺敵?唐玄宗心中不捨卻也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江山為了自己的安危,最後給了貴妃三尺白綾讓高力士給活活勒死。

將士們看見楊氏兄妹被賜死了士氣大振,可惜安史卻把唐朝送上了不歸路。

芙蓉帳中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

自古英雄愛美人,美人江山難兩全。


唐玄宗當政期間就是在美人身邊迷失了方向,也丟了江山。

愛歷史的二師兄談對歷史的認知歡迎大家的關注點評。

這其實是一場父子反目的宮廷政變,楊貴妃不過是夾雜在其中的可憐女人而已。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倉皇逃亡蜀地,行至馬嵬驛。太子李亨與禁軍大將陳玄禮合謀兵變,揚言宰相楊國忠(楊貴妃之兄)謀反,派兵殺死楊國忠。隨後陳玄禮帥兵包圍唐玄宗住所,強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此時玄宗被逼無奈,垂淚說道「貴妃久在深宮,怎麼可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宦官高力士勸他「貴妃確實無罪,但禁軍將士殺了他哥哥,怎麼會容許她繼續待在陛下左右呢,要讓將士們安心,皇帝你才安全啊」。玄宗只好派太監高力士用白綾勒死楊貴妃,一代美女香消玉殞。

殺死楊妃後,玄宗還讓禁軍大將親自驗屍,並且承諾日後不追究此事。就此才躲過一劫,否則當晚死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馬嵬兵變的第二天,太子李亨指使百姓攔住馬頭,向玄宗請求由自己單獨分兵北上靈武招兵平叛。此刻兵權盡在李亨掌握,玄宗無奈只好答應。李亨剛到達靈武就自行稱皇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場父子對決由李亨最終勝出。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像是你有一個糖果,將糖果丟棄就能得到一百元的現金,那麼糖果被你丟棄有理由嗎?

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雖然心有不捨,可是為了國家,為了穩定軍心不得已做出這樣的決定。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在本質上沒有密切的關係,可是在當時的社會,女性社會底下,國家出現問題,即使怪皇帝,但是也沒人敢說,只能從女人身上找原因,所以這次我站楊貴妃,她也是可憐之人,安史之亂的一隻替罪之羊罷了。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帶著心愛的楊貴妃一起逃離皇宮,在行駛到馬嵬坡的時候,說什麼軍中的將士也不願意再向前走下去。

他們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與楊國忠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不是因為楊國忠,那麼安祿山也不會有策反之心,安史之亂也就不會爆發,為了穩定軍心,唐玄宗將楊國忠賜死。可是將士們仍然不滿意,認為楊國忠犯罪,身為楊國忠堂妹的楊貴妃也難逃一死,唐玄宗內心極其不捨,可是為了穩定軍心,不得已將心愛的楊貴妃也賜死。

所以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並沒有什麼理由,畢竟君王之身,江山社稷為重,女人即使喜愛,可是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隨時丟棄的衣物罷了。


問題:唐玄宗為何會在安史之亂中賜死心愛的楊貴妃?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筆記本,記得關注喲。有這麼一句話:女人如衣服。而楊玉環就是唐玄宗的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在很多時候一件衣服再怎麼漂亮,該脫掉的時候還是要脫掉。冬天不能穿夏天的吧,夏天不能穿冬天的吧。所以安史之亂的中,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原因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唐玄宗賜死心愛的楊貴妃,就像把一件心愛的「衣服」脫掉一樣,換來了他自身的各種好處。

那麼為什麼要脫掉(賜死)楊貴妃這件衣服?
  • 第一就是唐玄宗他不想死。所謂人越老越怕死,那個時候唐玄宗已經比較老了,幾十歲的人了。到老了來被人追殺。

  • 第二就是為了權利。當一個人權利達到巔峯的時候,往往都捨不得放棄權力。因為唐玄宗正在逃亡,正在被反叛軍追殺,而保護他的將士因為對於楊國忠和楊玉環的不滿,軍心渙散,護主之心已經不夠強烈了,為了保住地位為了活命。

因為唐玄宗要重新穩定軍心,得到軍心,重新奪取權利,保住性命就需要一隻軍隊,那麼自然就要平復軍隊裏的浮面情緒,賜死了楊國忠和楊玉環,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一件事,說直白一點就是:女人和權利,他放棄了女人,選擇了權利,感覺太自私了。

其實整件事裏,我覺得楊貴妃就最冤枉,因為安史之亂是有楊國忠引發的,被賜死誰都想得通。而楊玉環就有些冤枉了,整件事跟的關係不大,要說原因:一是她是楊國忠的妹妹,二是唐玄宗太寵愛她了,有了紅顏忘了國家大事。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女人所能左右的呀。可憐的美女就這麼被坑了。得了一個「紅顏禍水」的稱號。


謝邀。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軍隊嘩變在即,如果他不殺死楊貴妃以穩定軍心的話,那連他自己能不能活不下來都是個,更不要說楊貴妃了。

雖然說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有很大的政治因素,但是顯然如果玄宗有可能救下楊玉環,他肯定會去考慮的,而當時的情況是,即使他放棄皇帝的尊嚴,放棄在文武百官面前的威信(實質上也就等於是放棄了皇位),硬是要死保楊玉環,楊玉環也活不下來,因為嘩變的軍隊會立刻殘忍殺掉楊貴妃。

當然,唐玄宗也可以選擇和楊貴妃一起死,可古代皇帝宗族觀念非常強,如果大唐傳到他這一代滅亡了,那他會覺得無顏面對列祖列宗。因為生於帝王家,所以他只能拋棄個人的兒女情長。

總的來說,楊貴妃之死是時勢所趨,不可更改的,唐玄宗所能選擇的,只有要不要和她一起死,而身上背負的大唐血脈傳承的重任,讓他放棄了殉情的念頭,選擇了賜死楊貴妃。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首詩的意思是: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這首詩歌寫明瞭唐玄宗處死楊貴妃的原因:那就是為了自保和王朝的延續,就只能犧牲楊貴妃了!

一、安史之亂

唐玄宗末期,怠於朝政,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任用奸臣,尤其啟用楊國忠,敗壞朝綱,禍國殃民,並且楊國忠激化與安祿山的矛盾,導致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藉口,於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發動盧龍、範陽及河東三鎮15萬大軍造反,開啟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二、玄宗西逃

安祿山的叛軍一路勢如破竹,順利攻到洛陽,並西進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急忙與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發,逃向西川。

三、馬嵬驛兵變

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市西約11公里),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結果發生兵變,殺掉禍國殃民的楊國忠,以及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為了防止楊貴妃報復他們,將士們包圍了驛站。唐玄宗一看大事不妙,形勢十分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國色美人香消玉損,成為昏君自保的犧牲品。

四、結局

楊貴妃死後,兵變平息,唐玄宗繼續西進進入四川,唐玄宗的兒子李亨則北上來到靈武,並在這裡即位,是為唐肅宗。唐肅宗以靈武為平叛司令部,指揮各路大軍平定安史之亂。楊貴妃死後被葬在了馬嵬,長眠於此,楊貴妃墓至今尚存,並屢次修葺,具有一定的規模,供人遊覽。


因為唐玄宗是個政治家,不是情聖。他是愛楊貴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寵愛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愛江山愛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所以在無法控制自己的政局情況下,唯有殺死楊貴妃,平息手下士兵的憤怒,才能保住皇位,所以,帝王將相啊~


在我看來,唐玄宗不僅是楊貴妃的丈夫,更是一國之君,在那樣危機的情況下,他不得不犧牲楊貴妃,在動蕩的背景下,他還需依靠那些將士們為他穩固江山,而且,在我看來,如果在當時他不犧牲楊貴妃而逆著將士的話,那很有可能在當時將士起兵造反,那可以說是雪上加霜,自身難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