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寫過一篇短文,講的是ECB貨幣政策決議和石油價格,如下圖所示,每次石油價格波動超過一定閾值時,ECB總是聞風而動。今天就來八一八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年初小練習一則,一家之言,歡迎討論,圖表懶得改中文和顏色了,紅綠配色僅代表單位品味,湊合看下。

做一個簡單的練習,把歐元區HICP數據往下剝離出Housing部門HICP、除Housing以外核心HICP、食品HICP和能源HICP。從下圖中可以明顯看到波動最大的是能源HICP,雖然能源佔的權重並不大,但它歐洲通脹的最大外生擾動項。

能源又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進一步對比,石油價格和能源HICP強正相關。歐洲石油大部分依賴進口,所以石油價格是推動能源HICP的主要因素。

除了以上分解方法,我們還可以把通脹分解為商品和服務兩個部門,從下圖中可以看歐洲HICP主要是由商品所驅動得,services相對平滑,在過去5年裏持續在1%低位徘徊。這也印證了之前石油作為重要外生供給商品驅動歐元區通脹的結論。

進一步再檢驗下商品HICP和石油價格的關係,兩者也是強相關。說明整個商品部門雖然權重佔到57%,但大部分變化依然是由石油所驅動的。這也符合常識,除了石油等能源商品,其他輸入性商品的價格普遍波動性較低。

接著,我們可以按對HICP的貢獻率剝離商品和服務,下面的圖看得更清楚,歐洲通脹完全是由商品影響,石油價格影響。服務HICP等同於工資,歐洲工會背景強大,勞動力體制缺乏彈性的背景下,工資常年通過工會定期談判得以溫和上漲,和美國的就業好轉推動工資上漲有很大不同。

那麼問題來了,石油價格在2014年崩盤後拉低了歐洲15-16年的通脹,隨後於2016年觸底反彈,推高了歐元區2017年的通脹。ECB的貨幣政策不應該過多考慮HICP headline figure,事實上剝離石油影響後的歐洲通脹水平並未有顯著的改觀。同樣的事情發生在2011年,當時HICP超過3%,乍一聽經濟過熱已然復甦,需要控制通脹,於是ECB於2011年加息,但事後證明這是錯誤的,當時同樣是石油價格在08年下跌後觸底反彈,給通脹造成壓力,但隨著價格變動趨緩,通脹自然回落,不需要加息去控制通脹。貨幣政策應當著眼長期,保持基本面邏輯判斷的一致性,不應該為短期的數據波動所左右。當下的情況和2011年有類似之處,在QE的刺激下歐元區經濟復甦依然相對疲弱,基本面並未改觀。各成員國債務水平並未下降,部分成員國失業率較高位有所下降但絕對值依然偏高,制度改革停滯不前。低利率環境下緩解了debt servicing的壓力,石油價格觸底反彈推高了CPI,暫時掩蓋了一系列問題。

在以往每次歐元區經濟復甦,失業率下降時(下圖灰色陰影時期),工資總能保持一定的正向增長。但這一次似乎有些不一樣,2016年在失業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期間名義工資增長乏力(虛線黑圈),是否在暗示復甦質量。

最後來看看歐洲央行對通脹的預測水平。基本常年維持在1-2%上下波動,很明顯政策考量上並未予以石油價格足夠的重視。展望下歐洲的通脹,勞動力制度積重難返,服務HICP依然直線走平,就看石油價格了,再經過30多美元到70美元的大反彈後,油價增速較2016-17放緩,邊際影響逐步減弱,歐元區的通脹應該不會繼續上升,相反可能有下行的壓力。德拉吉作為鴿派,任期內應該不會傾向於馬上加息,但下一任行長如果是德國人呢?ECB是否會重蹈2011年的覆轍。

一句話作結論:歐元區通脹看石油價格,若油價升幅空間有限,歐元區通脹料將承壓回落,ECB並未重視2011年的經驗,或在重蹈覆轍。

公眾號:HansiHuang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