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哈佛商業評論》上刊載了未來學作家尼古拉斯·卡爾那篇題爲《IT Doesn’t Matter》(IT不再重要)的文章。

  這篇文章誕生於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2年,引發了一場世紀論戰,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等企業領導者都參與其中展開辯論。爲了迴應爭議,尼古拉斯·卡爾在後來又出版了一本名爲《IT Doesn’t Matter》的書籍。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互聯網轉換的制高點——雲計算。

  這本書由於在國內是在2008年纔出版,翻譯的年代感太強,它的標題與其說是《IT不再重要》,倒不如說是《互聯網不再重要》。其實這也是今天中國市場的真實寫照。

  15年過去了,尼古拉斯·卡爾的預言已經成真。在3月21日,中國幾家雲巨頭幾乎“撞車”了。阿里雲提出要立下生態邊界,而剛剛發佈的騰訊第四季度財報中再一次宣佈了雲營收。華爲雲則是提出了“HCS混合雲架構+智能雲應用平臺3.0+EI企業智能”三引擎驅動產業升級的戰略。

  在我看來,華爲雲變得更堅硬了,也變得更柔軟了。

  

  能力更堅硬了

  今年以來,多個雲計算廠商出現事故,凸顯了雲計算安全性、可靠性的問題。

  雲作爲基礎設施,出現故障顯然是沒辦法接受的。在雲計算就像水和電的今天,雲計算事故幾乎就等於停水停電。

  對家庭來說,停水停電只是少洗一次澡,多壞幾塊肉。對企業來說,雲計算故障會直接導致數據失蹤、業務流失甚至是用戶逃離。對政企客戶更是如此,一旦出現一次事故,可能就會導致社會公共危機。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期刊在2016年曾刊載過這樣一篇文章——《失去安全,雲計算再好也不敢用》,這篇文章中提到:

  雲服務提供商的事故在安全性上有兩類不足,一是局部故障擴散造成全局性影響,二是基本的可靠性能力不足影響了整個系統。對雲服務提供商來說,一個可靠的系統設計、一個穩定的企業級雲平臺和一個完善的雲災備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3月21日,華爲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在華爲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了這樣一句話:

  安全已經成了雲服務的核心要點。如果不做系統全棧的思考創新,這樣的問題還會繼續出現。

  華爲雲HCS混合雲架構恰恰是通過提供系統全棧的解決方案,可以爲政企客戶提供混合雲容災、智能運維運營、多雲協同等能力。

  在這個統一架構、統一體驗、統一API、統一雲服務、統一生態的雲服務中,客戶可以把底層運維都交由華爲雲負責,政企還可以在私有云和華爲雲之間進行快速設置或遷移。事實上,華爲雲在混合雲、私有云乃至邊緣雲的競爭中都具備一定的優勢。

  這種簡單、直接而且還安全的解決方案讓服務變得更硬了。政企客戶選擇華爲雲就像是披上了一套堅硬的鎧甲,可以放心征戰。

  雲計算在安全的同時,還需要應用豐富。我一直認爲,買雲服務其實就是買工具箱,工具箱敲不爛僅僅是一個維度的問題,工具箱真正的用途還是在於要提供各式各樣的工具:錘子、起子、螺絲都要有。

  華爲雲EI同樣在提供全棧AI解決方案,聯合合作伙伴、開發者,用“十八般武藝”爲客戶提供雲的工具性服務,在交通、醫療等8個行業落地了200多個項目,這纔是雲計算的“硬功夫”。

  數字化轉型還有一個“硬骨頭”需要去啃——如何有效的集成日益複雜的IT系統。

  來自Gartner的報告稱,2020年,集成工作將佔數字化轉型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的50%,到2022年,至少65%的企業需要建設新一代集成平臺以推動其數字化轉型。

  爲此,華爲推出了ROMA系統。在華爲內部,ROMA打通600了多個IT系統、2萬多個集成點,實現與全球100餘傢伙伴IT系統協同。ROMA實現了數字化華爲的三通:“內部互通,內外互通和多雲互通”。

  打通系統孤島,加速雲上融合,這是雲計算的另一個“硬功夫”。

  

  生態更柔軟了

  我在《人在“喊生態”,華爲在“做生態”》一文中就提到:

  華爲的生態是“非線性運行”的複合生態。在這樣的生態之中,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聯性更強、更多,互動的密度更高、更活躍。生態平臺內的企業可以產生互動,讓生態內的企業可以不在華爲的介入下就能互通有無。

  華爲雲的生態其實也是如此。它不管是對合作伙伴、開發者還是政企客戶來說,都非常“柔軟”。

  對合作伙伴“柔軟”的意思是,華爲雲選擇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這個土地非常柔軟,適合生態合作伙伴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不會遇到石頭、瓦礫壓在種子身上的情況。企業可以在這種相對柔性的環境中聯合創新,孵化行業解決方案,還能獲得資金支持,可以安心爲幫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

  對開發者“柔軟”的意思是,華爲提供了普惠AI開發平臺ModelArts,面向AI開發者提供一站式開發平臺。甚至可以實現零代碼AI模型的開發,開發者不需要撓破頭皮去想如何開發AI應用,在華爲雲的ModelArts開發平臺上開發,動作會變得更簡單。開發者可以把自己的應用放到華爲雲嚴選市場上供客戶使用,利用華爲生態賺到錢。

  對客戶“柔軟”的意思是,華爲雲的HCS混合雲靈活可拓展,政企客戶可以按需獲取服務。政企客戶本身就缺乏ICT人才,在數字化轉型的部署過程中,華爲雲HCS混合雲使得政企客戶管理、運維都更簡單了。這並不是一個僵硬的雲服務,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定製。

  華爲雲的生態足夠“柔軟”,說到底還是它一直堅持“三不”原則: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這種原則非常有自我邊界,而且政策持續性強。相比於一些互聯網公司缺乏邊界,入侵性強,什麼都想做的思路,華爲雲對合作伙伴來說明顯是“柔軟”多了。

  用華爲雲BU總裁鄭葉來的話說,就是“黑土地不能什麼都幹了”。

  在黑土地上,種樹、種草、種花,應該是合作伙伴做的事情,而不是華爲雲做的事情。這種有分寸、有邊界的“柔軟”非常難得。

  

  華爲雲“竹變”開始

  我一直認爲,在國內雲計算還處於早期。和美國市場相比,中國的雲計算市場成熟度還差了一截,目前還只是處於廣泛運用的階段,尚未實現大衆普及。

  從雲計算服務商的參與者來看,市場上四類玩家格局顯現:互聯網巨頭、傳統ICT企業、傳統企業服務供應商及新興創業公司。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故事。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cm。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地生長,僅僅用了六週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將根在土壤裏延伸了數百平米。

  現在各個企業之間的差距雖然很大,但其實都是剛剛冒尖的竹筍。各家之間的差距僅僅只是10cm和1cm的差距。

  但是接下來的幾年,竹子之間的差距會迅速縮小。

  以剛剛過去的2018年四季度爲例,微軟Azure和阿里雲的增速分別高達76%和84%。亞馬遜AWS因爲體量較大,同比增長僅爲45%。

  興業證券在2018年11月曾經發布了一份名爲《ToB:“跑馬圈地”談機會》的行業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中提到:

  預計2018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83億元,同比增速44%;私有云市場將達到525億元,同比增速23%。預計到2021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903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將達到957億元。

  如果你去看華爲的數據就會發現,華爲雲在中國市場2018年的營收增長是10倍以上。雖然這種高速增長有華爲雲體量相對較小的因素,不過這種增長率正是我所說的“竹變”效應。

  這種高速增長可能會使得國內雲計算市場差距逐漸縮小。德意志銀行在2017年8月就曾預測,到2020年,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在中國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分別佔有40 %、27%、29%的市場份額。

  不過,華爲雲BU總裁鄭葉來在談到市場份額這個問題時提到:

  我不看數據,我只看兩件事,新增消費用戶和用戶新增消費,前者是看有沒有更多的用戶選擇我們,後者是看已經消費的用戶有沒有持續擴大消費,代表他們對我們滿意不滿意。這兩個數據才能真正反映出華爲雲是不是用戶可靠的選擇,華爲雲是不是真正具有競爭力。

  在鄭葉來看來,量變會發生質變,現在雖然講份額,但是2-3年之後會失去意義。

  2017年華爲剛剛成立雲BU時,鄭葉來就一直在內部強調要沉下心來、沉住氣,不要去看排名。大公司內部一定會有很多人着急,不過不要有壓力,要堅持做好業務。堅持2-3年後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對於建設性的意見虛心接受,始終堅持自己的底線——看發展空間,看用戶和夥伴的選擇。“如果華爲雲是用戶的正確選擇,那麼華爲雲就會有廣闊的前景。”鄭葉來如是說。

  華爲雲“軟硬兼備”,“竹變”已經開始。

  當代哲學家西閃在《國家的計算》中提到過這樣一段話:

  在現實世界的“賭局”中,帕斯卡的上帝已經隱退,取而代之的,是作爲信仰的“未來”。它像一個永恆的獎盃,在時間的盡頭閃閃發光。而計算則取代了程式化的行爲訓練,演變成爲一種新的思維習慣。

  對國內數字化轉型來說,一批雲計算廠商恰恰是提供了這樣“新的思維習慣”。

  ----------------------------------------------

  作者 | 吳俊宇 公衆號 | 深幾度

  專注科技公司、互聯網現象的解讀

  曾獲鈦媒體2015、2016、2018年度作者

  新浪創事記2018年度十大作者

  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

  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