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第10期

  全文字數:4818

  閱讀時間:15分鐘

  中國馬拉松又出幺蛾子了。

  據廈門馬拉松賽事組委會7日發佈通報稱,6日負責,6日負責賽道補給管理的裁判員鞠某某私藏部分競賽物資,組委會決定取消其廈馬裁判員資格,追回物資,今後賽事不再調用其擔任裁判員工作。

  而就在過去的2018年末,中國田徑協會召開了“2018年馬拉松專題媒體溝通會”,會議通報了對近期受到廣泛關注的幾起馬拉松違規事件的處罰決定。

  2018年蘇州(太湖)馬拉松“遞送國旗”事件、南寧國際馬拉松“拉拽衝線冠軍運動員”事件、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比賽“抄近道”事件中涉及的各賽事組委會,皆收到了取消參加2018年度中國田徑協會馬拉松賽事等級評定資格的處罰,並需要向協會遞交書面整改報道;所涉及的運營公司:北京上德大愛體育有限公司(原北京上德尚品體育有限公司)、智美賽事營運管理(浙江)有限公司被給予警告處罰並提交書面整改報告。

  中國田徑協會表示,還將視上述組委會及公司整改情況決定是否追加處罰。

  被視爲“全民健身”浪潮一股強大推力的馬拉松近幾年熱火朝天,然而在過去的2018年至今,我們在媒體上頻頻看到的,卻多是關於馬拉松賽事的負面新聞。

  有組織的不專業:志願者素質不夠格、供給跟不上;有參與者的不自律:半路抄近道、替跑、甚至對路邊的拉拉隊員伸出“鹹豬手”;也有不幸的狀況:選手猝死、暈倒等。

  中國(大陸)馬拉松相關負面新聞

  2018

  數據來源:媒體報道整理

  該處罰消息一出,給這馬拉松頻頻“上熱搜”的一年畫上句點,也釋放了一個信號:國內對馬拉松賽事的管理勢必會更加嚴格。

  從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到2018年末對馬拉松賽事中所出現問題“殺雞儆猴”般的集中治理,馬拉松高燒遇冷。

  究竟是什麼點燃了這股馬拉松熱?又是什麼,讓馬拉松在我國本土化進程中遇冷?

  馬拉松在中國,究竟能夠跑向何方?

  火之歌:

  高歌猛進的國產馬拉松

  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註冊馬拉松賽事僅爲22場,而在短短八年內,這個數據已經翻了50倍。

  2014-2018年中國(大陸)馬拉松賽事分佈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馬拉松賽事信息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田徑中心11月26日發佈的《2018年田徑產業及馬拉松工作報告》,截至11月2日,今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參賽人次已經達到了530萬,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072場——

  也就是說,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裏,平均每天都有4場大型的馬拉松比賽在進行,平均每天都有約17320人次在漫長的賽道上奮勇奔跑。

  根據“愛燃燒”(馬拉松跑者社區,提供詳盡的大小賽事信息與討論交流空間的網站)的賽事總表,從北上擴散到全國,再由幾大核心城市蔓延到鄉鎮甚至是村莊,馬拉松賽事在全國範圍內的擴散呈現擴張和下沉之勢。

  2014-2018年中國(大陸)馬拉松賽事等級分佈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馬拉松賽事信息

  進入2018年,各種馬拉松相關賽事更是扎堆,春秋季溫度適宜,比賽舉辦得較多。尤其是進入秋季,10月21日、10月28日、11月11日和11月24日,“愛燃燒”上顯示馬拉松賽事分別有21、29、28和22場。除此以外,幾百場賽事幾乎僅分佈在週末,眼花繚亂的賽事讓跑者們分身乏術。

  2014-2018年中國(大陸)馬拉松賽事日期分佈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馬拉松賽事信息

  如此密集的賽事,背後驅動它龐大熱情究竟從何而來?

  “倉廩實而思運動,衣食足而知養生”。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也正是這一年,跑步熱開始在全國蔓延,很多城市開始以馬拉松賽爲依託,中國“跑步進入”了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週期。

  馬拉松,不僅是一種比賽或一種健身方式,更是一種象徵着“中產”的生活方式,根據百度搜索指數,搜索“馬拉松”和“中產”的人羣畫像基本重合:多數是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較爲發達的地區、30~49歲的男性。北京關鍵之道體育諮詢有限公司CEO張慶和智美體育集團董事局主席任文2015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馬拉松愛好者大多爲有消費能力的中高收入人羣。

  中產人羣和馬拉松跑者畫像對比圖

  數據來源:百度搜索指數

  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生意。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美國權威雜誌《跑者世界》曾估算,美國“節儉型”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費爲14358美元,“普通型”爲56942美元,“奢華型”爲212872美元。

  中國跑友也曾如法炮製,推出了中國版:節儉型要14100元,普通型243000元,土豪型要1101900元。

  有需求就有供給。根據《支點》雜誌記者丁傑的報道,2016-2017年,日本跑鞋品牌亞瑟士中國區的銷量增長超過50%。2012-2014年,美國運動品牌新百倫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量由301家暴增到1600多家,銷售額也在兩年中達到了三位數的跨越式增長。原本小衆的運動品牌正變的流行。廣闊的市場讓運動品牌商們嚐到了甜頭,贊助馬拉松賽事成了他們拓寬銷路、打響品牌知名度的不二之選——這種投入遠遠值回票價。

  智美體育賽事運營收入及毛利潤變動表(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智美體育年報

  在供給側虎視眈眈盯着這塊大蛋糕的,除了體育用品商們,還有承辦體育賽事的企業。其中就包括今年分外活躍,卻也受到了不少跑友吐槽的智美體育集團。

  該公司2014年的中期年報顯示,賽事運營部分的毛利率高達65.8%,而集團整體的毛利率則爲46%。2016年,智美又一口氣接下了廣州、杭州、深圳、珠海等幾個華南、華東地區重頭比賽,胃口十分驚人,馬拉松賽事之吸金能力可見一斑。一個更爲直觀的數據是,由智美體育承辦的2016年杭州馬拉松,成本1200萬,收入2000萬。

  此外,作爲東道主的城市們也十分樂於向馬拉松賽事敞開懷抱。一場馬拉松賽事,往往能給一座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日本東京馬拉松賽舉辦的前後三天,帶來約20億元人民幣的綜合收入;而根據荊楚網題爲《馬拉松經濟,中國纔剛剛起步》的報道,2015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給廈門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07億元,帶動經濟效益高達2.55億元。

  補給相關評論詞雲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國內賽事評論區

  除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馬拉松也有助於打造城市名片,提高 “文化軟實力”。想要打造城市鮮明記憶點,各個東道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在補給上做文章。如號稱“兩年零差評”的哈爾濱馬拉松,紅腸、格瓦斯、麪包、豆腐腦都已加入“豪華補給套餐”;在蓬萊葡萄酒國際馬拉松,路兩邊竟然有葡萄酒,大塊牛肉,魷魚絲,風味腸,火腿,炸魚條,宛如大型宴會現場;大連長山羣島馬拉松乾脆開啓了海鮮大餐……

  爲了向跑者們、投資方們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東道主們就差搭上十里長亭,可以說是很拼。

  舉辦馬拉松賽事美則美矣,但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當城市的財力、物力、人力不足以支撐如此量級的賽事時,不少問題浮現出來。通過每省每年舉辦的全程馬拉松賽事數量和該省當年人均GDP(單位:十萬元)之比,我們得出一個“單位人均GDP舉辦馬拉松賽事”指數。

  單位人均GDP舉辦馬拉松賽事場次變化圖(單位:10萬)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愛燃燒馬拉松賽事信息

  該指數代表該省當年每人創造出10萬元後舉辦的賽事數量,當我們將這些數據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對比時,雲南、廣東、內蒙古自治區、天津“脫穎而出”。經濟較發達的廣東省遠超全國平均值不足爲奇,但GDP水平偏低的雲南省卻比廣東有着更高的“馬拉松積極性”,顯然處於一種“過熱”的狀態中。有狂熱的,也有過分冷淡的,比如天津,雖然坐擁高GDP,身爲我國的中心城市之一,舉辦馬拉松賽事方面卻似乎一貫興致索然,甚至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冰之歌:

  狂熱後的現實困境

  42.195公里的漫漫長路,體能的充沛程度直接關乎着跑者的速度、健康等一系列要素,然而基本的補給保障,在國內的馬拉松比賽中仍未得到很好的實現,這讓不少跑者感到寒心。要想給普通跑者提供良好的賽事環境,“吃的好”而不是“好吃的”,才應當是主辦方該考慮的第一點。

  補給相關評論詞雲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國內賽事評論區

  通過對“愛燃燒”上跑友評論的進一步分析,可見跑友們對補給問題的吐槽大概有以下幾種:“沒有”、“少”、“不足”、“差”……

  補給量有時會不夠。根據資深馬拉松跑者彭彭的回憶,她參加福州馬拉松時雖然有能量膠供應,但跑得慢的選手根本都吃不到。

  “好的馬拉松比賽應該是保證每位跑者都能吃到補給品。”但根據《我國馬拉松賽事文化的若干問題研究》(任佔兵),我國目前的馬拉松賽事中,參賽運動員到達終點較晚就很難獲得充足的補給仍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2016年的廈門馬拉松以及2016年的清遠馬拉松等,完賽時間在5小時以上的運動員甚至很難找到飲用水。

  浪費是另一點。我國的老牌金牌賽事,如北馬,補給品一般不會出現匱乏的狀況。根據常媛媛《海峽兩岸體育賽事發展評價分析:以馬拉松賽事爲例》一文的研究,北京馬拉松有着中國最早也是最權威的金標馬拉松賽事的補給指標,每5公里設置一個飲料站,每隔2.5公里設置飲料/飲水機,全程公有7個補給站。對比幾大高規格的國際賽事——太馬、臺馬和新馬,這種配置已然處於一個很高的水準。

  北馬、太馬、臺馬、新馬補給站對比表

  表格來源:常媛媛

  《海峽兩岸體育賽事發展評價分析:以馬拉松賽事爲例》

  然而,量是到位了,但是彭彭說,2018年北京馬拉松的補給站,志願者直接將整瓶的瓶裝水遞給運動員,而不是按照慣例使用紙杯倒小半杯,這既讓選手因爲疲勞無法自己擰開瓶蓋喝水,也造成了大量瓶裝水的浪費。

  補給這塊沒做好,頂多是跑友們餓肚子。但馬拉松選手們面臨的,還有更可怕的猝死危險。

  今年11月27日的上海長寧半程馬拉松賽事中,一名180斤的30歲男子在離終點線僅120米處猝倒在賽道上,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今年1月的香港馬拉松,一位參加半馬的選手遺憾地倒在了終點線上,甚至沒來得及享受完賽的快樂。

  2014年珠海半程馬拉松賽上,一位特種兵出身、曾參加過“香港兩天兩夜徒步”的選手猝死跑道。

  這種危險有時候來自於選手的執拗——對突破極限的熱情,有時很難被自己體能無法支撐的事實澆滅。

  一直以來,在馬拉松跑者中,流傳着“危險的最後一公里”的說法。在距離終點線只剩一公里時,如果不是有事先的提醒,選手的頭腦很容易被“堅持一下,馬上到了”的念頭佔領,最終因爲體能透支而猝死。

  通過使用慧科搜索檢索得的公開報道,近五年來,共計19人在馬拉松比賽中猝死。

  馬拉松跑者猝死位置分佈圖

  表格來源:媒體報道整理

  其中,在最後一公里內猝死的共有6名跑者,擴大到兩公里的話,這個數字將上升到11名,超過全部人數的一半。

  想要跑完這“最後一公里”,選手必須對自己現有的身體機能有着充分、清醒的認識。其實主辦方在報名環節就應該設下“安全線”——應該要求選手提供有力的健康證明。

  2017上海長寧半程馬拉松賽中倒下的選手曾經有高血壓史,而遺憾的是,主辦方設立的門檻並沒有將其攔在門外。

  我們對2014-2018共計1929場馬拉松比賽的報名要求進行了文本分析,結果發現,在1302場賽事中設置了報名門檻的,僅佔六七成。

  而這六七成所規定的報名要求中,能夠稱爲“安全線”的,只有年齡、健康、賽事經歷幾項指標。其中,防禦力度最低的年齡要求佔比最大,共出現在了1190場賽事中。用賽事經歷、成績和健康證明設置“安全線”的賽事數量少得可憐——僅有244個,佔比19%。其中要求寬嚴力度還參差不齊,有58個賽事沒有具體的資質、時效或次數要求,只是存在該項指標而已。

  馬拉松賽事報名資格要求

  表格來源:愛燃燒賽事信息

  很顯然的是,在這第一道關口,主辦方還需更嚴格的把關。

  要減少猝死等意外的發生,醫療資源的配備水平也至關重要。但我國馬拉松賽事的醫療資源配備還存在着很大問題。

  據中國香港媒體報道,從死者李文德倒地到送上救護車,前後用了至少26分鐘。中國田協、中國馬拉松的官方醫療服務合作機構的負責人陸樂曾表示,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中,黃金救援時間只有短短的4分鐘,“如果能抓住這4分鐘,就可以極大的提高救活率。”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侯伯倫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馬拉松猝死事件在中國成功救治的機率只有1%左右,國外則在30%左右,這主要源於第一時間的救治仍不到位。

  想要順利完成這“一步之遙”,賽事主辦方要儘可能地提供足夠的醫療保障,爲跑者織起一張安全網;而跑者也不應勉強自我,沉湎追求突破極限的快感,而爲此失去下一次挑戰的可能。

  尾聲

  媒體的批評也好,跑者的吐槽也罷,都是人們對這股熱潮的冷靜思考。

  也許冰與火交織,也纔是發展的常態。

  國產馬拉松能夠跑向何方?問題所在,也正是前路所在。

  調整呼吸,才能到達更遠。

  作品後記

  葛書潤

  面對數據新聞也許是一個文科出身的新聞系學生最爲無助的時刻——

  蒐集、處理數據?連基本的計算機語言都沒有掌握,更缺乏基本的數理邏輯;數據的可視化?各大作圖軟件一行行的代碼又讓只敢在簡歷上寫“熟練使用office”的我望而卻步;搭建網頁?沒有外援,平地起高樓用java搭就甭想了,套個wix模板吧,配色都要糾結好半天,爲自己的東北大花襖審美連連嘆氣,只恨自己不是美術生;文案寫作?這個聽起來不難,但是,當更看重邏輯和嚴謹性的作品沿用習以爲常敘事套路,怎麼看怎麼彆扭。

  每當打開數據新聞的文件夾,這些靈魂叩問就像彈幕一樣浮動在腦海,最終進一步升級爲——爲什麼我要選修這門課,人民大學何時能設置期中退課制度等等。

  但,當硬着頭皮往下做,從味同嚼蠟、漏洞百出的還是時常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拍案和“堂堂溪水出前村”的爽快——雖然這樣的快樂極少極短暫。數據新聞因爲其直觀、高效、美觀的表達,成爲如今一種重要的報道方式,是檢驗衆新聞媒體內容質量的一塊試金石,這是一衆所有所謂“新聞理想”的學子都是不可繞避的潮流和考驗。感謝方老師、子璐海瀅和幾位“外援”,雖然很慢,但我算是跑完了數據新聞的第一程。

  鄧海瀅

  在這篇報道里,我體驗了一把當假AI和靈魂畫手的感覺。我們堅持硬核地自己挖數據分析數據,包括走的彎路在內,我人工進一步清理的數據估計有五六千條。爲了學習新的可視化工具,第一次用echarts就挑戰極爲複雜的旭日圖,最後通宵畫了六個小時。不過相比技巧,學到更多的是抑制“炫技”的衝動,做好個人學習和表達效果的平衡,刪繁就簡是一件艱難但有必要的事情。

  雖然我沒有太參與文稿的寫作,但是這篇稿子對我最大的意義一定還是打破舒適圈,打破寫故事的舒適圈。在做這篇報道的時候,我也在不斷思考數據和故事的關係,在這個對新聞從業者要求更高的時代,新聞人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

  最後,感謝一切給予過我們援助的同學和老師。最最感謝的是書潤和子璐,我大學以來,很多有意義的作品,都是和她們共同完成的。我期待着下一次,在東奔西走後,在樓梯間的瑜伽墊上,我們做出更多有意思的事。

  林子璐

  做了一個動畫動圖又最終刪掉,我放進回收站裏的稿子甚至是我寫出來的快兩倍……這篇數據新聞大概是我三年來花費的無用功最多的東西。儘管也不能說最終結果多麼規整,多麼引人注意吧,但確實,比起一開始一團亂麻的初稿,最終我們已經盡我們所能了。

  數據新聞這種純然的探索過程和我之前寫過的所有新聞稿子都不一樣:從數據出發,以圖片展現,你能“說”出什麼?否定自己的稿子倒是很簡單,但是怎麼樣破而後立,是我們在知五樓道里吃掉無數個柚子(劃去)熬過無數個夜晚,才勉強得出的答案。數據新聞的原則一點也不難理解,到底還是,只有做起來,才知道箇中艱難,遠勝當初想象。

  最後還是要說,隊友們真是太太太太好了——和她們一起,新聞實踐的馬拉松,我們還能跑很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