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回顧:王元祺:猶太人的歷史(5-12)掃羅的隕落:比梭溪之戰

掃羅和他的三個兒子的遺體被非利士人用長矛釘在了伯珊的城牆上。伯珊位於加利利湖南面、約旦河岸邊、耶斯列谷的東南邊的咽喉要道,同時還是埃及通往大馬士革的交通重鎮。按照以色列人的風俗,暴屍本身就是對死者極大的不尊重,而如果讓屍體在露天過夜那簡直就是對上帝的侮辱。

好在在掃羅擔任國王期間,曾經打擊了亞捫人的進犯,解救了基列亞比城的同胞免遭羞辱與荼毒。因此,當掃羅遭此大難,感恩戴德的基列亞比人終於挺身而出。所有的基列亞比戰士夜裡出發,偷偷渡過約旦河,來到伯珊城。他們趁黑取下掃羅和他三個兒子的屍體,背在身上走了一夜回到基列亞比城。

基列亞比人把掃羅父子的遺體在本城火化,骨灰埋葬在垂柳樹下。雖然弱小的基列亞比根本不是非利士鐵騎的對手,但全城人安安靜靜地禁食哀悼整整七天,這種感恩戴德的精神讓人佩服。

當大衛追擊亞瑪力人喜氣洋洋地回到洗革拉的同一天,掃羅全軍在耶斯列平原兵敗陣亡。三天之後,那個曾經被掃羅央求殺死自己的亞瑪力青年來到了大衛這裡。他手中拿著掃羅的王冠和手鐲,告訴大衛掃羅父子戰死的噩耗。

這種邀功的行為將大衛置於一種「欺君犯上」的境地,大衛是個聰明人,所以憤怒地殺掉這個亞瑪力報信人,並進行了極其隆重的悼念。大衛親自創作一首悼念掃羅的詩歌,稱為「弓歌」。在詩歌中,大衛稱掃羅為以色列的「尊榮者」和「大英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的大智大慧之人可能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難題面前的正確選擇。大衛處理問題的方式和三國時期曹操接到關羽之頭時候的處置簡直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要來分析一下目前的局勢:掃羅戰死,約拿單也戰死,結果就是以色列國羣龍無首了。誰會是下一個繼承者呢?各方有各方的想法。毫無疑問,最有信心的繼承者是大衛。佔據洗革拉的大衛一直沒有離開猶大支派的地方,隨著他的勢力擴張和對於猶大支派各方勢力關係的維護,他得到了整個支派的認同,因此當他把全軍遷移到猶大首城希伯倫的時候,猶大人擁戴他為王。

然而,大衛這個國王還只是屬於割據性質的支派獨立。猶大人之所以用力大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根本不認可掃羅。在掃羅做國王的時候,以色列各個支派唯獨猶大保持著相對的獨立姿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參加掃羅的軍事行動,但卻總是單獨成軍甚至特立獨行。這個現象雖然在後期有所緩和,但是一有風吹草動,猶大支派絕對是統一王國這所房子最容易鬆動的一塊基石。猶大的反叛精神令掃羅十分頭疼,但有很無奈,因為他們實在是一個大部族,不但兵馬甚多而且把守著西南方面的門戶、直接與非利士人對抗——掃羅只有對他們安撫,才能獲得暫時的平衡。這也許是掃羅排斥大衛的原因之一——大衛是來自猶大支派的。

被擁立為王的大衛非常急切地需要獲得最大程度的認同和接納。現在,全以色列人眼睛裡的英雄暫時不是猶大支派,也不是大衛,而是甘冒風險、歸葬掃羅父子的基列亞比人。如果獲得基列亞比人的支持和認可,大衛的影響力無疑會大幅度加分。於是,大衛派遣使者,渡過約旦河去見基列亞比的長老傳達自己的善意,其內容大致是:感謝你們埋葬了掃羅,作為猶大支派推舉的國王,我會善待你們,讓我們共同努力......云云。

我們沒有看到任何關於基列亞比方面答謝的內容,估計他們對大衛並不認同,或者對於猶大支派並不認可。長久以來,基列亞比是便雅憫人姻親和強有力的同盟者,因此大衛對於他們首輪的分化瓦解沒有成功。

此時,掃羅的後人只剩下第四子伊施波設可以繼承大業。掃羅的元帥押尼珥保護著伊施波設逃過約旦河,到了河東面的馬哈念,擁戴他做了這個風雨飄搖王國的君主。這一年伊施波設大約35歲。為了名至實歸地獲得以色列人的認可,押尼珥動用了從軍事到政治的一系列手段,初步鎮服了一部分支派,伊施波設正式為王的時候大約40歲。現在還有一些部族不接受他,其中以猶大支派為甚。當伊施波設治理國家2年的時候,大衛已經作猶大王7年半了。

有一句古話是「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伊施波設的年齡正好是盛壯之年。高大英俊頗有君王之相。但看上去排場的伊施波設實在是一個懦弱的人,押尼珥把持內外大權,掌控軍隊、管理臣民,伊施波設這位掃羅王朝的二代君主,只能如同傀儡一樣任由押尼珥擺布,其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

此時的大衛在約旦河以西迅速發展著勢力,與重心偏移到河東的伊施波設形成尖銳的競爭態勢。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地演變為戰爭。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006年或者1005年,雙方的矛盾達到頂峯,一場大規模的內 戰在伊施波設和大衛之間展開了。

決戰的戰場選擇在基遍(在約旦河西面的便雅憫支派境內),處於耶路撒冷西面13公里左右。在基遍,有一個大池,這是一個當地的水源地。原先,一些懷疑者認為這個所謂的池子是不存在的,但是1956年考古學家在基遍地方發掘出來的一個巨大規模的人工池由於和記載得十分近似而被認為就是那個所謂基遍的水池。這個水池直徑11米,深度25米,有79級迴旋的梯子通到底部。據說根據測算,開鑿這樣一個水池的土石發掘量將超過3000噸。

交戰雙方的人馬就在大池邊集結。大衛方面的軍事將領為約押(大衛姐姐的兒子);伊施波設一方則為押尼珥(掃羅時的元帥)。同胞宣戰是一件很難下手的事情,於是雙方決定以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方式決定勝負:雙方各選出12名勇士,各自進行一對一的決鬥,這樣無論勝敗,其損失都是最小的。

雙方代表坐定,自恃不凡的押尼珥很輕曼迪對約押說:現在讓小夥子們玩兩手吧!約押心中不滿但是口中未說,留待以後發作,現在是勇士決鬥的時候。

24名勇士彼此攻殺格鬥,但是結果卻令所有人目瞪口呆且讓人失望和震驚:24個戰士全部戰死,他們都是同歸於盡的!

不可避免地,戰鬥打響了。在大衛強大的武裝面前,押尼珥的隊伍動搖了,四散潰逃。這個剛才還傲慢無理的將軍,現在卻一馬當先地跑在逃亡隊伍的前面。在其身後,年輕氣盛的亞撒黑(約押的弟弟)緊追不捨。(約押、亞比篩和亞撒黑是三兄弟,此次是一同出征的。他們都是大衛的外甥)亞撒黑速度很快,馬上就要追上押尼珥。押尼珥看到這個年輕人追來,他要求對方不要追趕了,然而亞撒黑對此充耳不聞。押尼珥是個久經風雨的老將了,他很清楚以色列人當前的分裂不可能持久,很快就會走向統一。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再結新的冤讎,為自己以後的和解道路設置太多障礙呢?從亞撒黑的腳步他已經看出來,這個年輕人腿腳雖快但機智不足,殺死對方對於押尼珥來說並非難事。此刻,亞撒黑追得越來越近了,眼看就要抓住押尼珥!

看來不殺人是不行了。押尼珥無奈地嘆了一口氣,猛一回身、風馳電掣地出手了!押尼珥的武器是長矛,矛尖在押尼珥的手中活像是一道閃電,筆直地刺向亞撒黑。那一刻,時間似乎凝固了,所有的人都猛地呆立在那裡。長矛筆直地刺中亞撒黑、毛尖貫穿了他的身體從背後露出來。窒息的喘息帶出的氣泡從亞撒黑身體深處合著大股的鮮血汩汩流出,這個滿頭大汗的年輕人的腳步突然之間變得無力、眼睛越來越空洞,他一頭栽倒,抽搐地做著最後的掙扎。

沒有時間再看了,押尼珥繼續撤退。晚上的時候,押尼珥帶領便雅憫的殘兵敗將退守到基遍曠野的一座山上。強忍著喪弟之痛的約押帶領部隊追到山下。

常言道「窮寇莫追」,以成窮寇的押尼珥在山頂上向約押喊話:難道我們非要用刀劍來交談麼,你什麼時候纔不會追殺自己的同胞呢?這是一個和平的呼籲,如果約押再苦苦相逼,押尼珥及其身邊官兵大概就要決一死戰了!此種情形押尼珥一方已經是背水一戰、不勝則亡,在如此瘋狂求生的隊伍面前,沒有誰敢保證必勝無疑。約押也很明白,分裂與割據只是短暫的,無論誰勝誰負以色列人還是要統一的,既然如此,再枉開殺戒也沒有多大意義了。雖然押尼珥殺了自己的弟弟,但是驅趕著其他同胞為自己抱血親之仇,無論如何也是說不過去的。於是,經過一番脣槍舌劍的聲討,約押凱旋迴師了。

這一戰押尼珥一方喫了一些虧:折損360人,而大衛一方連亞撒黑在內,一共犧牲20人。基遍一仗過後,約押回到了希伯倫而押尼珥渡過約旦河,回到了東岸的瑪哈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