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毅如竹

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子的祕密

竹子看起來很像樹,可嚴格來說,禾本科的它們更應該被稱爲身材高大的“大草”。

竹子不僅生長迅速,還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它們的“靠山”埋藏地下,即少爲人知的竹鞭(地下莖)。竹鞭不僅爲快速生長的竹林儲存和提供大量養料,也是擴張竹林領土的核心力量。在適合的環境中,竹鞭能隨機向各個方向生長延長,每個生長點都具有一枚十分堅硬又銳利的錐狀筍尖,其穿透力極強,幾乎可以刺穿任何堅硬緻密的土壤,甚至可以穿過岩石、磚牆、水泥的縫隙或越過阻礙物形成跳鞭繼續生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其生命力之頑強是許多其他植物不具備的。

竹之道:中虛圓通

在道教哲學視界,“竹”作爲“道”的物化象徵和符號載體而存在。在古代道人看來,竹子是一種天然契合於“道-氣”之生命結構及運動機制的形物。先秦時, 老子即用“橐籥” 來比擬“道”的生命結構及運動形式:“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第5章)。

何謂“橐籥”?橐是指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籥,則是指竹管吹火器,亦爲竹管類的樂器。南宋道士範應元說:“天地之間,虛通而已,亦如竹管之接氣,通而不曲也,氣來則通,氣往則不積。”

“橐籥”之喻,揭示出道家關於宇宙生命結構及運動形式的本質觀念:中虛圓通。所謂“中虛”,是指生命體的內在結構必須是中空、虛通的。如此,生命的基本元素——氣,才能通行於其中,從而保持生命存在。在中虛狀態下,生命體本身會顯現爲“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氣行活性狀態。“中虛圓通”作爲一種生命結構和運動機理的統一概念,實爲道的生命哲學內涵之體現。

道教認爲,人體本質上同樣是一種“中虛圓通”的結構體,人體的生命運行機制也在於“氣”的流通。一個生命體的內部空間結構,就如同一支竹管一樣,“圓虛內解,重隱含素”,必須保持內部的“空虛”或“空靈”,才能 “通氣”並使生命功能得以正常運行。古代道士基於竹子作爲“道”的物化載體以及竹可以通靈利生的觀念,有力地催生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道教竹文化。

竹之用:竹藥與竹器

竹笛是道家法器,這就不用說了。竹子具備“中虛圓通”的生命結構理念,在這一基礎上,道教對竹子作了不少器用發明,多集中在醫藥、養生技術等方面。以竹子作藥物,在我國古代極爲普遍。

道教對於竹藥物的開發和利用,尤其值得重視。道教醫藥學中的竹藥物種類非常豐富:竹葉、竹汁、竹瀝、竹茹、竹膜、竹筍、竹皮、竹根等,皆可入藥。例如,據道教典籍《肘後備急方》記載,竹葉可用來作治療霍亂等疾病的藥物:“治霍亂:濃煑竹葉湯五六升,令灼已轉筋處”;“用小麥、竹葉三昧合煮,小兒甚良”。

在道教中,竹子更被廣泛地用於製作各種醫療器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管。在道教看來,竹子作爲中虛圓通之道的形物,基本的功能機理在於通氣或導氣。因此,古代道士把竹子做的“律管”(古人用以制定音律的竹管)直接用於治療身體疾病,其功能原理就在於“律管”可以“候氣”、“導氣”。道教煉養著作《服氣療病論》載:“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則心存有所主,氣行有所適矣。”這是說,把“律管”置於病人身體相應的穴位上,將“病氣”引導出來,就可治好病。竹管多用於通經活絡、休克急救等,用竹管來進行疾病治療的方法,是我國古代道教醫學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寶貴遺產之一。至今,“竹管療法”仍被中醫學所使用。

竹子還被大量用於製作竹筒、竹刀、竹夾子、竹杖子、竹弓等醫藥器具。竹筒主要作爲盛放、合成藥物的器具。道教外丹典籍《太清經天師口訣》載,“次作消毒蒸煉法:薄削竹筒,內消毒灰汁,用好粗沙安竹筒中”。竹刀,專門用於採取、切割藥材的刀具。竹夾子,在採製藥物時,用於夾取物品的器具。竹杖子,道士煉丹藥時用於攪拌藥物的器具。竹弓,彈壓出癰瘡膿血的器具,如作爲道教醫學代表作之一的《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載,治脣黑腫痛癢不可忍方可用竹弓。

竹之魂:虛、直、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是一種象徵人格高尚、清雅脫俗的典型物象。在道教中,竹子更是生命堅強、精神高潔的象徵。古代道人通過對竹的審美和體知感悟,視之爲具有純潔生命、高尚靈魂以及超凡品格的生命存在與道德境界載體。

在古代道人眼中,竹乃草木之中生長最爲旺盛的植物,是因爲“惟竹之得於天者最清”,即竹子的天然生命質素是最清潔的,所以其生命力最爲茂盛。而竹的生命品性也尤爲純潔、高尚。道教把竹之生命品性歸結爲:虛、直、貞,並以此來賦比人所應該具備的高尚道德。

道教《煉虛歌》曰:“處事以直,處世以順,處心以柔,處身以靜,竹之節操也;動則忘情,靜則忘念,應機忘我,應變忘物,竹之中虛也;立決定志,存不疑心,內外圓通,始終不易,竹之歲寒也;廣參至士,遍訪明師,接待雲水,混同三教,竹之叢林也。”這段文字將竹之品性規定爲直、順、柔、靜,體現出道家追求生命和諧、心靈純潔的理念。

古代道人在養生修道實踐中,培蓄和提煉出體現“道”之境界的“竹精神”。道教南宗高道白玉蟾《贈趙太虛畫竹石》詩中雲:“竹魂竹魄竹精神,飛落瀟湘淇水瀕。千竿萬竿競青翠,吹風飲露千來春。”在這首詩歌中,白玉蟾對於趙元靜所繪竹子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提煉出“竹魂、竹魄、竹精神”的概念,並以此作爲體現生命本真存在的審美意象。這種清虛、高潔的“竹精神”,實質上就是古代道人在觀賞、體知和感悟竹之美的過程中,蓄養而成的一種身心和諧、精神純潔的本真生命意識與高尚道德情操

—END—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衆號聯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