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更新問題

最近丁香醫生髮文懟權健,通過了解發現權健的性質也和我原問題提到的類似。從此事件能不能認為這種現象被放上了檯面?離立法規範還有多遠?

以下是原問題

家中老人長期購買所謂對特定疾病有療效的保健品,花費大量金錢而且身體也沒弄好。身為大學生卻無法說服老人前往正規醫院治療,十分心疼。

通過了解,發現國內市場上充斥各種藥品食品保健品宣傳時故意模糊界限,隨意宣稱有療效的亂象,比如最近很火的鴻茅藥酒,(雖然是OTC藥品但是我個人覺得它的宣傳方式更接近食品和保健品)。以及很多批准文號是「衛食證字」「國食健字」等作為藥品宣傳甚至堂而皇之在藥店銷售。

如何評價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存不存在從制度上被消滅的可能性?以及,在查找相關問題的過程中,我看到一種說法,大意是相關企業的宣傳鑽法律漏洞,規避風險的能力遠比我們能想像的厲害,因此很難通過法律途徑杜絕這種現象。這種情況屬實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10251/answer/306241075


就連知乎都一天到晚有人邀請我回答各類一看就是廣告帖的問題,廣告功夫可見一般。

不過話說回來,少戒斗,中戒色,老戒得,老年了不好好安心順天命舒坦的活幾天,反而想掙扎著以各種方式向天再借五百年,這種貪慾不亞於年輕的時候想趁美多騙些贊趁帥多騙些炮,無非就是趁有點錢騙點命,這就無怪乎出現很多騙錢的NPC來懲罰你了。

說句實話,挺不理解的,我跟妻子兒子說了很多次,如果我遇到必死的病,就給錢我好吃好喝好玩到病死,如果老了,給我那個時代最好的遊戲機讓我玩著老死就夠了。這個社會本來就沒有什麼事太值得留戀的,無非都是一種經歷,不如洒脫一些,多留些東西和情懷給後人。

讓人最難忘的是翻越月台買橘子的背影,而不是一抽屜一抽屜的保健品。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估計只能這樣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目前來說確實很難根治,原因有幾點

買健康是長久剛需,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我記得有一個公益廣告,說的就是為什麼會有人去殺害珍稀動物,就是因為有人買奢侈的皮毛品。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沒有人買健康,辣么,廣告再怎麼天花亂墜,也是徒然的。

我們要看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已經到達2.3億人,超過6分之一。也就是說每6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人。辣么,老年人退休以後,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健康問題了。這是一個長久的剛需性需求,你不能說越來越怕死,雖然是醬紫,但是追求健康是每一個人本能的需求,這個無可厚非。

所以就給了很多藥物企業轉空子的機遇,就我曾經在的一家保健品企業,就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電話營銷團隊,圍繞著老人電話推銷突擊,營銷活動也是如何去獲取老人信任推薦保健品,其正品仿品咱也不提,但是這個現象也折現了老人對這塊的剛需。

國家制度上正處於不斷完善當中

不管承不承認,當前的制度的確存在一些漏洞所在,這跟國家的發展時間有關係,不像歐美國家經過了幾百年時間發展與完善,建立了比較科學合理的管控體系,我們國家幾十年時間的發展,已經很難得了。

在這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中,需要的是藥品監督的大力審查、朝陽群眾的有力監督、廣告審核的強力排查與檢控等多方面的努力,來共同完善。像這次的鴻毛藥酒,雖然暴露了以前制度監督與執行的缺失,但是從整體的國家與社會力量的配合中來說,算是開了個好頭,對於今後國家制度完善有積極推動作用。

移動醫療的補缺:構建有保障的醫藥電商

當前國家醫藥分離,政策大力扶持移動醫療的發展,以七樂康、萌醫生等醫藥電商的崛起,無疑是當前與國家制度相互補缺的選擇,醫藥電商以資本驅動,依託於國家藥品監督機構,用火眼金睛把葯企、醫療機構、醫護人員與患者鏈接到平台上,給患者提供一個可以追溯的安全購葯平台,醬紫可以避免沒有鑒別力的老年人上當受騙。

比如說特效藥,患者選擇相信被無限誇大藥物效果的原因,也是在於有這個切身需求,慢性病患者長期受到病痛折磨,無論是從心裡安慰還是從身體解脫角度來說,都比較熱衷於選購特效藥。但是從哪裡買是一個問題,萌醫生就針對於慢性葯、特效藥患者買葯難痛點,提供了一個便捷的葯企平價購葯的平台,都是按照國家藥物監督局規格選擇,有著可以追溯的體系,送貨上門,方便老人選購。

加大對老人的關懷力度,不給「信任騙局」機遇

老人會選擇相信很多轉空子的保健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子女忽視老人身心健康的原因,老人的空巢現象十分普遍,大量的老人因為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得不到關懷,所以給了一些推銷人員上門扮演「送關懷,打親情牌」的機會,利用老人渴望關懷與健康心理,精心編製佔便宜、親情與長壽的大餅,進而騙取老人掏腰包什麼滴。

還有廣告,也是因為老人缺乏理性的鑒別能力,子女在這一方面的監護確實,也讓廣告的誇大其詞有了發揮的空間。綜合種種,還是需要做兒女的多多加大對老人的身心關懷,定期讓老人進行體檢,或使用移動醫療平台,如在萌醫生品台上綁定醫生,定期根據老人身心情況來諮詢用藥問題,以醫生的專業意見來選擇購葯,醬紫,或許才是比較有效的防治方法。

就醬紫吧,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


這個我不了解 我本人是營養素的受益者

主要還是要看品質品牌

國內的水太深


說來慚愧,個人覺得對不起「監管」二字。總局搞了個保健品食品虛假宣傳的專項整治,從去年到今年了,從省里到市裡再到基層,你猜我們怎麼落實的?就不告訴你,呵呵。

然後呢?然後啊,會銷保健品的過來辦許可證,我直接就把他踹出門去了。。。。老頭老太來舉報上當受騙,我帶領手下衝進會場制服了首腦,並扭送公安,成功為群眾挽回了損失。。。。。。醒醒,該寫檢查了,領導讓你會上朗誦呢。

證件還得辦,人家手續齊全啊,備案,檢驗報告,廣告文案都沒問題啊,場地標識,櫃檯像模像樣啊,不給辦投訴你瀆職啊,好不好;老大爺前腳來舉報,後腳就找不到人了,咋了,賠錢私聊走人了啊,我能咋樣,天天到會銷門口蹲著?寫個打字報,裡面騙子?!不能啊,我還有1千多家超市、飯店、藥店、化妝品店要去檢查啊,寫表啊。。。。

好了不扯了,都是廢話,至於及草有多牛,紅毛有多浪,全賤有多剛,我更是管不著,也沒資格管,不想被跨省,安安靜靜背鍋,歲月也就靜好。


貌似目前絕大部分允許廣告的商品,都存在這個問題吧。

只能說當一個物品是商品的時候,賣方都會想法設法的誇大它的用途和作用。非處方葯和保健品因其安全性,在合理使用範圍內跟食品已經沒什麼差別了。

很大一部分處方葯不允許公開打廣告,可有醫藥代表給醫生推銷啊。

只要供大於求,這種情況不可避免。


縱觀中國食品保健食品的發展史,其實這種很多事,太陽神、中華鰲精、昂立一號、飛龍延生護寶液,這些都是保健食品誇大宣傳起家的,成本和利潤擺在那裡,還是會有人去越這個紅線的,甚至連健力寶也有打著暗示「保健」作用的歷史。監管力度不夠,處罰力度不夠都是問題。


保健品和食品的定義都是不以治療為目的。

如果在淘寶上看到了有食品或者保健品用這個作宣傳,立即舉報,買了話甚至可以索賠。

其實也沒有辦法,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信奉葯食同源,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絕對沒有宣傳說的這麼神奇。

可是商家不為產品製造一點賣點一點噱頭,很少會有人關注的。

只能希望法律法規上能更加嚴格地限定吧,畢竟食藥科普做的是不太好的。


企業,利益至上,變著花樣賣貨。

政府要監管,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法律永遠是滯後於發展的。

教育,既要教人基本科學道理,也要教人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不過幾千年來的灌輸式教育方法也不是短時間內能改變的。美國這方面做得比我們好,照樣有大量偽科學盛行。

總之,社會的目前階段,人民的普遍低下的科學素養是土壤,利益是動力,多個因素共同造成了保健品食品和藥品誇大宣傳的猖獗。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提高自己出發,並盡量影響周圍的人,社會還是會因我們的努力進步的,儘管可能很緩慢。

至少相比於100年前,信仙丹和跳大神的比例還是變少了。


謝邀 目前中國只能這個樣子了?

如果想解決家裡老人喜歡買某種無效產品的問題的話,不妨嘗試親自去了解各大保健品牌,然後把了解到有效的介紹給老人,並且告訴他調身體可以,但是不要亂吃亂用而且有什麼急病要立刻去醫院檢查。不是保健品都是無效的不好的誇大的,既然老人沒有年輕人辨別能力好,那何不幫他們用心選擇呢?

至於制止,,,等我當上藥監局局長一類的吧/手動滑稽


謝邀

人家要賺錢啊,不夠狠你怎麼捨得?


市場經濟利益為先,政府沒有動力去管這些。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理解直銷與分銷獲取流量的方式。傳統分銷要獲得流量,開店上架鋪貨,自帶流量,總公司同時通過營銷比如打廣告提高轉化率(e.g. 央視),相當於官方發言,性質基本定了,不容易走歪。直銷呢?總公司一般不打廣告,宣傳冊里不會涉及能治病的。同時,直銷員能獲取的最低成本的流量就是朋友家人,因為有信任基礎。那麼怎麼通過營銷提高轉化率呢?So,直銷員容易吹牛,誇大效果,來促成購買。而且每個人認知不一樣,哪怕是對同一件事,理解下來也會有不同。這樣下來,就好比7大姑8大姨在一起,那真是亂說一氣,也就容易走歪。

這樣就形成了誇大功效的普遍現象!

你想吃到安全健康的保健品嗎?歡迎私信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