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臨風在雪佛蘭2019青年力量致敬盛典後接受本刊記者採訪


從公益起步到創新性地開拓教育改革的商業實踐,他和他的團隊成爲“中小學在線數學”領域的開創者和引領者,他將視頻課程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融合,以人機交互的學習方式爲普惠教育服務。他用商業化的手段,技術賦能教育,獲得了投資機構、教育機構和學生的認可。他致力於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極大規模地促進了教育公平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週刊2019年第11期

文 | 本刊記者 王燕青 發自北京

編輯 | 孫凌宇 [email protected]

全文約3010字,細讀大約需要6分鐘


楊臨風領取雪佛蘭2019青年力量獎項



楊臨風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曾就職于波士頓諮詢公司(BCG)


起初,他以哈佛數學學霸的認知帶着一羣畢業於世界知名院校的學霸回國做公益,幫助中國農村的學生體驗人機交互的學習方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他發現除了硬件設備,還需要合適的教學資源和軟件。楊臨風意識到核心問題是要幫助中國的孩子在適應中國教育體系的情況下,既學到知識,又鍛鍊思維。


於是,楊臨風和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朱若辰、李諾決定創辦洋蔥數學,發動全國六十多萬名公立學校教師一起探索一套系統方法來學習專業的學科知識,比如數學。他們製作了約2000個深入淺出的動畫視頻,用來解釋課本上覆雜抽象的數學概念;同時研發了一個人工智能學習引擎,實時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用這些數據建模智能分析,根據他們的薄弱環節推送最需要的個性化練習和課程內容。


楊臨風與幾個耶魯、斯坦福、杜克大學的同學共同發起了“陽光書屋”公益行動


從學習效果來看,楊臨風發現孩子們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被激發出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他們發自內心地享受不斷理解新事物的過程,並能隨時掌控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想學習的內容。


隨後,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被運用到物理、英語和語文等學科專業知識中。


楊臨風始終認爲,想要促進教育公平,不能只是簡單地把互聯網課程、內容和產品丟給學生,必須要全方位考慮中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場景、不同地區老師的能力差異和所需要的培訓、技術與教學融合場景下每一節課的教法、硬件設施與社會認知的普及程度、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和觀望者的互動關係等等。只有將這些複雜的問題融入到商業化產品方案中,纔有可能真正爲社會帶來實實在在的進步。楊臨風說,這不僅是一句口號。


2018年,洋蔥數學完成了由君聯資本和騰訊領投的C輪1.2億元融資,成爲這個領域的實踐領先者。


楊臨風    圖 / 本刊記者 樑辰



人物週刊: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自己的現狀?


楊臨風: 挺踏實的,我和一羣夥伴一起做着我們共同相信的事。


人物週刊:對你父母和他們的成長年代,你怎麼看?你理解他們嗎?


楊臨風:  我父母這一代人大體是生活成長在改革開放前,而事業成長在改革開放後。他們生活成長的年代雖然談不上安穩,但也少浮躁,能夠有相對穩定的人格沉澱。他們事業成長的時代則伴隨着各行各業的新生或重組,大片領域都需要拓荒,很多事情都只能“摸着石頭過河”。


從這個角度,我敬佩他們,同時也很羨慕 —— 社會的規則、結構、常識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他們都是第一批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所以儘管他們內心希望兒女能夠享受到自己年輕時不曾擁有的安穩生活,但是他們內心也能理解爲什麼我也希望像他們一樣繼續“折騰”和建設。


人物週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人、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楊臨風: 王軍老師的《城記》,這本書寫的是北京古城和古建築從建國以來的變遷,我在高中時讀到。作爲一個從小在北京城長大的孩子,我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二環內這麼小的地方,60年裏發生瞭如此多劇變。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天其實都處在深刻的變化之中,而這些也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自己就活在歷史之中,所有的變化都和我們有關,也多多少少會受到我們的影響和推動。


 這本書還教會我一件事,任何一個歷史進程都是多面和複雜的。書中討論的古城保護的問題,不管是從當年的文化視角、經濟能力視角、社會認知視角,還是從巨匠人生坎坷的視角來看,都不同。而如果我們想要推動歷史的進程,必須要考慮到事情的多面性和複雜性。 


人物週刊:對我們的下一代,你有什麼期待?


楊臨風: 我希望他們的學習速度比我們更快,學習內容比我們更豐富,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熱愛比我們更充分,對社會結構的洞察比我們更深刻,創造力比我們更強,最關鍵的是希望他們更願意用這些能力來解決我們現在尚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而我們當下能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盡力爲他們提供更符合認知科學和人格塑造的學習方式,提供培養這些能力的教育土壤和條件。


人物週刊: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麼看?


楊臨風: 我從事的領域是研究通過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來變革學習方式,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技術的方式讓學習體驗和效果變得更好。


這是我和我的團隊真正相信的事情,我們相信學習不是反人性的,每個孩子都會享受學懂更多東西的成就感,所以我們要用科技和教育的跨界融合,提供更有趣、有效的學習方式,並送達全中國每個孩子手中。


我不僅“看好”我們正在從事的領域,而且相信這種方式一定會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並能夠極大規模地促進教育公平。不論一個孩子在哪個地方,通過互聯網和數字終端設備,我們就能幫助這個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吸引他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和老師、父母一起合作。


楊臨風組織偏遠山區支教活動


人物週刊:責任、權利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個?


楊臨風: 我最看重責任。因爲倘若給一個人授予權利或自由,一般都不會遭到拒絕。而責任需要本人真的想要接受纔行。換一個角度,當權利和個人自由已達極致時,真正能約束一個人的是責任。


人物週刊:你珍視自己的哪種品質?最想改進的一個缺點是?


楊臨風: 我比較擅長關注到人或事的優點,並迅速吸收理解,想辦法把這些優點糅合起來解決問題。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社會問題,都不是能用簡單方法一蹴而就的,大都處在深水區,涉及到方方面面。想要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就需要跨界的人一起來制定複合的方法。


比如,教育問題就是非常複雜的。洋蔥數學從最早十幾個人的團隊,到今天五百多人,我們一直在促進不同領域背景的跨界夥伴的協作,嘗試將認知科學、心理學、交互設計、多媒體創作、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勢進行融合,來完善我們的教學和產品解決方案。


與之相對,我在判斷力上還不夠銳利,我希望自己能更準確地發現人或事物的缺陷,並能夠據此給出實用的改進建議。


人物週刊:最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哪方面?


楊臨風: 我最不願意就一個問題不停地批判,甚至爭論誰批判得更深刻。


我認爲,批判和分析幫我們認清問題就足夠了,更有必要的是制定解決方案,以及做出行動上的改變。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難免都有不同的問題存在,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研究如何解決並做出實際行動。在洋蔥數學,我們把自己定位爲建設者,不斷完善我們的解決方案,以行動來讓這個社會的教育變得更好。


人物週刊:在時代的前進中,你期待自己充當怎麼樣的角色?


楊臨風:  我期待自己是這個時代進程中教育變革的推動者之一,用行動促進教育發展,讓教育更科學、更公平,從而通過教育爲社會培養出更多富有創造力的建設者。這些更富創造力的下一代建設者會把我們拍在沙灘上,然而這正是最美妙的事情,也是我們從事教育領域工作的價值。


人物週刊:現在的你,還有哪些不安和擔憂?


楊臨風: 我有時會擔心囿於自身的經驗和精力的限制,逐漸封閉自己的視野,在將來遇到越來越多的事物時,容易下先入爲主的判斷。還擔心自己的能力和心力不夠帶領更大的團隊,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


 
延伸閱讀:數學學霸們的教育思考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爲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訂閱和購買最新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