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更新的IDC《全球機器人及無人機支出指南》顯示,中國機器人和無人機及相關服務的支出額持續高速增長,到2022年將達到805.2億美元(約5560億元),2018-2022年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7%。

該指南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2年將佔全球總量的38%以上。2019年中國機器人系統近一半的支出將在離散製造業(包括汽車、電子、金屬加工等),市場規模超過167億美元。其次是流程製造、醫療、零售業和消費類。

從機器人技術成分來看,中國市場的機器人系統支出包括了工業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和消費型機器人本體、配件、應用軟件、網絡設備、以及相關諮詢服務等。2019年機器人市場的支出主要集中在硬件採購(包括機器人系統、售後機器人硬件和系統硬件) ,約佔總支出的三分之二。

IDC全球機器人及亞太製造業研究總監張敬兵認爲,在IDC 2018年調查的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主要市場中,機器人仍是製造業企業技術投資的重中之重。未來五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也將繼續以每年26%左右的增速增長。

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服務機器人綜合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實用功能的強化、用戶體驗的改進、以及廠商對垂直行業應用場景的潛心深耕。同時,IDC也預期自主移動機器人和智能協作機器人將會得到更快的推廣應用,幫助跨行業用戶提高產能、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爲最大機器人市場,在於中國數千萬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強烈需求。而在未來幾年中國能夠成爲機器人數量增長最快的市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工業互聯網的快速推進。

爲什麼說工業互聯網會帶動機器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呢?這要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功能架構說起。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面向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構建基於海量數據採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製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雲平臺。從功能架構層級而言,共包括邊緣、平臺(工業 PaaS)、應用三大核心層級。

其中,最底層是邊緣層,這個層級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大範圍、深層次的數據採集,以及異構數據的協議轉換與邊緣處理,從而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基礎。其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通過各類通信手段接入不同設備、系統和產品,採集海量數據;

第二,依託協議轉換技術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歸一化和邊緣集成;

第三,利用邊緣計算設備實現底層數據的匯聚處理,並實現數據向雲端平臺的集成。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邊緣層也就沒有海量工業數據,沒有工業數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就沒有足夠的價值。而在邊緣層諸多設備之中,除了生產設備配備傳感器能夠收集數據,各種可以聯網的智能設備更是設備助力,機器人更是邊緣層重點設備之一。

目前,在服務商提供的工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中,尤其是面向製造業,機器人已經是必不可少的設備,因爲機器人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夠勝任各種危險工種,並且能在各種惡劣環境中採集相關數據。

重點在於,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自2015年發佈《中國製造2025》開始,幾年來已經發布了多項政策及措施,以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目前有中小企業7000多萬家,但大部分企業尚未實現信息化、數字化,更不要說擁抱工業互聯網。

2016年,IDC數據顯示中國公有云市場不及美國 3%。即便近兩年中國工業雲平臺企業數量以百分之一百幾的數量猛增,這個數據應該也不會超過10%。如何解讀這個數據?簡單的講,只有製造型企業上雲才能進一步搭建或者連接工業互聯網,因此工業雲是工業互聯網的基礎。

對企業來說,上雲之後再進一步搭建起包括邊緣層、平臺層及SaaS層在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才能真正轉型成爲工業互聯網平臺。

對工業物聯網而言,邊緣層設備的功能並不只是採集數據,更要用於邊緣計算。而應用 “邊緣計算”的設備並不僅僅是傳統的控制器或者網關,還需要滿足3個必備能力:採集邊緣數據、智能的運算能力和可操作的決策反饋。顯然,更加智能的機器人設備將是邊緣層設備首選,並且其在邊緣層的位置也愈發重要。

可想而知,如果未來五年中國中小型企業上雲數量能夠達到50%,若其中30%企業用到機器人設備,中國7000萬中小企業的體量。再加上央企及大型企業,這將締造一個多麼大的機器人市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