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聲字讀上聲」、「平聲字讀上聲」兩者情況或相反的「上聲字讀去聲」、「上聲字讀平聲」在北京話(或者不限於北京話,其他官話或者非官話)里的情況是否普遍(存在一定數量的例子)?

說明:

1.可能小部分是本沒發生「濁上變去」而發生了,也算在內聊備一說。

2.平聲即是指陰平、陽平。


付東華《北京音異讀字的初步探討》(1958)一書中收錄了 381 個有異讀的字。我從 2016 年開始收集北方(京津冀東北)普通話口語和北京土話里的異讀,共收集到 146 個有異讀的舒聲字。下面我們分別考察二者中的聲調異讀。

《北京音異讀字的初步探討》「調異類」一章收錄了 133 個聲調異讀字。排除入聲字和古已有兩讀的字之後,剩下 88 個字,整理如下:

其中,橙色表示次濁聲母讀陰平,灰色表示讀半邊導致的異讀,粗體表示該口語音被普通話採用。

字數統計如下:

陰 陽 上 去 總
陰 12 5 6 23
陽 17 6 2 25
上 6 3 2 11
去 9 6 15 30
總 32 21 26 10 89

可見,表格中異讀來自的聲調,按字數排列是:去聲 &> 陽平 &> 陰平 &> 上聲;異讀成的聲調,按字數排列也是:去聲 &< 陽平 &< 上聲 &< 陰平。最顯著的是陽平異讀成陰平,其次是去聲異讀成上聲(其中沒有古全濁上字)。

我收集到的北京土話舒聲字聲調異讀整理如下:

其中,橙色、灰色同上,藍色表示由於作為輕聲前字而產生的變調(「易拉罐」也類似),加下劃線的字表示在《現代漢語詞典》(第 7 版)標註為口語音。如果是僅出現於某個詞中的異讀,那就在字後用下標註明(未註明者當然也不代表口語中所有字都這樣讀)。

說明:

  • 「字典音」以普通話正音為準,實際上可能口語音才是符合古音的(如「菌、枕」)
  • 「北方普通話口語」所擁有的異讀基本上可以說是北京土話所擁有異讀的子集
  • 有一些錯用多音字導致的異讀(如「處、間、載、挨」)這裡排除了
  • 我收集到的異讀有一些我懷疑並非北京話(如「害怕」的「害」讀陽平、「簽」作動詞讀去聲),這裡排除了
  • 表中所列的異讀的流行程度各有差異,但我確保這些異讀真實存在且非個例

字數統計如下:

陰 陽 上 去 總
陰 6 9 3 18
陽 10 15 2 24
上 6 6 2 14
去 6 3 21 30
總 22 15 45 7 89

可見,表格中異讀來自的聲調,按字數排列是:去聲 &> 陽平 &> 陰平 &> 上聲;異讀成的聲調,按字數排列也是:去聲 &< 陽平 &< 陰平 &< 上聲。最顯著的是「去聲→上聲」異讀(其中古全濁上字是「混、在、阜」)。

假設我對異讀的收集(抽樣)是隨機的,那麼這個字數統計基本可以代表北京土話聲調異讀的情況。

結論:北京話和中古漢語類推音相比,「陽平→陰平」異讀最顯著。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北京話次濁平有讀成陰平的趨勢(反倒「帆、期、苔、濤」很有趣),這一趨勢也被普通話吸收了不少。排除掉這一趨勢,或是北京土話和普通話相比,最顯著的就是「去聲→上聲」異讀了。

如果我們承認「次濁平→陰平」是語音發展的正常趨勢,那麼不合類推音的就還是「去聲→上聲」異讀最顯著了。這難道只是因為上聲字偏少,就需要其他字變過來以平衡四聲嗎?(而去聲是最大的輸出方。這又是為什麼?)


普遍性不知道,想了幾個例子,拋磚引玉(有些不確定是否為北京話)

「模糊」讀如 「抹糊」

「室」讀如「史」

「在」作介詞時讀如「宰」

「蒙」在表「蒙古」義時讀如「猛」,比如「內蒙」「蒙牛」(「蒙」本無上聲音,這個應該是把「蒙古」一詞中本是平聲的「蒙」誤看作上聲連讀變調變為平聲,從而錯誤逆推使單字讀作上聲,現在讀如「蒙」已成標準)

「休息」讀如「休喜」(此條存疑,這是我的生物老師的口音,但怹是東北的)

暫時想起這麼多,可能以後有補充

——————————補充——————————

又想起了一個「將」,表示「使」「把」之意時有人讀如「蔣」(還有地名「將台」也有人這麼讀)

還有些其他變音

「頤和園」讀如「義和園」

「南苑」諸如「南園」

其實還有「複雜」,包括上文的「休息」等入聲字,但是我現在覺得入聲字在這個問題下意義不大。本來東北、河北、天津乃至赤峰對入聲字的歸派都與北京不大相同,難免有串了的口音。

————————————————————————

再加個入聲字

「挖」讀作「瓦」


非得是北京話嗎,像大家都熟悉的「潛、符、場」?「場」的上聲讀音甚至還被標準普通話收錄了!我再給你舉幾個青語青島話的例子行不行?

宣,本來是陰平,實際讀上聲;

停,本來是陽平,實際讀上聲;

填、橙,本來是陽平,實際讀陰平;

椰、區,本來是平聲,但因為音節結構被誤當成入聲來源而讀作上聲(註:「區」其實陰平和上聲兩種讀音都存在,但意思不同,在「省、市、區」中讀陰平,而在「居民小區」中讀上聲),燕語、遼語的「遮」字好像也是相同的情況;

湛,全濁上,但未歸去聲仍讀上聲,「湛」對於青島人來說是個常用字,因為青島有個地名叫「湛山」,雖然是座小山卻處於市區的中心位置,準確來講是連在一起的「三山」:湛山、櫸林山、太平山——有了「湛」字作為依據,我給我兒子起的名字李仁薴,「薴」這個全濁上就也可以仍讀上聲了,用青語起名字,末字最好是平調的上聲或升調的陰平,而降調的陽平就太「厲」顯得不禮貌了,現在市區年輕人的去聲受普通話影響也都習慣歸陽平,很少歸陰平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