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劉邦都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在楚漢之爭中,項羽敗了,敗得令人惋惜!杜牧在《詠史》中也說了“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可惜,項羽沒有選擇重返江東,忍辱負重,等待東山再起之時,而是選擇了烏江自刎。他不懼生死,卻承受不起失敗,或者說,他的格局太小,勝敗乃兵家常事,既想要爭霸天下,眼光便該放長遠些,不計較一時之得失。在這一點上,越王勾踐值得項羽學習,越國當時幾乎滅國,可是勾踐沒有選擇一死了之,而是寧願成爲夫差的奴僕,臥薪嚐膽終滅吳,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勾踐之所以成功,便在於他擁有大的格局,從一國之君淪爲階下囚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但是勾踐大的格局,使他可以忍常人不能忍之事,自然也能做常人不能做之事。所以說,一個人的格局是他成敗的關鍵。

  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烙餅再大,也大不過烙餅的鍋”,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烙餅的大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再怎樣改變它也有個限度,這個鍋就是它的限制,換言之,烙餅的大小取決於鍋的大小。更深層次來說,一個人的成就的大小取決於他格局的大小,你什麼格局,就什麼命。

  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格局?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格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兩者合在一起就是格局,格要精要細,局要大。然後就是,我們爲什麼要說,格局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

  《做人當有大格局》中有這樣一句話:低端的人,才能是衡量的第一標準;中端的人,品德是衡量的第一標準;高端的人,做人的格局是衡量的第一標準。而曾國藩也曾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馬雲在演講中也提到過一個人真正的成功,體現在境界和格局上。格局說的其實就是眼界,氣度和胸懷。

  格局越大,眼界也就越廣

  六尺巷的故事想來有人聽說過,清朝康熙年間,張英是朝中重臣,有次,他老家的人與鄰居吳家產生了矛盾,張家與吳家的院落相鄰,且院落之間有條小巷,但是吳家在擴建新房時想佔了這條巷子,張家人自然不同意,於是有了爭執,後來這事鬧到了張英那,他給家人寫信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的家人懂了張英的意思,主動退讓,吳家的人也深感羞愧,自願讓地三尺,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這件事完美解決的關鍵在於張英開闊的眼界,他不去糾結這些小的利益糾紛,而是看得更遠更廣。當一個人經歷的事情多了,他的眼界就更廣了,或者說他的格局變大了,看待事物的的角度也就變了,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之前計較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站得高,自然看得遠,可以說一個人的格局與他的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格局越大,心胸就越寬廣

  世界悍匪張子強曾在1996年5月,與葉繼歡集團合謀綁架香港第一富豪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勒索港幣共10億3千8百萬元。在這次綁架事件中,李嘉誠與張子強有一段經典對話,感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李嘉誠能夠與劫匪面對面平靜地交談,而在張子強問到會不會對此事記恨在心時,李嘉誠說了這樣一段話,“要有獅子的力量,菩薩的心腸。用獅子的力量去奮鬥,用菩薩的心腸善待人。”能夠原諒曾經傷害自己的人,這樣的心胸有幾個人有,這就是李嘉誠的大格局,也難怪他會有如此高的成就。

  通過種種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格局決定成敗,凡成大事者皆有大格局。想要成功,就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格局。否則,縱使自己有再好的天賦,再好的出身,也都是枉然,正如那句老話說的“烙餅再大,也大不過烙餅的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