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說明

  袁珂在《山海經校譯》的序中說,《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好像一塊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山海經》豐富的信息量和著作風格也給它的性質帶來了諸多爭議。近些年來,諸多學者分別從地理、神話、民俗、信史等多個角度對《山海經》進行了研究。

  有的認爲它是刑法家之書。如《漢書·藝文志》將《山海經》作爲刑法家之首和《國朝》《宮宅地形》《相人》《相寶劍刀》等列在一起。

  有的把它歸爲地理之書。漢代劉秀在其《上表》中指出:“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詳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疏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王堯臣的《崇文總目》、尤袤的《遂初堂書目》等也把《山海經》歸入地理類。

  還有的把《山海經》列爲小說。如《四庫全書總目》“書中序述山水,多參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遠部競字號中。究其本旨,實非黃、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難考據,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諸家並以爲地理書之冠,亦爲未允。覈實定名,實則小說之最古者爾。”

  此外,還有的認爲《山海經》是巫書、是神話、是信史。

  從古至今學者們對《山海經》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間斷。

  而我們則認爲山海經中描述的不止是中國的上古歷史,而是一個世界上古歷史地圖。

  有巫藥價值的魚

  1、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勞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食之已痔衕。”

  傳說:

  山海經中飛魚這個稱謂對應現實中也叫作飛魚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藉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錶面活動。常成羣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山海經中飛魚可以治療痔瘡,現實中的飛魚可治療婦女難產,將它燒成炭石研成末用溫酒送服一錢,還能治療癲狂症及痔瘡

  2、鯥[lù]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中:又東三百里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傳說:

  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坡上,長着蛇一樣的尾巴並且有翅膀,而翅膀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犛牛,名稱是鯥,冬天蟄伏而夏天覆蘇,喫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癰腫疾病

  3、赤鱬[chìrú]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傳說:

  赤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不會生疥瘡

  郭璞《圖贊》:“赤鱬之物(一作狀),魚身人頭。”

  4、虎蛟

  原文:

  《山海經·南山經》:“東五百里曰 禱過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郭璞 注:“蛟似蛇,四足,龍屬。”

  傳說:

  虎蛟是漢族神話中的魚名。其魚身蛇尾形,屬於水中非魚非蛇的怪蛟,喫了“虎蛟”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癰腫疾病,還可以治癒痔瘡。

  5、鰼鰼之魚[xí]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

  傳說: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涿光山,囂水發源於這座山,向西流入黃河,水中有許多鰼鰼魚,形狀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魚鱗均在翅膀前端,這種魚聲音與喜鵲相似,人們可以用它來防火,食用它可以治黃疸病

  6冉遺[rǎn yí]

  原文:

  《山海經·西山三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觀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兇。

  傳說:

  冉遺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怪魚,它是魚的身體,蛇的頭,六隻腳。

  據說喫了它可以防禦夢魘,佩戴在身邊可以防禦災禍

  7、滑魚

  原文:

  《山海經·東山四經》:“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也焉,而西流注於餘如之澤。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魚而鳥翼,也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遊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滑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傳說:

  東山四經、西次三經和北山一經記錄的滑魚應該是3種不同的魚,但是都叫滑魚,而滑魚現今是黃鱔的一種叫法。

  在北山一經中記錄的滑魚形似鱷魚,紅色後背,喫了它的肉可治皮膚上的瘊子、痦子(疣病)。

  鱓(shàn):“魚”和“單”聯合起來表示“一種有力的水生動物”。本義:水生的大力動物。特指:鱷魚(古稱“鼉”)。也指鱔魚。

  8、鯈魚[tiáo]

  原文: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傳說:

  儵魚,古同“鰷”,白鰷魚,形狀像一般的雞卻長着紅色的羽毛,還長着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頭,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喫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無憂無慮。

  9、何羅魚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傳說:

  何羅魚,異魚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一首而十身。”譙明水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水中生長着很多何羅魚,長着一個腦袋卻有十個身子,發出的聲音像狗叫,人喫了它的肉就可以治癒癰腫病

  10、 魚[zāo]

  原文: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瀼澤之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泰澤。其中多 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

  傳說:

   魚,是一種長得像鯉魚卻有雞爪的動物,喫了它的肉可治皮膚上的瘊子、痦子(疣病)。

  11、鮨魚[yì]

  原文:

  《山海經·北山一經》又北二里,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其名曰諸懷,基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囂水,水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傳說:

  鮨魚,是一種非狗非魚的怪魚,魚身魚尾,狗頭,叫聲像嬰兒。據說喫了它的肉可以治驚風顛狂病。

  郭璞就認爲鮨魚是膃肭獸,也即海狗,古代海狗最常見的名字是膃肭獸。

  12、豪魚

  原文:

  《山海經·中山一經》:“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傳說:

  豪魚形狀像鮪魚,長有紅色嘴巴、紅色尾巴、紅色羽毛,據說人喫了它的肉能夠治療白癬。

  13、鮆魚[jì]

  原文:

  《山海經·南次二經》:“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鮆魚。”

  《山海經·北次二經》:“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傳說:

  鮆魚,又名刀魚、鱭魚、魴魚。頭長而狹薄,腹背像刀刃,故名刀魚,大多生活在具區澤,可治療騷臭。

  自古以來,刀鱭、鰣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刀鱭應市最早,故列三鮮之首。

  14、人魚

  原文: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 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傳說:

  再往東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龍侯山,山上不長草木,有很多金和玉。決決水發源於此山,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大人魚,它的形狀像鮎魚,身上長着四隻腳,發出的聲音就像嬰兒的哭啼聲,人喫了它的肉就不會得癡呆病。

  這裏的人魚主要指的是娃娃魚,學名大鯢。

  15、 父之魚[xiàn]

  原文: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有 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傳說:

  留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南流入黃河。水中生長着 父魚,形狀像一般的鯽魚,長着魚的頭而豬的身子,人喫了它的肉可以治癒嘔吐

  16、師魚

  原文: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於饒山;是無草木,多碧瑤;……其中多師魚,食之殺人。”

  傳說:

  師魚是有毒的魚,可以使人中毒而死,從“食之殺人”角度來看師魚應該是河豚。

  河豚毒素爲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喫時千萬要小心謹慎,切莫粗心大意。因爲此魚腹中有劇毒,其脊血、鰭尾、肝臟等處,都藏有毒汁,俗語有“拼死喫河豚”之戒。

  17、箴魚[zhēn]

  原文:

  《山海經·東山一經》:“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洔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儵,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傳說:

  箴魚傳說中的一種魚,與現代記載的針魚和相似,是一種身體細長的小魚,人喫了它的肉就不會染上瘟疫病。

  18、珠鱉魚

  原文:

  《山海經·東次二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東流注於餘澤。其中多珠鱉魚,其狀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傳說:

  在澧水中還生長着一種珠鱉魚,樣子象一片肺葉,長着四隻眼睛六隻腳,腳上有珍珠,人喫了它的肉就不會染上瘟疫病。

  《呂氏春秋》曰:"澧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魚之善也".

  《山海經圖贊》中亦說:"澧水之鱗,狀如浮肺,體兼之才,以貨賈害.厥用既多,何以自衛?"

  19、鱃魚[xiū]

  原文:

  《山海經·東次四經》:“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展水,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傳說:

  鱃魚,山海經中記載的一種魚,其形狀像鯉魚,頭很大,喫了它的肉使人皮膚不生瘊子的瘊子、痦子(疣病)。

  【本草拾遺】中記載鱃魚,即鱅魚,而根據山海經中描述,鱃魚應該就是胖頭魚。

  20、茈魚[zǐ]

  原文:

  《山海經·東次四經》:“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蕪,食之不屁。”

  傳說:

  茈魚,上古時代對烏賊的稱呼。山海經中記載,茈魚長得很像鯽魚,卻長着一個腦袋和十個身子,它的氣味與蘼蕪草相似,人喫了它就不放屁。

  21、脩闢之魚[lún]

  原文:

  《山海經·中次六經》:“又西五十里,曰橐山,……橐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脩闢之魚,狀如黽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傳說:

  脩闢魚是生活在橐水中的異獸。脩闢魚的外形像一般的青蛙一樣,但是卻長着白色嘴巴,發出的聲音如同鷂鷹鳴叫。傳說人喫了它的肉就能治癒白癬病。

  22、鯩魚[lún]

  原文:

  《山海經·中次七經》:“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中多鯩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

  傳說:

  鯩魚,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魚,像鯽魚而身上有黑色斑紋,人喫了它的肉不感覺瞌睡。

  23、鰧魚[téng]

  原文:

  《山海經·中山經》: “合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洛,多鰧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爲瘻.”

  傳說:

  鰧魚傳說中的魚,人喫了它的肉就不患癰腫病,還可以治好瘻瘡。

  瞻星魚 瞻星魚又叫做鰧魚,是一種極其兇猛的魚,它常年生活在水底。它能把自身下嘴脣的奇特紅色突起物,從嘴上超常地伸出去老遠,其修長的身體形態,使得這種下脣突起物在海中沙底上的活動姿態更像是一條蠕蟲。而這“蠕蟲”似的新鮮東西,則使許多饞嘴貪食的小魚都成了這種兇猛魚類的“盤中餐”、“口中食”。

  24、 魚[tí]

  原文:

  《山海經·中次七經》:“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 魚,狀如盩(zhòu)蜼(wěi)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傳說:

   魚是傳說中的一種魚,出現在休水中,形狀像獼猴卻有長長的像公雞一樣的爪子,白白的足趾而相對着,人喫了它的肉就沒了疑心病,還能闢兵器。

  山海經網絡收集整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