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唐僧去旅行10_屈支國篇之一

06-12_14-_18_09_127.JPG

 

PART Ⅰ_唐僧的屈支國(新疆庫車

 

 

從此(阿耆尼國)西南行二百餘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餘里,至屈支國。_玄奘大唐西域記

唐貞觀二年西元628三月中

離開阿耆尼國的玄奘一行人越過兩條大河後一路向西平緩而行走了七百餘里就進入屈支國界了這個國家早先在中國的書籍裡被紀錄為龜茲如形容當地特有音樂為龜茲樂等等玄奘從印度回來後告訴我們這是以訛傳訛的錯誤應當稱之為屈支。所以我們就由此改稱之為屈支國吧!

當玄奘即將抵達王城之時屈支國王大臣以及該國的國師木叉鞠多已經在東門口等候迎接另外隨行的僧人還有數千人由此陣仗來看這應該算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國家了果然大唐西域記裡紀載此國_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

這跟先前阿耆尼國東西六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的描素。著實是大了許多。

另外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還特別描述了眾人的接待狀況當時的接待陣仗是在城門外設立一個大帳棚其中安坐著幾尊佛像並奏起音樂以供佛等到玄奘到了後眾人站起來寒暄一陣子致上歡迎之意然後有一個僧人雙手捧著一盤花獻給玄奘依照當地禮節玄奘收下那盤花朵後將其散佈到佛像前以示恭敬散完花後主客就坐只是這次玄奘被安排在國師_木叉鞠多之下由此可知這位國師在他們國家的地位非常崇高。接著迎接程序以敬飲葡萄汁的方式繼續進行著

屈支國內有數十位高昌人在這裡出家他們單獨住在王城東南方的一間寺廟裡當他們一聽法師是從他們故鄉來的又是他們國王的義弟時趕忙邀請玄奘與他們一起居住法師答應了

屈支國王的正式接待是在第二天進行的玄奘在專人引導之下進入了王宮當日國王準備了極其豐富的盛宴要來款待玄奘只是法師無法消受因為餐宴裡就有著三淨肉」。所謂的三淨肉」,是對一種肉食的統稱這是原始佛教信徒可以食用的肉類這種肉類要符合三個條件才能被佛教徒所食用第一是我沒有親眼看見這動物被殺的情形第二我沒有聽見這動物臨死前的哀號聲第三不用懷疑它是因為我而被殺的動物

這個規定起源於佛陀時期的原始佛教我們知道僧人被稱為比丘」,這個名詞的梵文本意是乞士》,也就是乞討者的意思而女性出家人被稱為比丘尼」,就是女乞士》。在原始佛教的時代出家人一天只能吃一餐而且過午不食過了中午就不能再進食)。當時的僧人有一大部分是群居的,而且大都住在城市邊緣或靠近城市的郊區他們每天早上輪流拿著小圓盆圓缽),排著隊進城去乞討食物等到前面的人乞討到足夠自己和留守的人員食物時就把小圓缽的蓋子蓋上讓後面的人繼續接受施捨就是因為當時的食物取得方式是靠施主施捨的所以有什麼食物就吃什麼食物沒得選擇也不得選擇這個乞食的傳統在東南亞某些南傳佛教的國家柬埔寨)至今依舊在實行

佛教傳入中國後一般漢人較難接受乞士的觀念所以改為接受財物的佈施與供俸因為早期印度的佛教徒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吃素。雖然禁殺生,但乞討到什麼食物,就吃什麼食物。佛陀滅度前的最後一餐,吃的就是一位鐵匠供奉的肉乾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佛教傳到中國後也是如此,直到梁武帝大力提倡吃素而天下景從繼而成為漢傳佛教徒的戒規另外同樣是大乘系統的藏傳佛教因為他們身處高原身體極需肉類的熱量補充所以他們也不要求一定吃素

現在讓我們言歸正傳當屈支國王看見玄奘拒絕食用三淨肉時_王深怪之國王非常地不高興)。玄奘這時趁機說明上座部佛教跟大眾部佛教的差異還有漢地佛教與屈支佛教的不同國王聽了後體諒法師信仰派別的不同並以其他蔬果供奉

只是玄奘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言詞裡對三淨肉有著這樣子的批評_此漸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這是佛教思想還在初淺階段的人,所遵循的戒規。我是大乘佛教的信徒,我們從不如此吃食。)

我第一次看到這一段時,感覺有一點怪異。是我會錯意嗎?要不然像玄奘如此的高僧,怎麼會當著人家的面而口出漸教(初淺階段),這個語帶貶意的形容詞?

尤其是玄奘曾經遠赴印度求經、遊學十餘年,而且他又曾在當時世界最大的佛學院《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習過,所以怎麼會有如此狹隘的心態?

玄奘時期的《那爛陀寺》不但是當時佛教的學術中心,更是古印度所有學問的集中殿堂。就像《高僧傳》裡面對那爛陀寺的敘述_外客道俗,通及正邪,乃出數萬所以玄奘應該見多識廣,不至於會對上座部佛教有著如此狹見。

更何況由他攜帶回來的經典,雖然大乘系統較多,但也包含了部分的上座部系統典籍。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__………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由此可見他不但不排斥上座部的經典還以上座部》、《大眾部》來分稱這兩個系統而不像似一般信徒口中的大小乘稱呼。所以我認為這是他的弟子慧立、彥倧整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添加了自己對上座部佛教的意念。我們知道玄奘生前沒有看過這本專屬於他個人的傳記,這是在他圓寂了好一段時間後,才由他的兩位弟子整理完成出書。所以這也就非常有可能是他這兩位弟子,對其他派系信徒的看法。因為傳統的大乘佛教信徒認為,上座部(小乘)的信眾只顧自己了悟,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所以極端不贊成他們的一些做法。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玄奘在這裡略帶貶抑的言詞,觸怒了屈支國師木叉鞠多,還是國師本來就相當自傲。所以當玄奘初次到他所住持的寺廟拜訪他時,卻遭遇到相當自負與自傲的言詞對待。因而產生了一場轟動屈支的辯經場面不過依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書寫順序那一段辯經大賽我們下一段再轉播因為書裡描寫玄奘接受完屈支王的國宴之後就去拜訪國師的途中描述著_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是木叉鞠多所住寺也。(在王城的西北方有一間廟,名稱為阿奢理兒廟,漢文的意思是「奇特的廟」。這是木叉鞠多所住持的寺廟。)………然後就沒了!奇在哪裡?特在何方?也不交代就直接跳到描述木叉鞠多這個人的來歷、背景了。幸好何處奇特在《大唐西域記》裡有所說明,讓我們先來插播這一段神奇的傳說。

昔此國先王崇敬三寶,將欲遊方觀禮聖跡,乃命母弟攝知留事。…………

從前這裡有一位國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這個國王想要到遠方去瞻仰佛陀的遺跡於是請他親弟弟在他出行時間暫時代管國家大小事務他的弟弟答應了並在國王出行之前親手交給他一個黃金盒子並請他哥哥回來時再打開來看就這樣國王高高興興地出巡回來待他回來之時卻有人密報國王當他出國期間他的弟弟穢亂後宮也就是指他弟弟跟他的妃子們有染國王聽完不由得勃然大怒馬上命人把弟弟抓起來想要處以極刑他的弟弟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甘心被罰不過可以請你先打開我之前送你的黃金盒子嗎國王一打開盒子卻不知所以他弟弟補充說明

當日我接到您的請託時我就預料有可能遭受陷害。我心想;我本來就有心向佛,所以我就揮刀自宮割下自己生殖器以自清。」

國王聽完後感動萬分從此對這弟弟關愛有加而且後宮任其出入不受設限

有一天國王的弟弟在王城附近的路上走著碰巧剛好有人趕著五百頭的公牛前進這麼大一群公牛聚在一起應該也不是常有的事所以國王的弟弟問他們要幹嘛來人回答要為牠們去勢閹割好讓牠們能長得更快肉質更嫩王弟心想我今天會如此都是我的果報但這群牲畜卻可以不必受到如此待遇於是動了惻隱之心花錢買了這些牛隻接著奇特的事情發生了王弟的身上先前割除的器官卻奇蹟似地慢慢長了回來王弟害怕再度被陷害所以乾脆少進王宮了國王哥哥久沒看見弟弟前來請安所以把弟弟召進王室來問他弟弟據實回答國王得知後深以為奇,又因為皇弟一心向佛,所以就為他蓋了一座廟並取名為奇特阿奢理兒

無巧不成書地;1999年11月4日在如今庫車克姿爾千佛洞前方的人造湖工地上,挖出一件雕琢精美、別具特色的陶製品_龍頭人根。彷彿就是為了呼應這座「阿奢理兒而出現似地。

2017_08_16_12_39_08_003.jpg

而今這座奇特的廟就是由國師木叉鞠多住廟主持。在這裡玄奘即將與國師,展開一場名留史書的辯論。到底過程如何呢?究竟又是誰輸誰贏呢?我們屈支國篇二再聊

 

                  

PART Ⅱ_旅行者的庫車(古龜茲地區)2016/06/12

06-10_11-_45_32_007.JPG

 

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入樂府。__宋 沈遼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__唐 白居易

06-12_18-_09_13_193.JPG

 

龜茲啊龜茲〜〜〜!一個既古典又浪漫的遙遠城市,

胡旋啊胡旋〜〜〜!一個極其影響漢、唐藝術的他鄉舞蹈。

直到如今龜茲人的子孫,依舊用著維吾爾語稱呼這片土地為「庫車」。它的原意為「通衢之路」或「十字路口」,因為它身處絲綢北道(元朝新北道出現後改稱之為絲綢中道)或新北道的必經之路。而龜茲樂與胡旋舞也藉由絲路的傳遞,大大地影響了盛唐時期的藝術風格與敦煌壁畫。

這個自古就是東西文化薈萃的城市,讓我在半夜十二點半的火車抵達。雖然時值深夜;但是庫車是個大站,所以在此下車的人也就不少。一出站門口一樣有著警察站崗、盯著出站人群,所幸不知已是深夜還是怎的,已經沒有在盤查旅客。要不然不知又要折騰到幾點,怕到時找不到車子進城。

跟著一對小夫妻拼車進城,他們是從庫爾勒的娘家回來途中。聽到那位年輕太太抱怨;白天的時候拼車進城一人只要五塊錢,現在晚上都加倍變成十塊錢了。

我看司機是個漢人,所以先跟他攀談一下。問他剛剛在車站時,也有看到不少其他少數民族的出租車師傅。問他會不會因為攬客,而雙方起衝突?

「不會!你剛剛不是有看見警察在那邊嗎?而且基本上漢人會坐漢人的車,其他少數民族就坐他們師傅的車。」

    「少數民族之間也會分別乘坐嗎?」

    「那到沒有!再分下去就找不到人坐了。」

經過閒聊一陣子後;跟他談好第二天包他的車子遊克姿爾千佛洞、克姿爾朶哈烽遂、天山大峽谷、蘇巴什佛寺遺址。時間由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以420人民幣成交。

在第二天的行車途中,詢問他如果一個漢人獨自去喀什、和田旅遊的安全性?

他說:「和田最好別去!那邊大多是維吾爾族人,而且他們對漢人仇視。」

我會這麼問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吐魯番高昌古城坐導覽車時,一對來自內地不知哪個省份的中年夫妻問司機:「咱們漢人自己到南疆旅遊會不會有危險啊?」

他說:「除了喀什和和田之外,其他地方都沒事。」

「這兩個地方怎麼了?」

「漢人太少了!基本上咱們在那邊算是少數民族了。」

事後了解喀什的漢人僅佔百分之十,而和田更少只有三個百分比。因為這趟旅行最少會走到和田,所以對這兩個地方旅遊的安全性開始注意了起來。

同樣的問題我還是比較喜歡前一站焉耆司機的回答。他說:「如果所有的活動都安排在白天,只要天一黑就回飯店休息。保證沒事!」

我也曾把這個問題問一位維吾爾族司機。他說:「人跟人只要互相尊重、說話客氣點,就不會有事情的。」

他的話語讓我想起一百多年前有個探險家,有人問他:「你到這些陌生的國度去探險,難道不怕有危險嗎 ?」

他說:「只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還有少碰當地的女人,這樣大概都可以全身而退了。」

安全是旅行者最大的需求。我常說〜出門是要遊山玩水,而不是玩命的。所以我很注重出外旅行的安全考量。

06-12_18-_34_24_225.JPG

 

一克姿爾千佛洞

06-12_14-_26_54_145.JPG

 

06-12_14-_25_37_143.JPG

 

 

 

 

 

 

克姿爾千佛洞是目前新疆規模最大的石窟。位置在庫車西方71公里,明屋塔格山的山壁上。石窟開始建造的年代約是西元34世紀,興盛於68世紀,而衰弱於9世紀。

在清末、民初清人與漢人中央權力衰退之際,此地被盜挖與破壞的情況,比起敦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開放的幾個窟中可以看的出來,這裡壁畫的題材與敦煌莫高窟有著相當大的神似。

2017_08_16_12_37_02_001.jpg

牆上繪畫的幾乎都是佛經上的故事,只是風格迥然不同於漢人畫風。用色不知是因為時間長久、顏料氧化的關係,還是本來用料就如此。只見大多壁畫是用藍色、青色、青綠與暗黑色等冷色系的顏色來表現。

 

2017_08_16_12_37_44_002.jpg

 

由於這些存在了一兩千年的壁畫已經相當脆弱,所以此處不准拍。照相機一律暫存放在山下的保管箱。所以參觀完後,跟管理保管箱的年輕人聊了幾句。也順便向他買了幾張壁畫的明信片,和一本龜茲有關的書。

2017_08_16_13_13_38_007.jpg

他可能認為我有機會成為潛在顧客的那一面,於是暗示我山上某個不對外開放的洞窟裡,有著極其靈驗的菩薩。他說他結婚多年,太太始終沒有身孕。有一天他們所長知道了丟了一把鑰匙給他,要他帶著太太去拜一下。結果〜〜他用手比了個大肚子狀。

我很有禮貌默默地聽完、並保持微笑。他看我沒反應;於是更進一步問我:「你心裡有什麼所求的嗎?」

我說:「沒有!我認為生命越單純越好,所以我要學的是放下,而不是有所求。」

                我心裡想著;小兄弟謝謝你!雖然我知道你只是想要賺點外快。只是素昧平生很難用三言兩語讓他人了解我的想法ˍ我心安處;便是菩薩駐所。

                我個人雖然對原始佛教的說法有著極高的興緻,但始終不曾隨意焚香祈求。因為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心安了、心定了,人就到岸了,不必再在苦海裡涵泳了。所以我求心安,而不是去求菩薩。因為~~

【我心安處;便是菩薩駐所。】

06-12_14-_16_44_125.JPG

克姿爾石窟遊覽區的大門裡面,有著一個鳩摩羅什的青銅雕像,原來羅什三藏法師就是誕生在龜茲這個地方。有關他的詳細生平,我們在《跟著唐僧去旅行3_涼州篇裡的「鳩摩羅什寺與羅什舌塔」中曾詳細介紹過。雖然個人認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相當感人,不過由於篇幅過於冗長,我們在此就簡略地介紹一下。

鳩摩羅什的父親本名鳩摩炎,原來是個印度的婆羅門貴族。本來他該接下世襲的相國官爵,但是辭去官位出家當和尚,而且遠離家鄉來到龜茲。當時的龜茲王相當賞識他,不但給予國師地位,還把妹妹嫁給了他。

鳩摩羅什自幼聰穎敏,七歲的時候就跟著他的母親一起出家。他從小就天賦異稟,可以過目不忘、出口成章。他的母親也認為小羅什是一位難得的人才,於是親自帶著他到佛學的發源地_印度求學。十二歲回到祖國後,母親又帶他到當時西域另一個佛學聖地_沙勒國(即疏勒國,位於今新疆喀什一帶)進修。

學成之後的鳩摩羅什一直在龜茲、疏勒一帶宣講佛法。因為他講得太精闢了,所以聲名逐漸遠播直到中原一帶。當時的長安正是前秦的符堅掌權,當他聽聞遠在西域的龜茲國有這麼一位高僧時,於是在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九月,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領七萬大軍,千里迢迢一路攻打烏耆、龜茲等國,並殺了當時的龜茲王白純,以便「邀請」大師前來中原。

06-12_14-_19_57_131.JPG

就在呂光率領大軍,一路風風光光迎請」大師回到涼州(今武威)時,從中原傳來了消息,他的君王符堅已經被羌人姚萇所殺並取而代之。(史稱後秦或姚秦呂光這下子進退不得只好在涼州安頓並自立為王歷史上稱呼這段政權為後涼就這樣鳩羅摩什在涼州一待就是十七年就在這段期間;遠在長安取代符堅稱帝的姚萇沒幾年就壽終正寢了然後由他的兒子姚興繼位。而遠在涼州的呂光過沒多久也已天年享盡他的政權輾轉換手後由呂隆接手後來呂隆兵敗於姚興至此鳩摩羅什也就不得不被送入長安,而那一年他已五十八歲了。

由於羅什大師在幼年時期曾在印度遊學,及長又在漢人地區生活了十七年,因此精通雙方語言。史書上記載大師可以「手執胡經譯秦言」。(手拿梵文經書,直接以漢語翻譯出來。)而且他的經文「曲從方言趣不乖本」。(音韻貼近口語化,而不違背原本意義。)

鳩羅摩什身為中國三大譯經師之一,他所翻譯的經書據《開元錄》卷四記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這個數量遠遠低於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不過一般認為;玄奘大師的翻譯比較忠於梵文原本,所以美中不足的是讀起來較為拗口。但是摩什大師所譯經書,我們唸起來較為白話、較為順口,所以深受大眾信徒喜愛。

06-12_14-_21_44_135.JPG

另外在摩什大師譯經之前的漢傳佛教較不成系統,而且上座部與大眾部經典交叉並陳,輸入沒有一個分際。但大師身為龍樹菩薩這個大乘導師的第四代傳人,他將一整套大乘系統的引進,對今日漢傳佛教的面貌,有著極其關鍵的影響。

有關摩什大師的生平,可說是命運多舛但精采萬分。他雖然有兩次被逼破戒,但是後人依舊以「三藏法師」敬稱之。有興趣了解這個對漢傳佛教影響極其深遠,且將一輩子歲月貢獻給漢傳佛教的異域僧侶者,歡迎點閱 跟著唐僧去旅行3_涼州篇  

 

 

二蘇巴什佛寺遺址

06-12_18-_12_39_201.JPG

「………荒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照怙釐。而東西隨稱。佛像莊飾殆越人工………。」__大唐西域記

這所玄奘口中的照怙釐大寺,據考證就是現今庫車的蘇巴什佛寺遺址。這所佛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上一節我們談到的鳩摩羅什大師,就曾經在此開壇講經。這間寺廟在隋、唐時期達到高峰,僧侶最多達到上萬人。想想玄奘時期印度最大的佛寺_那爛陀寺,也不過萬餘人。而在佛教發源異地的龜茲,一間照怙釐大寺就有上萬僧侶。可見規模之大放眼西域諸國,在當時也算是少數。這也就難怪龜茲可以成為西域四大佛國之一了。就因為如此;所以玄奘取經途過此處之時,特別在此停留了兩個多月。

06-12_17-_51_21_164.JPG

蘇巴什佛寺始建於魏、晉,鼎盛於隋、唐。尤其是唐代曾經於唐高宗顯慶三年(西元658年)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更是它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只是這個佛教聖地,也難逃成、住、壞、空的物理定律。到了9世紀後這裡大部分被戰火摧毀,於是開始衰退,及至14世紀伊斯蘭教勢力進入塔里木盆地後,此地就此被廢棄。

06-12_17-_49_54_163.JPG

蘇巴什佛寺遺址相當大,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它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最大的佛寺遺址。蘇巴什分為東、西兩寺,中間隔著庫車河。東寺由佛堂及僧房、北塔、中塔、南塔所組成,目前並不對外開放。隔著庫車河遠遠眺望,因為實在太遠了,所以只見斷垣殘壁、不知所以。

06-12_18-_22_32_214.JPG

目前開放的西寺中有著北、中、南三塔和南部寺院,,裡面還殘存著部份壁畫和龜茲文。旦是遊客無法一親芳澤,只能順著遺址外圍木棧道繞行。

這裡應該是目前新疆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佛寺遺址了。近代從這裡出土的文物正式紀錄的有〜〜

1890年英國少尉鮑爾,在此發現一本公元五世紀的罕見梵文古書。這本在沙漠中隱藏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書籍,一出土即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界。也引發了後來的斯坦因、斯文 赫定、伯希和以及勒柯克等西域中亞探險家(也有人稱呼他們為「絲路上的賊」)絡繹不絕於途。

06-12_17-_52_53_168.JPG

1902年到1914年止,日本的大古光瑞探險隊曾先後三次踏入西域搜刮古文物。其中一次曾在蘇巴什佛寺遺址的西寺,挖掘出一只舍利盒。目前收藏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06-12_18-_19_42_210.JPG

大約同時期的1907年,法國伯西和也在此發現了七個圓形舍利盒。

06-12_18-_34_24_225.JPG

1958年北京大學黃文弼先生,在西寺殿堂內發現大量陶器錢幣、鐵器、木簡、經卷等等。

06-12_18-_20_12_211.JPG

1978年庫車縣的文物部門在西寺中塔的地基下,發現了一座豎穴墓葬。裡面有著彩繪棺木的殘片、鎮墓獸、鐵製短劍和一具非常完整的女性骷髏。比較奇特的是這具骷髏的頭蓋骨在它的成長過程中,很明顯地曾經長期、刻意地被外物壓迫過,所以她的額頭呈現斜平狀。

06-12_18-_09_13_193.JPG

這一點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裡有著相關的紀錄〜〜

「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遍遞也。」(在屈支國這裡有個風俗,他們的小孩一生下來就用木板壓著額頭,希望它們長成扁平狀。)原來當時、當地的人以此為美。

蘇巴什佛寺遺址是我這趟旅行中,看到被保留的最完整的佛寺遺址了。完整到部分建物由土磚築城的拱型門窗依舊完整如初。浩渺曠野中彷彿兩顆眼睛,在歲月中緊盯著荒涼,在蒼桑中述說著輝煌。

06-12_18-_11_38_196.JPG

 

三克姿爾哈烽燧

06-12_17-_05_41_155.JPG

 

 

 

自古以來中國長城的型態,因為地理的關係,過了甘肅之後就不再以城、牆的方式呈現。而是以一個、個烽燧的樣貌,逶迤遊戈於這片異域大地之上。

烽燧也稱烽火台、煙台、煙火台等。所謂的烽燧本來是指在高台上白天燃草成煙稱之為烽,夜晚放火燒木稱之為燧。高台上除了利用煙與火告知敵人已然入侵的訊息之外,同時也舉布為旗以轉告入侵人數。這是古代傳遞訊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後來乾脆指這種夯土或壘石而成的高台,皆稱之為烽燧或烽火台、煙台,而不是指煙、火而已。

06-12_17-_01_57_152.JPG

新疆庫車的克姿爾哈烽燧,位於庫車縣西北約12公里左右。所謂的「克姿爾哈」是維吾爾語,原意為「紅色哨卡」。這個烽燧始建於西漢宣帝時期(西元前91年到西元前49年),雖然已經歷經兩千餘年的歲月,不過它也是目前西域地區絲綢之路沿線諸多烽燧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06-12_17-_00_03_148.JPG

這座漢代的烽燧原高有30多公尺,目前殘高13.5公尺,實心夯土而成。每層十到二十公分高,中間縱橫交錯夾有細長條木,其目的就像是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一樣,有利於烽燧的穩固。

烽燧既然是實土夯實而成,那駐守此地的官員,當然無法住在裡面,而最可能的就是就近依著烽燧而築有營區。只可惜現場已無絲毫痕跡可循,否則就可以推測到底有多少人曾經駐守此地。

06-12_17-_00_16_149.JPG

我比較好奇的是;這些盡忠職守、日夜駐守此地的士兵他們的生活所需是自己耕種?還是依靠後勤補給?還有如果哪天當他們真的發現敵蹤、放完警告煙火後,他們是繼續死守著烽燧?還是棄烽而逃?如果是逃的話那在這曠野之中他們是如何逃去?又能逃往何方?

嗨!替古人憂天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