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3日是愛耳日,今天是第二十個“全國愛耳日”, 今年活動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制度”。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兒童約有13.7萬人,每年新生聽障兒童2-3萬人。聽力障礙跟先天因素有關,而後天不良習慣導致的聽力損傷也不少見。那麼,芝麻醬就趁着愛耳日的機會,給爸爸媽媽們提個醒,一定要格外注意孩子的聽力健康啊!

哪些原因導致兒童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有多種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和獲得性因素,前者指出生時或出生不久即出現的先天性聽力損失,後者指兒童時期出現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有時難以查明確切成因。兒童聽力損失的可能成因包括:

遺傳因素

約40%的兒童聽力損失由遺傳因素引起。證據表明,近親結婚或親緣相近的個體產生的後代發生聽力損失的概率更高。由於基因或環境因素導致先天性耳或聽神經畸形可能是引起聽力損失的原因。

產時因素

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

感染

母親懷孕期間感染風疹、鉅細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兒聽力損失,此外腦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導致聽力損失。在低收入國家,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耳部感染非常常見,除引起聽力損失外,耳部感染也可能引起致死性併發症。

耳部疾病

耵聹栓塞(耳垢堆積)及耳道積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非化膿性中耳炎)等常見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兒童聽力損失。

噪聲

長時間大音量的使用智能手機、MP3等個人音頻播放設備可能引起聽力損失。煙火爆竹等短時間高分貝的噪聲可能會引起永久性聽力損失。此外,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的設備噪聲也能夠引起聽力損失。

藥物

用於治療新生兒感染、瘧疾、耐藥結核及癌症等多種藥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導致聽力損失。在很多地區,尤其是存在藥物應用不規範的區域,耳毒性藥物經常被用於治療兒童常見感染。

60%兒童聽力損失可避免

據世衛組織估計,約60%的15歲以下兒童可以避免聽力損失。其中,中低收入國家比例較高,可達75%,高收入國家爲49%。上述差距主要歸因於社會資源匱乏地區的高感染率和高收入國家健全的孕產婦和兒童保健服務體系。

超過30%的兒童聽力損失是由於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和腦膜炎等疾病引起,通過預防免疫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避免。此外,約17%的聽力損失是由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等產時併發症引起,改善孕產婦和兒童保健服務有助於避免此類疾病發生。另有4%的聽力損失是由於孕婦和新生兒應用耳毒性藥物引起,而此類成因是可避免的。

牢記5點保護聽力健康

1、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查

寶寶在出生後72小時內就會在醫院進行首次聽力篩查,如果第一次聽力篩查沒通過,需要在出生42天進行第二次篩查。如果第二次篩查依然不通過,就要進行更全面的聽力檢測,以此來評估寶寶的聽力是否真的存在問題。

如果第一次篩查結果不正常,不必太過太焦慮,因爲影響結果的因素很多。比如新生寶寶的耳道被羊水或胎糞阻塞,環境噪音過大,寶寶不配合或檢查人員因素導致的,都會影響篩查準確性。篩查只是篩查,不能作爲準確的聽力學評估。篩查結果一般也不會標註正常或異常,只是表達爲陰性或陽性,通過或未通過等。所以首次聽力篩查不通過,不要太擔心,但是一定要重視之後的複查。

2、給寶寶清理耳垢必須去醫院

耳朵是自我清潔的器官,不需要任何主動清潔。只要清潔耳朵外部就可以了。沒有衛生專業人員的處方,不要把任何東西插入耳朵或注入任何液體。如果耳垢較多,像塞子堵住耳道,可以帶寶寶到醫院清理。

3、呼吸道感染關注耳部不適

當孩子患呼吸道感染時,致病菌非常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不過,這種急性中耳炎一般是在感冒後7—10天才會發作,因此很容易被父母忽視。在寶寶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已經消失後,父母還需要關注寶寶是否出現中耳炎的症狀。

4、注意預防耳部感染

對耳朵進行良好護理就能防止出現大多數耳部感染。務必要牢記:

不要讓髒水進入耳朵。

不要拍打孩子,尤其是耳部,以免傷及耳膜。

對耳痛、聽力減退和耳內潮溼等問題保持警覺,確保對急性耳部感染儘早做出診斷。

教育孩子不要向耳朵內插入任何物品,比如鉛筆、橡皮、髮卡等。

5、觀察言語聽力發育情況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及嬰幼兒耳聾的最爲有效的措施。但有的遺傳性耳聾如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徵,出生時患兒聽力可接近正常,在兒童期逐漸出現聽力下降。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多留心,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語聽力發育狀況,如果發現孩子說話較晚、口齒不清,要及時到醫院排查聽力缺陷的問題。及早發現有聽力障礙的兒童,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並進行聽覺言語康復訓練,可避免其後期的言語發育乃至智力發育遲緩,讓孩子能夠迴歸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簡單判斷寶寶聽力是否正常

6個月以內

對突發的聲音常有眨眼、停止吸吮及轉頭等反射,在睡眠時如果突然出現較大的聲響嬰兒可能會突然動一下甚至驚醒。觀察在突然出現較大的聲音如大聲關門、拍手或開大音樂聲音時,嬰兒是否有上述表現。

6個月到1歲

對聲音的感知和興趣增大,會主動轉頭尋找聲源並開始模範他人的發音,可以利用家中一些帶響的玩具加以觀察。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對聲音沒有興趣或還沒有開始咿呀學語,就要警惕是否有聽力問題了。

1歲到2歲

可以觀察孩子對聲音和語言的反應,比如是否可以聽明白大人的話,是否會說簡單的詞或短句,孩子對較小的音樂或說話聲是否有反應等。

2歲以上

觀察語言發育情況,能否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否聽到大人的指令後完成簡單的任務。其次孩子是否對於較長時間的談話容易感到疲倦,常常要求別人重複說過的話,別人講話有時聽見有時卻聽不見等也是孩子出現聽力下降的表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