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用膽子大或膽小來評判孩子,在孩子社交這個領域,一般三歲之後開始有需求,之後會有若干個階段表現得特彆強烈。這是因為三歲前的小朋友,基本上是分辨不出什麼是自己,什麼是他人和環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分不出自己和他人,也就沒有社交需求了。

社交方面我們的膽子都不大,因為膽子大的那些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那兒都被淘汰了,比如那種特別虎的智人,單槍匹馬跟尼安德特人交朋友的,很可能被人家部族獵殺吃掉了。還有那些大咧咧跟猛獁象,劍齒虎做好朋友的,也被野獸吃掉了。所以能被遺傳下來的基因和行為模式,都是對待陌生人保持警惕和存疑的態度,一定要感覺到別的孩子能帶來安全感,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才會嘗試交往。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跟別的大孩子交往的少,找比自己小的孩子交往的多,因為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而父母如果在身邊的話也有助於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帶著參加社交活動,在旁邊陪伴,就可以鼓勵孩子走出第一步,嘗試跟別的孩子交往。這個過程不能要求孩子一來就熱情,就跟別的孩子打成一片,他如果產生猶豫,產生害怕,想逃避,不用刻意強迫孩子繼續處在他不舒服的環境,跟對他產生威脅的人交往。

還有玩兒的遊戲是什麼也非常重要,如果是孩子感興趣的,那麼他最終會放下戒備,慢慢嘗試融入別的孩子的活動中。

反覆多次,交往溝通,最終孩子會邁出跟小朋友玩兒的那一步。我們做父母的可以選擇等待,可以陪伴,甚至是教會孩子一些跟別人交往的技巧,讓孩子更加受歡迎。


幼兒需要的主要是父母的陪伴,但父母需要社交。我們多與人交流,可以幫助孩子緩解陌生人焦慮,進而鼓勵他們與人「交流」

我的體會是,在帶孩子出門「見人」,「見世面」時,選擇什麼樣的活動很重要。最好是選孩子感興趣的,讓她可以放鬆,可以體會到和陌生人在一起是好玩的,可以從中獲得樂趣、成就感,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加劇緊張、害怕的情緒。

不要急著把害羞的孩子推到人前,慢慢來,跟隨孩子的節奏

我始終覺得,個性沒有好壞,謹慎害羞不是缺點。我們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做她自己,幫助她做好自己,做最自在的自己。

孩子越小,在交朋友這件事上,大人就越能幫忙。有熟悉的、固定的玩伴可以很好地幫孩子練習社交技巧。

最後,其實還是靜待花開。別想著改變他們什麼,讓孩子長成他們自己的樣子就好。


第一,多帶孩子出去玩。比如,遊樂場,宴會,景點等,出去之後,一定鼓勵孩子太膽地與別人玩、交流。

第二,與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在學校里多鼓勵孩子。

第三,平時在家裡,父母要給予孩子關愛、陪伴,鼓勵孩子說說學校里的事,孩子說的時候,家長要多傾聽,少指責。

總之,對待膽小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去發現他的長處,並尋找機會讓他展示出來,使他樹立信心,從而膽子慢慢變大。


接觸少了,經常多帶出去跟小朋友玩,實在不願意可以找個年齡一樣的先約一起玩,漸漸就好了。


帶他(她去跑步)


先不要定性說寶寶膽小,尤其不要在寶寶面前說他不敢和小朋友玩,容易形成心理暗示!

真的是這種情況,家長要創造條件,帶孩子多去人多的地方,讓他多接觸接觸外面的環境,切記不要強迫他和別的小朋友怎麼樣,更不要責備他說他膽子小。

孩子小的話是還沒有能力和別人溝通,比如1歲的寶寶,不能用語言交流,他們不需要小夥伴,而是需要吸引他們的玩具。2/3歲的寶寶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也不一定是膽小,也許是別的原因。我觀察過我家寶寶,他就不喜歡和別的孩子玩,他喜歡自己弄一些玩具,自己挖土,自己研究玩具的構造什麼的,我不覺得他膽小。我們經常在公園的兒童角玩耍,他只和自己看順眼的小朋友互動,有個比他大一點的小孩,圍著他各種獻殷勤,他就是不和人家玩。人家來他就換個地方,各種傲嬌被笑的不行。我覺得這應該順著孩子的意思。


多接觸多鍛煉


尊重他,先在旁邊看著,慢慢就能玩了


一般來說,大大就好了。老師的鼓勵比家長還重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