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大精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受到忽視,但隨著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中醫逐漸受到國家和百姓的重視,中醫事業也在蓬勃發展著。中醫誕生很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的理論就已經基本形成,此後逐漸發展,並對周圍國家的醫藥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中醫裏有一位著名的人物,那就是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藥學家,被尊稱為藥王。孫思邈自幼博學多才,但不幸的是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他自己評說是:「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他的家庭為了他的治病耗費了大量錢財,在這種情況下,孫思邈立志學醫。孫思邈本就聰慧,學醫更是得心應手,他學醫之後,「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相傳孫思邈十分長壽,一直活到了一百四十一歲,歷經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但是在他臨終之前,他卻告訴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五石散是孫思邈記載在《備急千金翼方》中的一種藥劑,五石散又叫做寒食散,最早是由張仲景發明出來治療傷寒的。五石散是用鍾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這五種石頭,再加上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餘糧、乾薑、附子、桂枝等數十種草藥來做藥方的。孫思邈記載的五石散是經歷多代藥師增添修改後得來的五石散。據說,在服用了五石散之後,人們會感覺體內燥熱異常,因此喜愛冷食,身體也更喜歡偏寒之地,這種不畏懼寒冷的表現讓許多人誤以為是「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的感覺,因此許多人對五石散趨之若鶩。許多貴族將五石散當做家中必備之物,就算沒有生病,也會服用五石散,希冀能夠延年益壽。於是,當時的上層階級家中必備五石散,招待客人所用也是五石散。

但是俗話說得好:「是葯三分毒。」就算是人蔘、鹿茸這樣的大補之物,錯誤利用也能要人性命,更何況是五石散呢?長期服用五石散會給人造成吸毒上癮的感覺,並且過量食用會致人死亡。歷史上因服用五石散而死的人很多,比如容貌堪比嵇康的神童何晏,還有皇甫謐也曾因為五石散而病痛難忍,他曾寫道:「族弟長互,舌縮入喉;東海良夫,癰瘡陷背;隴西辛長緒,脊肉爛潰;蜀郡趙公烈,中表六喪。悉寒食散之所為也。」除此之外,裴秀、晉哀帝司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人也曾受到五石散的荼毒。

這種服用五石散的風氣愈演愈烈,絲毫沒有減弱,因此當時許多有名望的大夫都在號召禁止服用五石散。孫思邈就是其中的主力軍之一,他曾說道:「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這個口號加上孫思邈的號召力,使許多服用五石散的貴族漸漸清醒過來,食用五石散的不良風氣漸漸得到了遏制。而孫思邈也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這也是為什麼他在臨終之前要告訴自己的徒弟毀掉「五石散」。

張仲景發明「五石散」的藥方本來是一片好心,沒想到這個藥方被各家道士利用,煉製丹藥,而五石散的神奇效用又讓追求長生不老的世人們趨之若鶩,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不管是什麼東西,只有適量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用,五石散本來有助於治療傷寒,但若是長期過量服用就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寒。想必孫思邈也是瞭解這一點,才會在臨終前囑託徒弟毀掉五石散吧。


中學讀書時,中國古代史裏曾出現過藥王孫思邈這個人物。關於孫思邈的介紹,除了《千金方》,還有他的醫德思想: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

意思是說:在人命面前,一切錢財藥物都是浮雲,治病救人才是醫者最起碼的素養。

不能因為病人貧窮看不起病,就袖手旁觀不予治療;不能因為病人病入膏肓就推脫掉,讓病人另尋他處治療;不能因為病人品行不端,就拒絕治療…

在醫者面前,人人平等。

這是1600年前孫思邈提出的醫德觀點,如今仍在沿用,卻逐漸敗壞。

醫德之外,孫思邈認為:一個人想要長壽,光靠喫藥是不行的,必須加強個人身體鍛煉,即養生術。

「神道懸邈,雲跡疏絕,徒望青天,莫知升舉。」

自古而今以喫藥獲得長壽者,沒有一個人成功。真正的長生術,是養生。為此,孫思邈開創了養生十三法。(養生十三法與華佗的五禽戲類似,可見名醫對長壽的看法具有高度一致性。)

五石散又是個什麼玩意兒呢?

這是一種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散劑,主要成分有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配方與最初的五石散不一樣,畢竟被孫思邈列為毒藥了)。這幾樣石頭裡,除了硫磺之外,其他東西基本上就是「土」的主要成分。換言之,魏晉名士喫了一輩子土,並以此裝逼。

名士們喫五石散的目的也很單純:有逼格、顯身份、能美容、還能壯陽。

不過,哪怕稍微有點兒常識的人都知道,以喫土來達到這些目的,是不可能的!就算把這些石頭粉放在佛前拜個三百年,都不會讓人增壽一秒。

古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著實讓人費解。

大抵,古人想著這五種石頭,有五種顏色,類似於女媧補天之五色石。以此五種石頭粉末調配出來的五石散,能夠在人體內運轉周天,從而堵住心眼兒,達到長壽之目的。

魏晉名士也不是真的缺心眼兒。誕生於三國時期的五石散,傳承到南北朝,少說也有幾百年,能不能讓人長壽,誰還能沒個13數?

當五石散最初的功效被人遺忘,亦或者說是失去功效。它的隱藏功能便逐漸彰顯:鑒窮。

言外之意,喫得起五石散的人,都是有錢有權的達官貴人;反之,倘若連五石散都喫不起,還是老老實實回家種地吧。

如此看來,五石散倒像是魏晉時期的奢侈品,而且還是奢侈品裏的快消品!

關於五石散的「鑒窮」功能,還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故事。

話說,有一人在洛陽城內逛街,忽然脫光衣服躺在地上原地打轉了。很快就有很多人都過來圍觀,有好心人問他:「咋了哥們,要不送你到楊永信老師那裡做個電療怎麼樣?」

那人邊打轉邊鄙夷地說道:「老子這是石發!石發你懂嗎?就是五石散發作!你個窮逼滾一邊兒去。」周圍有認識他的人,就嘲諷道:「你又沒喫五石散,你石哪門子發呀?」那人狡辯道:「我喫的大米里有石頭,也算石發!」

眾人一聽,這貨原來是想裝逼,鬨然離去。從此,這個裝逼未遂的人就成了洛陽城內一大笑柄。

這則小段子裏可以看出來,服用五石散有嚴重的毒副作用。甭說拿它來治病,沒當場要人小命就不錯了!

於健康無益、又鄙視窮人,這種葯對孫思邈來說,五石散就是毒藥。既然是毒藥,那就留不得。

當然了,孫思邈的影響力還沒有大到足以影響整個貴族圈。他所能做的,只是告誡後人,少碰這玩意兒。

有考古證明,五石散原配方里劇毒的礜石被換成了相對溫和的硫磺。第一個修改五石散配方的或許不是孫思邈,定然是跟孫思邈一樣有醫德的郎中;不過,孫思邈在面對這樣一份可以讓人慢性中毒的藥物時,也一定會這麼做。

醫者父母心,至少,孫思邈是這樣做的。

第一個把五石散當春藥喫的人,倘若遇見了孫思邈這樣的醫者,還會堅持嗑藥嗎?孫思邈一定會告訴他:

「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

五石散只能輔助治療,真正救你命的,還是實打實的針劑藥方啊!

這個社會缺的不是良藥,缺的是像孫思邈一樣的良醫!但願醫者皆有醫德,而患者都常懷敬畏之心。


孫思邈的「五石方散」是攻下祛毒!為孫師生前獨創之方,臨牀以靈活運用為救世猛葯,須慎用!臨終因懼徒弟不諳孫師之應變巧法,致救人反而害命!恐毀譽損名!則枉自一世藥王盛名!


神醫有藥方一定貢獻人類的,神醫孫思邈是對醫學有貢獻的,總之那就是古代的傳說。


正因為孫思邈是藥王,他深知五石散的藥效,藥性。所以怕他不在人世了人們會亂用,誤用,後果嚴重可怕,他才告訴門徒消毀,以絕後患。


孫思邈活了141歲?有什麼證據?如果連證據都沒有就隨意編造,那麼其他事情都可以隨便編造,不必要談什麼五石散還是六石散了。


這個(五石方散)猶如舟可載人亦可毀人,因其徒弟還沒有做到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地步,而師傅深知徒弟的根底終於在臨終前果斷的叫徒弟毀滅這(五石方散)是有超前見識的。


因為變味了??


不喫這東西估計能活160歲


這是傷寒論的方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