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一個錯誤,首先,秦始皇是姓嬴沒錯,但先秦一般姓和名是不連著叫的,就算齊桓公姜小白,周武王姬發,屈原原名「羋原」,宣太后羋月這些其實都是後人的yy。不過秦始皇那時已經開始流行「氏+名」這種叫法,所以有人叫秦始皇「趙政」,因為他的祖先受封趙城,所以「氏」可以是趙。

但秦始皇是特殊的,因為他是一國之君,按照先秦的禮法,國名纔是他的「氏」,所以「秦王政」纔是那個時代人們對他最正式的稱呼。可以簡化為「秦政」。

回到他兩個兒子的問題上來。「扶蘇」和「胡亥」其實都是名,與「姓」無關,如果他們有即位的。可以叫他們為「秦扶蘇」,「秦胡亥」,但皇位只有一個,沒能即位那個只能姓趙了。

但「扶蘇」和「胡亥」可能都是「字」而非名,就像項羽他的真名是「項籍」,「羽」其實是他的字。孔子名「丘」字「仲尼」也是一樣。因為那個時代貴族更流行取單字名。而扶蘇,胡亥的真名是啥?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大秦帝國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其創造的政治制度被後人延用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人的名字的前邊是姓而後邊是名。古代人稱呼一個人稱呼的是名而不是姓,這是因為古代人特別重視禮儀,所以稱呼名這樣才顯得你尊重人家。但是到了我們現在,熟悉你的人或者是朋友亦或者是親人,一般才會稱呼你的名而不是連姓和名一起叫。

秦始皇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之子,其母親是趙姬。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贏姓,趙氏,名政。所以後人稱呼秦始皇為贏政。

秦始皇在公元前247年即位,時年13歲。由於秦始皇年幼,朝政大權被秦相呂不韋把持。呂不韋在把持朝政時期驕橫跋扈,目無君上,嚴重威脅著秦始皇的統治。但是因為秦始皇年幼,身邊也沒有重臣可用,所以只能等待自己親政的那一天。就這樣維持了幾年,在公元前239年,贏政開始親政,時年21歲。在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後,贏政開始清算以呂不韋為首的黨羽,這樣加強了皇權的集中,也使得朝堂變的清明,而秦始皇也正式走了歷史的舞臺。

秦始皇掌權以後,任用李斯和尉繚等人,開始積極的推行統一戰略,在經過幾年的準備以後 ,秦始皇正式向六國開戰,在經過十多年的徵戰,秦始皇正式統一六國,完成了大一統的願望,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是大秦帝國的開國皇帝。

秦始皇長子扶蘇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贏姓,名扶蘇。扶蘇的出生年月在歷史資料上查不到。但是其在公元前210年,自殺而亡。

扶蘇此人剛毅勇猛,待人真誠,講信用,為人寬厚,有政治遠見。扶蘇經常直言勸諫其父秦始皇的過錯,有一次在勸諫的時候沒有把握住尺寸,惹怒了秦始皇。因此扶蘇被派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說是協助蒙恬,其實是秦始皇不放心蒙氏一族,因為蒙恬蒙毅掌握著30多萬的大軍。所以派扶蘇是去監督。

其實不管扶蘇怎麼去做,在秦始皇的心裡始終是把扶蘇當做皇帝唯一繼承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經常外出巡視。在秦始皇37年,也就是其第五次東巡的時候,身體生病,不治身亡。在秦始皇彌留之際留遺詔讓扶蘇回朝治喪並且即皇帝位。可是因為趙高之前和扶蘇有矛盾,怕扶蘇即位以後清算他。所以趙高聯合李斯,合謀篡位擁立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並且還篡改聖旨列舉扶蘇和大將蒙恬的罪過,逼迫扶蘇自盡,扶蘇死後,胡亥登基,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是太子扶蘇的弟弟,也是秦朝第二位皇帝,後世稱其為秦二世。胡亥出生於公元前230年,贏姓,趙氏,名胡亥,在位只有三年,便被趙高的心腹閻樂殺死於望夷宮,時年24歲。

胡亥做了皇帝以後也改變不了其殘忍的本性,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舉起屠刀殘忍的殺害。可以說胡亥把秦始皇的後代基本快殺光了!秦始皇要是在天有靈不得又被氣死!最後還聽信趙高的話,逼迫蒙恬蒙毅兄弟自殺。以至於到了最後項羽劉邦起義的時候沒有大將可用。

小編認為:胡亥此人本性多疑,剛腹自用,愛聽信讒言,沒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力還很一般。最主要是其本性就很邪惡,生性殘忍。而趙高一直把胡亥當成一個工具在利用,胡亥哪?還自得其樂,玩的很嗨,認為自己很聰明,認為自己的能力比肩其父秦始皇。就這種人連自己幾斤幾兩都認不清還去比肩秦始皇!簡直可笑。胡亥如果換成扶蘇,秦朝不至於就這麼快滅亡,也許歷史的走向都會改變也說不準!(謝謝各位的觀看,請各位多多"關注"歡迎評論)


秦始皇叫嬴政,但是他的兩個最著名的孩子,一個叫做扶蘇。另一個叫胡亥,遮掩的稱呼讓很感覺想不通,為何這兩個公子沒有一個姓嬴的?

先秦時候的人們名字叫起來比較複雜,他們的姓氏名字其實有四個部分,所以我們在春秋戰國這個年代看到很多名字比較奇怪的人,像是百里奚,像是鮑叔牙。舉個簡單的例子,百里奚姓姜,百里氏,名奚,而春秋時期男子一般是氏和自己的名字組合在一起,所以他才被人們稱為百里奚。而他的兒子卻別稱為孟明視,其實姓氏都沒變,而他的兒子名叫視,但字孟明。

這個叫法中,明和視意思相互關聯,而孟其實代表的是長,有種說法就是那時候人們孟是庶子,而伯是嫡長子。而他的稱呼也就成了孟明視,不過叫他百里視其實也是符合規範的,所以人們就總是說,這個時代的人們稱呼起來非常的費勁,因為規則實在是有些混亂。

而且最要命的是,春秋戰國這個年代,氏是很容易改變的,其實氏代表的是家族的封地,或者說他是源於那裡,所以封地改變了,氏就有可能改變,就像是孔子六世祖,孔父嘉,他子姓,宋氏,名嘉,字孔父,但是孔子的父親就成了孔氏,名紇,字叔梁,這就是因為封地改變而氏變化的例子。

而上面這是普通人的叫法,那個年代,身上有爵位的就是另一種叫法了,他們要將爵位一起叫出來,像是晉文公被人們稱為晉侯,秦穆公是秦伯,而他們給孩子起名時候,就是「公子某某」,形式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但人家真的叫這個麼?晉文公性姬,晉氏,名重耳,而國君的字是不流傳的。同樣的齊桓公那時候是姜姓,呂氏,名小白。

而普通人和貴族的區別其實從劉邦和項羽就能看出來,兩人都是經歷了戰國的,按理來說家裡起名字的程序都是一樣的,但是劉邦就是姓劉名邦,但是項羽,羋姓,項氏,名籍,字羽。為什麼劉邦沒有這麼複雜,因為他是平民而項羽是貴族,就是這麼簡單。

而那時候男子的稱呼一般是氏和名,女子纔是名和姓,而我們現在說的姬重耳和姜小白這樣的稱呼是秦國之後纔有的,因為後來貴族制度的取消,氏就沒有原來那些封地之類的說法,所以姓氏就慢慢合一了。如果真的按照先秦的叫法,嬴政的本名其實是趙政,而趙高才被稱為嬴高,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貴族沒有了,姓氏就合一了,所以那時候嬴趙成了一家,而事實上他和趙高的關係因為姓氏和生活經歷的相似,確實也還不錯。而上面相同的情況,應用於兩個公子身上其實是一樣的,要真的叫起來,他們也是和秦始皇一樣的,只是那時候的習慣,讓人們將他們稱為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而已。


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名政,在秦始皇活著的年代,別人都是稱呼他趙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兒子扶蘇與胡亥,自然就叫趙扶蘇和趙胡亥了。並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叫嬴扶蘇、嬴胡亥。而起名扶蘇是因為當時有「山有扶蘇」的說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長;取名胡亥應該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習慣有關。


王與帝者 妻 及偏室 後與妃多 故血緣子者多 為區分 多冠以母之姓 夫君姓多舍之(帝王家內自稱) 對外父姓稱之無疑 個人以此理解 不知當否?


這是姓、氏、名的關係。秦國國君是嬴姓,趙氏,扶蘇和胡亥僅僅是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