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水滸傳開篇所說,梁、唐、晉、漢、周,這是前後相繼的五代,都佔據中原,都城或在開封,或在洛陽。十國除了一個較晚的北漢,都在南方,與五代並世而立,十國中有的國家還有前後相繼的關係。

一、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開五代之先,十國中較早的一批與他並世而立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建立後梁,是五代第一個朝代。大約與此同時,朱溫的對手王建建立前蜀,定都成都;楊行密割據淮南,自稱吳王;李克用割據河東,佔據太原,是為晉王(是後唐的前身,並非十國之一);李茂貞割據陝西鳳翔一帶(寶雞附近),自稱岐王(沒有進入十國)。還有相對的中立的錢鏐割據兩浙,是為吳越國;王審知割據福建一帶,是為閩國;馬殷割據湖南,是為楚國(馬楚);劉隱割據嶺南,是為南漢的前身。

此時,中原是後梁,具有最強的實力,前蜀、吳國、晉國(後唐前身)、岐國(不屬十國)只能聯手對抗後梁。而吳越國、閩國、楚國、南漢的最初規模已經形成。

二、朱溫死後,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和後梁跨河而戰,終於攻滅後梁,五代的歷史進入沙陀族統治的時代,此後的後唐、後晉、後漢三朝的皇帝均為沙陀人,說到底都出自後唐的前身晉國

公元923年,李存勖百戰餘生,終於攻滅後梁,將後梁定性為偽朝,在洛陽建立後唐政權(李存勖其實早已經在魏州稱帝)。李存勖在位時期,攻滅了前蜀,南方諸國盡皆震驚,有一統天下的趨勢,卻因為一場突發的兵變而死。後唐落入李存勖大將李嗣源(後唐明宗,李克用養子)手中,後又落入李嗣源養子李從珂手中(後唐末帝),一朝就已經實際上換了三姓。後晉皇帝石敬瑭本是後唐明宗的女婿,憑藉著契丹人的軍隊,打敗了李從珂,建立了後晉,石敬瑭自認為遼太宗假兒子,當了兒皇帝。石敬瑭死後,其繼承人石重貴(實為石敬瑭侄子)表現得很有骨氣,和契丹硬抗,結果被契丹攻滅。後晉大將劉知遠趁機而起,建立了後漢。

此時的南方也發生著變化,荊南被朱溫的義孫高季昌佔領,是為南平國;前蜀被後唐攻滅後,後唐任命的蜀地長官孟知祥,趁著李嗣源奪權後內外矛盾突出的時期,自立為帝,建立了後蜀。公元937年,吳國的權臣徐知誥改名李昪,自稱唐朝後裔,建立了南唐。

此時,中原是後唐、後晉、後漢連續三個沙陀政權,南方是吳越、閩國、楚國、南漢、南平(荊南)、後蜀、南唐等國。

三、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五代十國歷史進入收尾階段,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為宋朝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郭威本是後漢大將,因為後漢隱帝的猜忌被迫起兵,攻滅後漢建立了後周。到他養子柴榮繼位後,短短几年時間裡南征北戰,大敗北漢和契丹聯軍,攻取南唐所有江北土地,又從契丹手中收回幽雲十六州中的兩州,但卻天不假年,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柴榮死後,後周大將趙匡胤篡奪後周皇位,與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一起,完成了五代十國的統一。

後周時期的十國,吳越、南漢、荊南、南唐、後蜀都繼續存在,後漢滅亡後,其殘餘勢力在太原建立了一個北漢。而楚國、閩國都已經在內亂中滅亡,當地陷入更小軍閥的互相徵戰中。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攻滅後蜀、南唐、南漢等國,讓荊南、吳越獻地投降,宋太宗又滅北漢,基本上完成了中原的統一。

因此,五代為梁唐晉漢周,十國為前蜀(後蜀)、吳國(南唐)、吳越、楚國、荊南、南漢、閩國、北漢。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於網路,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五代十國,即: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五代十國的歷史應該從安史之亂說起。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大傷元氣,外有藩鎮割據,內有黨爭和宦官,而且經濟也受到重創。而之後的黃巢起義更是給滿目瘡痍的大唐雪上加霜。

前蜀

888年,唐昭宗繼位,為了維護皇權,唐昭宗組建了一支兵力10萬人的中央軍,討伐割據西川的一個藩鎮,與此同時,他又另派朱溫組建聯軍,討伐盤踞河東的李克用。討伐西川的軍隊被王建奪權。王建奪權後殺死主帥,並在891年切斷西川與中央聯繫,自立門戶,這就是第一個國,後來這個政權改成蜀,史稱前蜀。

吳國

黃巢殘部在秦宗權的帶領下計劃攻打淮南,這時,楊興密開始在淮南嶄露頭角,並逐漸控制淮南。秦宗權舊部孫儒叛逃投靠朱溫。孫儒被命為淮南節度使。楊興密不甘心到手的淮南被他人奪走,於是殺死孫儒,892年中央被迫任命楊興密為淮南節度使,後封其為吳王,於是第二國建立。

閩國

893年,割據福建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後來其弟王審知被封為閩王。這就是第三國。

吳越國

因在當初黃巢之亂中戰功顯赫的錢鏐,一路高升,逐漸控制浙西。同年,中央任命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後又封為吳越王,第四國建立。

楚國

孫儒被楊行密擊敗,殘部轉戰湖南,後來,馬殷成為新的主事人,逐漸佔據了湖南全境。3年之後,也就是896年,割據湖南的馬殷被朝廷任命為潭州刺史。馬殷後來被封為楚王,所以這個政權被稱為楚國。這是第五國。

南漢

九年後,一直在嶺南苦心經營的劉氏家族的劉隱被朝廷任命為清海節度使,這個政權的當權者後來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這是第六國。

在南方自立為王的階段內,中國北方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老牌軍閥岐王李茂貞、在李克用和朱溫輾轉騰挪的燕王劉仁恭逐漸成勢。

後梁

907年,朱溫篡唐,強迫唐朝末代皇帝禪位,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第一代政權建立。

荊南

朱溫稱帝同年,任命部將高季興出任荊南節度使。這是十國的第七個國——荊南國。

此時,閩國、吳國、吳越、楚國、南漢、荊南、劉守光,承認後梁的正統地位,前蜀、李克用、李茂貞則拒絕承認後梁的合法地位,視朱溫為逆賊,一度謀劃共同出兵,圍剿朱溫,然而因為各懷心事,圍剿一事最終不了了之。之後,前蜀的王建自己登基稱帝,李克用李茂貞繼續和朱溫不死不休。

後唐

914年,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消滅劉守光,隨後降服李茂貞,923年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後唐,第二代政權建立。925年後唐消滅了前蜀。

後蜀

926年後唐發生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趁著局勢大亂,之前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的孟知祥割據蜀中,脫離後唐控制,,孟知祥後來稱帝,國號為蜀,史稱後蜀。第八國建立。

後晉

936年——在李存勖死後的第十年,石敬瑭聯合契丹人(出賣燕雲十六州)消滅後唐,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這是五代的第三代。

南唐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權臣李昪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齊,後來又改為唐,史稱南唐(就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南唐)。第九國建立。

後漢

石敬瑭去世後,後晉與契丹人交惡,最終被契丹所滅。而入住中原的契丹人,沒處理好民族矛盾,只知道一味地燒殺搶掠遭到反抗,盤踞在太原的劉知遠趁機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第四代政權建立。

後周

951年,郭威發動政變,篡位成立短短四年的後漢政權,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第五代政權建立。

北漢

不久,後漢殘餘勢力在太原一帶建立新政權,仍然沿用後漢的國號,史稱北漢。這是第十國。

同年秋季,南唐消滅楚國,隨後便被趕出去。之後楚國殘餘勢力投靠後周。

之後就是後周在局勢穩定後先南下攻打南唐,南唐被迫不再稱帝再北伐一直懸在頭頂的契丹,趕跑契丹人。

大宋

960年,也就是後周皇帝柴榮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陳橋兵變篡位,建立宋。接下來,大宋秋風掃落葉般的消滅其他殘存勢力,統一全國,至此五代十國結束。


五代(907~960)是指李唐到北宋中間的五個中原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902年~979年)是在唐朝之後,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的統稱

。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北漢。

通常我們所說的五代十國時期是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的這段時間。


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標誌著五代十國的開始。

注意五代十國不是一個先後順序,只是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稱呼。

五代是中原地區先後出現的五個朝代,順序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在這五個朝代時期,周圍並存著一些小國家,被稱作十國。

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那麼現在看看被視為得中原為正統的五個朝代存在時,周圍存在的十國都有誰,這樣大家從地理上更能分清五代十國的概念。

放上一張五代十國地圖,大家就更明白了,看圖!


感謝邀請!唐朝滅亡之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由於這五個朝代歷史上都出現過。因此,在這五個朝代前面加一個後字以示區分。在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閩、南漢、楚、荊南、前蜀、後蜀9個國家,加上山西的北漢政權,稱為「十國」。五代十國的朝代更疊如下:

後梁:(907—923),朱溫建立,都城開封。

後唐:(923—936),沙陀人李存勖建立,都城洛陽。

後晉:(936—947),石敬瑭建立,都城開封。

後漢:(947—951),沙陀人劉知遠建立,都城開封。

後周:(951—959),郭威建立,都城開封。

吳:(902——937),楊行密建立,都城揚州。

南唐:(937——975),徐知誥建立,都城金陵。

吳越:(907——978),唐鎮海節度使錢鏐建立,都城杭州。

楚:(907——951),馬殷建立,都城長沙。

前蜀:(907——925),王建建立,都城成都。

後蜀:(934——965),孟知祥建立,都城成都。

南漢:(917——971),嶺南節度使劉隱建立,都城廣州。

荊南:(924——963),後梁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建立,都城江陵。

閩:(909——945),威武軍節度使萬王審知建立,都城福州。

北漢:(951——979),後漢劉知遠之弟劉崇建立,都城太原。


五代十國歷史是個冷門,居然還看有人問,問吧又沒多少人看,更少點贊的,不過出於科普這段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再說說吧。

其實只要記住下面我所說的「一二三四五」就可以瞭解五代十國時期的梗概:

「一」是指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這就是875年爆發的黃巢起義。這次農民戰爭持續十年,884年被鎮壓,黃巢被殺。波及當時的大半個中國,還曾攻陷長安,建立「大齊」政權。這次起義沉重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使本來從安史之亂開始的藩鎮割據局面更加嚴重,這些藩鎮紛紛借著「勤王」鎮壓黃巢起義的機會爭奪地盤、擴大實力。

「二」是指要記住以兩個人為代表的勢力集團:以朱溫為代表的梁王集團和以沙陀人李克用為代表的晉王集團。這兩個集團在黃巢起義被鎮壓後互相攻伐,朱溫佔了上風,後來逼迫唐哀帝禪讓建立梁朝,史稱後梁。但是李克用集團也並未臣服,佔據山西太原一帶,繼續使用唐王朝年號。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滅了後梁,建立了五代第二個朝代:後唐。

「三」是要記住三個關鍵時間節點。第一個是公元907年,朱溫代唐,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第二個時間節點是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五代結束,但是十國還沒完。第三個時間節點就是公元979年,十國最後一個國家北漢被北宋滅亡,十國結束。

「四」是指五代的後四個朝代都源自晉王集團。後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養子,後晉建立者石敬瑭是李嗣源女婿,後漢建立者劉知遠是石敬瑭部將,後周建立者郭威是劉知遠部將。

「五」是指十國可以分成五對兒來記憶:第一對:前蜀和後蜀,有前後接續關係。第二對,吳和南唐,同樣是前後接續關係。第三對,南漢和北漢,相對。第四對,荊南(北楚)和楚(南楚)相對。第五對,吳越國和閩國,一個佔據浙江一個佔據福建,相鄰兩個省,清朝有個閩浙總督,把這兩國都管了。


有2句順口溜可方便記憶: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均加後。

十國:前後蜀,南北漢,南唐南平曾為伴,吳越吳閩楚十國,割據混戰中原亂。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這是五代。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最後由宋太祖趙匡胤跟宋太宗趙光義統一中原。


新編五代史開場白:

龍爭虎鬥幾春秋,五代梁唐晉漢周;興廢風燈明滅裏,易君變國若傳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