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國科舉總體來講,制度方面沒有五代規範,比較混亂,開科無常,授官沒有保障,故起不到充分選拔士子的作用,凸顯了亂世出豪傑的特點,武人當道,武人輕視、凌辱舉子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南唐國子監生盧郢好學,「有才藝」,乾德中,「後主以韓德霸為在城烽火使,常督無賴輩旦暮巡警。諸科士人微犯禁,往往羅鞭撲」。韓德霸外出,遇「郢調笛不輟,使數卒撲郢」,後來盧郢在街上遇見韓德霸,「不避其呵導」,韓德霸駐騎詬曰:「汝等乞索輩,殊不知憲制,敢無禮耶!」兩人隨後發生了互毆現象。南唐一個小小的烽火使,竟然敢隨意鞭打舉子,這與唐代進士「白衣公卿」的身份和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畢竟是進士被人毆打,社會影響很大,此事最後鬧到了南唐後主那裡,後主在這件事上還比較清醒,責備韓德霸,讓曰:「國子監,先帝教育賢材之地,孤亦賴此輩,與之共治。汝鬥監前,是必越分凌辱士人。」


五代十國時期不僅僅是文人地位低下,是人不如狗的時代,只要是人,地位都低下。以至於此後凡天子發罪己詔,經常引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慘象。

戰亂時期,文不如武。和平時期,武不如文。這是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