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家宣言的宣傳畫)

丘吉爾和羅斯福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願意和曾經的敵人蘇聯結盟,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二戰時期,英美蘇有共同的敵人,也就是法西斯掌權的納粹德國以及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德國的戰爭機器在二戰開始的前兩年以凌厲的攻勢擊潰了波蘭,低地各國和法國的軍隊,佔領了這些地方,並且把英軍和部分法軍逼回了英倫三島,足以見得德國在一戰結束的二十年間在軍事戰術方面的勝利,要知道當時的德軍裝備並不好,早期的德國坦克,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禁止,德國就和未來的敵人,蘇聯交好,在蘇聯訓練坦克車組人員,坦克技術雙方也交流頗多,蘇聯也給德國提供了很多資源,包括石油和鋼鐵,但希特勒在征服了西歐之後,侵略的目光就指向了曾經的盟友蘇聯。在希特勒對蘇聯宣戰之後,英國政客發現,自己孤軍奮戰而不組成聯盟共同對抗德國是不行的,在之後的珍珠港事件之後英國政客們進一步加強了組建同盟的想法,於是英美蘇等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

但在二戰結束之後,原本的同盟關係隨著納粹的覆滅隨之消散,丘吉爾在美國進行了鐵幕演說,而美國在羅斯福總統去世後的新上任的杜魯門總統出臺了所謂「杜魯門主義」,這直接使得當時世界格局變成了「冷戰」格局,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開始了數十年的「冷戰」。

下面說說現在,在蘇聯解體之後,世界變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也就是美國,歐盟,英聯邦,獨聯體和我們國家等國組成的格局。現在各個國家倘若真的聯合起來,除非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了,到了那種時候,各個國家才又會聯合起來反抗,不然各國還是會明爭暗鬥,互相較勁,更何況現在法國國內不怎麼太平,「黃背心」等團體活動踴躍,馬克龍現在與其關心外部關係不如先去把國內糾紛調停。


丘吉爾,羅斯福與斯大林的結盟是在二戰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而今天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早已不服當初,國際環境也已滄海桑田。

二戰背景

在希特勒挑起的二戰中,德國可謂是所向披靡,靠著首創的閃電戰戰術,依靠德國強大的軍工實力與工業底蘊,大量飛機,坦克等現代化、機械化武器將還沉湎於一戰的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國家打得潰不成軍。

雖然德國的武器先進為戰爭主力不少,但不可否認的還有希特勒的戰略意圖。

德國在前期與自然資源豐厚的蘇聯結盟,依靠從蘇聯運送來的石油、糧食、礦藏資源輔以本國先進工業來應對戰爭的龐大消耗,蘇聯也承接了來自德國的部分技術轉移,這可謂是一場雙贏的合作關係。所以在戰爭前期德國也與蘇聯簽訂了盟約。他們是實質上的盟友關係。

問題就是為什麼德國會在此後撕毀盟約,反攻蘇聯。

雖然現在有各種分析,但是事後諸葛亮,誰人都能做,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況下的話,除了希特勒,沒人能說得清。

因為英國特工早在戰爭發生前期便在東歐及中歐國家購買了針對德國軍事電報的破譯機器,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空軍在轟炸倫敦數次後依舊在空戰中敗北,他們的大部分攻擊行動與作戰方針都被英國人知曉。

所以當希特勒做出攻擊蘇聯,開闢東方戰場的指示後,英國人也是首先知曉,並在此後通過電報通知斯大林,蘇聯方面也通過電報破譯知曉了這一點,但斯大林毫無反應,因為他認為這是英國人放出來的煙霧彈,要知道蘇聯此前因為自身社會主義的緣故,一直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不容,而且德國在西歐的戰爭正激戰正酣,北非戰場打得也是難捨難分,北方的北歐國家挪威也已經與德國交惡,海上戰場上德國目前還不是絕對優勢,再開闢一個與蘇聯的戰場,這簡直是不敢想像。

根據後來的資料披露,當時的德國政府內部對於這個戰略指示也是十分不解與不滿,當時納粹"二把手魯道夫·赫斯也是對此十分不解,幾乎朝野上下全是反對聲,要不是希特勒仗著自己是帝國元首與攻克法國的功勞,德國軍隊也不會將兵臨蘇聯。而這也為此後黨內刺殺希特勒埋下了伏筆。

蘇聯方面因為應對不及,倉促應戰,同時蘇聯紅軍飽受斯大林前期清洗政策的影響,大批紅軍高級將領被殺,戰鬥力急劇下滑,所以一觸即潰,烏克蘭的工業基地被圍攻的同時,首都莫斯科也受到威脅。蘇聯危在旦夕。

被日本拖入二戰戰場的美國也發兵赴歐,那麼此時的龐然大物德國自然是三個國家的靶子,三國自然聯手合作以擊敗德國這個當務之急。

當代國際環境

二戰時三國聯手的原因在於有共同敵人——德國。但目前的國際環境下,美國的貿易戰對手是中國,法國的貿易合作夥伴是中國,俄羅斯最大的雙邊貿易夥伴,一直為他的石油出口業撐腰的也是中國,所以三國目前美國有共同的敵人,中國的韜光養晦政策並未給自己樹立過多敵人,反倒是因為目前的全球化貿易體系而得到了不少忠實的貿易夥伴。所以三國走近的可能不大,都沒有共同利益與共同敵人幹嘛分離不討好的去籠絡過去的對手呢?

同時俄羅斯也不具備與西方國家合作的基礎,因為普京吞併克里米亞,導致西方國家集體制裁俄羅斯,要不是戰鬥民族扛打,對西方至死不屈,俄羅斯人能否在資本撤出,匯率暴跌,進口受阻的時刻咬定普京不放鬆都還是個問題。


不是他們三國願意結盟,而是利益驅使下,不得不結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看的從來不是個人之間的交情,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的利益關係。二戰期間英國、美國和蘇聯有共同的利益,屬於利益捆綁的集合體,所以說這三家可以在二戰中互相結盟。

我估計題主想說的是美英在二戰中結盟很容易理解,畢竟兩家屬於同樣的意識形態。而且從歷史上看的話,英國在戰爭初期就已經在實質性與美國結盟了,儘管美國此時尚未和德國宣戰,但也通過《租借法案》援助英國抵禦德國侵略。但英國人此時的能力很有限,在西線戰場上根本無力與德國抗衡,在整個1941到1943年之間,英美在西歐沒搞出多大動靜:法國還是德國的傀儡政府維希法國在統治,剩下的小國依舊在納粹的佔領或影響之下,此時英美針對德國直接作戰的勝利不是歐洲,而是納粹相對薄弱的北非和西亞戰場。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儘管意識形態領域與英美的資本主義世界像悖離,但也是相當強大的軍事和工業大國。在1944年西線戰場開闢之前,整個歐洲能跟納粹打像樣點的戰爭的只有蘇聯。蘇聯的參戰也牽制了德國在西歐和北非的其他軍事活動,緩解了英美對抗納粹的實際壓力。而且蘇聯儘管有獨自對抗納粹的實力(五年計劃之後,蘇聯二戰前的工業產量就已經相當恐怖了),也需要儘可能多的外部援助,避免遭到德國的全部兵力襲擊,還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戰爭所需的重要工業產品和糧食等等,要不然以蘇聯自己打的話,蘇聯沒準能打到1947年以後。

也就是說當時是雙方互相需要,所以才三巨頭結盟。馬哲裡面有這麼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二戰當中,共同對抗納粹是主要矛盾,而意識形態對抗是次要矛盾,所以1945年以前英美蘇是盟友,1946年丘吉爾就發表《鐵幕演說》了。

現在的話,也得看利益關係,馬克龍和特朗普體現的並不是他們本人的意志,而是法蘭西和美利堅的意志。合利則動,不和則止。現在來看三家關係僵著,但同樣不會離開對方,只不過關係遠遠沒有二戰中同樣敵人的時候來得重要了。


當年二戰時,德國一路勢如破竹,打敗了除英國外大多數歐洲國家,可謂兵強馬壯,威風凜凜。當時英國差一點就被德國攻佔,危險重重,英國就向美國求援與大量購它的武器。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儘快打敗德,意,日等協約國。美國,英國,法國抵抗組織等等就聯合蘇聯,結成同盟國共同對付敵人。最終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但一旦勝利了,西方與俄羅斯的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就發生了衝突,而且不可調和,後來就發生了北約(西方陣營)與蘇聯為首的華約的嚴重對抗,甚至劍拔弩張,差一點引發世界核戰,毀滅全世界。

現在的美國,法國等等國家與俄羅斯不可能結盟,因為西方與俄羅斯好像格格不入,不是一個陣營裏的人,相當於異類,加上俄羅斯是野蠻成性,桀驁不馴的民族,很難融合在一起。俄羅斯迫切希望與西方交好,但西方怕俄防俄。西方與俄羅斯只有相互利用,一般性的合作還行,真要深交,任重而道遠,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突破。


丘吉爾和羅斯福並非是斯大林的宿敵;因為斯大林在蘇聯擔任領導人的時候,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各自的國家裡還是無名小輩或者「職場小白」——他們與斯大林不對等;

其次,英國、美國和蘇聯結盟實在是因為各自的利益驅動——為了減輕壓力,英美需要蘇聯拖住希特勒、遏制日本;蘇聯需要英美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讓希特勒有所顧忌;

德國法西斯當時確實太強大了,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只是因為往西遇到了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往東兵敗在冰天雪的斯大林格勒;

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三巨頭」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分蛋糕」的遊戲;

今天的馬克龍或者說法國繼承了戴高樂將軍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不像英國領導人處處看美國人臉色行事(現在的英國人也變了);馬克龍與普金保持著正常的外交關係,沒有跟著美國人對俄羅斯步步緊逼;

川普對普金有個「顧忌」——通俄門的陰影才剛剛散去,如果此時立即與普金恢復正常交往,既不現實;也會被民主黨抓住話柄;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子彈」還是需要再飛一會兒。


感謝天靈友邀請!

很享受我們之間這種國際問題的探討方式。在丘吉爾鐵目演說之前,蘇聯與英美還不存在實質的敵對關係,斯大林與丘吉爾羅斯福,只有面對納粹這個共同強敵的相互利用而減輕己方壓力,最終目標還是打敗希特勒的關係,所以結盟。而今天在特朗普政府把國家戰略轉變為大國競爭的條件下,特朗普對普京只有爭霸全球的利益之戰,沒有反恐的合作空間。

老鐵承認特朗普曾有過與普京暫時結盟的設想,但絕不是為了什麼所謂的反恐,他們之間甚至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南轅北轍,誰反誰?特朗普結盟的目標是以尼克松基辛格的合縱連橫戰略,共同對華實施能源、軍事戰略、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全面絞殺,企圖一舉摧毀對美國霸權地位綜合威脅最大的華夏綜合國力,得手後再以絕對優勢的綜合實力拿下俄羅斯就易如反掌了。這種戰略企圖,也在美國圍剿伊朗石油出口過程中對俄羅斯使用了,可惜俄羅斯不承認伊朗革命衛隊是恐怖組織,被普京撅了回去。

美國這兩大戰略的實施起點就是要以反恐名義先拿下伊朗,奪取他們的石油出口控制權,就可以對華實施絞殺計劃了——兩家聯合攏斷世界石油市場,斷絕華夏石油供應,加上美國正在進行的對華產業、經濟戰爭,再輔以兩方強大的軍事外交擠壓,摧毀華夏的綜合國力。剪除了這個最大威脅後,美國就可以用手裡掌握的拒絕大部分原油市場,做空油價,像五年前那樣摧毀俄羅斯經濟徹底征服俄羅斯,從此這個世界上就再沒有能威脅它霸權地位的對手了,這纔是美國與俄羅斯結盟真正的終極目標。

這大概纔是天靈友真正要探討的吧?

其實以美國全球爭霸的基本國策,它豈能允許俄羅斯或者其他大國跟美國分享霸權利益?美國與俄羅斯只存在零和博弈的利益爭奪,美國的基本國策也絕不允許俄羅斯跟它平等享受世界,川普的那點商人的鬼畫符,豈能在國際戰略大師普京跟前玩兒什麼戰略欺騙?去年老鬼親自登門,前段時間蓬佩奧的再次拜訪,肯定是喫了普京的迷蹤拳被耍了個迷迷瞪瞪,博爾頓這損鳥不知天高地厚還去威脅俄羅斯從伊德利卜撤軍,否則拿【戰斧】實施打擊,當場被俄軍少將撅了個燒雞大窩脖!

至於那個背信棄義反覆無常的馬克龍,沒資格參與這種戰略博弈,就別提他了。

總之美俄不存在合作空間,結盟更是無稽之談。


當年二戰,德意日是世界公敵,有句話叫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納粹德國的攻勢勢如破竹,那種情況下只能和前蘇聯合作,不僅是和蘇聯合作,其實全世界都在"合作"對付法西斯。

現在不一樣,冷戰過後,美國一家獨大,現在在軍事上,對美國最有威脅的就是俄羅斯,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一向和美國對著幹。美國當慣了世界一哥,當然不能接受有國家能和他平起平坐,所以美國不會和俄羅斯走太近,只會想辦法削弱俄羅斯。至於法國,更多的是保持中立,因為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法國都惹不起,也很難選邊站。


當年結盟是為了對付共同的強大的邪惡敵人,並且當時的結盟也不是完全徹底的信任對方,羅斯福總統就說過「在戰場上死一個德國士兵個死一個蘇聯士兵,效果是一樣的」!

如今想要他們在次結盟,就缺少了一個共同且強大邪惡的敵人。有人覺得為了反恐有可能結盟,但是打擊IS和基地組織時並沒有結盟啊,目前其他的恐怖組織也沒有強大到讓他們結盟的可能!

雖然結盟的可能性目前幾乎沒有,但是特朗普上臺以後,表現出對俄羅斯的極大好感,如果不是因為「通俄門」,美俄之間的合作肯定會加深。語言未來,特別是普京離任之後,俄羅斯很有可能會改變策略,大力發展經濟,到時候美俄之間肯定會握手言和!

以上是樵漁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期待你的關注點贊!!!


二戰期間邪惡軸心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勢均力敵,並在許多方面還佔了上風。法西斯聯軍打的同盟國軍隊節節敗退,少有還手之力。法國整休淪陷成了德軍攻擊英國進軍歐洲的補給地,英國的工業基地受到德軍空中威脅,裝備製造難以保證戰爭的損耗。海上補給線從美國出發,一路上要闖關奪隘,每一次出發都有人永遠回不到祖國,德軍的幽靈艦隊潛艇把大批艦船及人員武器送到了海底。

如果希特勒不是太過瘋狂,專註攻擊歐洲,相信英國堅持不到反擊那一天,美國也沒有榮登霸主寶座的機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還算理智,為了不在戰爭中腹背受敵,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只要德國人不進攻蘇聯,蘇聯不但不會參加反法西斯戰爭,還會冷眼旁觀德國對歐洲的攻擊。蘇聯與歐洲國家是宿敵,有人代勞教訓這些國家,斯大林肯定會樂見其行。丘吉爾與羅斯福都是深謀遠慮大人物,蘇聯往日雖不友善,但卻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強人。德國進攻蘇聯逼迫斯大林做出反擊,巨大的戰爭潛力拖住了一半以上的德軍。德國把最精銳的部隊都派往蘇德戰場,無形中就減輕了歐洲國家的壓力。為了讓剛一開戰就被打的手忙腳亂的蘇聯穩住陣腳,美國人不但放棄了以往的敵視,反而支援了蘇聯大批先進戰機和坦克,使的蘇聯反過手來與德軍決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丘吉爾與羅斯福正是以這種心態對待與蘇聯結盟問題,必竟當年首要的敵人是德國,蘇聯是可以利用的一口利劍。蘇聯消滅了入侵的德軍等於斬下了希特勒的一隻手臂,纔有了北非戰場對決,諾曼底登陸的一系列後續戰役。斯大林雖然不可信,但在當時一致對德作戰上與美英國家並無異議,有了美英蘇三巨頭的聯手,纔有了二戰的勝利。特朗普與普京的關係一直是個謎,美國和俄羅斯雖然互為敵國,特朗普卻對敵國總統極為友善。不止是讓美國人憤怒,就是世界精英們也讀不懂。特朗普把普京當成了偶像接近亊實,商人沒有治國經驗,學一學別人當在情理之中。特朗普從摸索當總統到變的強硬,肯定有一點有樣學樣的意圖,可惜奸商沒有老師聰明,多臺戲演砸了,讓美國人懷疑總統得了神經病。馬克龍還沒有走出執政危機,法國的黃背心瞪大眼睛在找他毛病,他不會弱智到授人以柄與俄羅斯把關係拉的更近。特朗普雖然對普京敬畏,但卻深知俄羅斯是最危險的敵人。敵人有時也會握手,但那只是外交禮節不是友誼。

當年的三巨頭結盟是為了抵抗德國,是相互利用關係,沒有友誼基礎的互惠互利。今天西方最大的敵人是俄羅斯,與敵人共享利益雙方都不會接受,這個想法不成立。


丘吉爾羅斯福從表面來說是和蘇聯結盟,實則所做不多,美國是向蘇聯提供了一部分武器和小量戰爭物資,其目的是同向中國結盟提供軍事援助一樣的,擔心蘇聯和中國戰敗投降,那麼英美兩國的實力將沒有能力戰勝軸心國,那英國能否守著英倫三島都有問題,美國還有沒有能力在太平洋戰勝日本成了未知數。所以不旦對蘇聯支持,並對蔣介石打內戰形成事實上的壓制,因為他知道單靠蔣介石不可能拖得著日本,而他只是希望中國在亞洲戰場,蘇聯在歐洲戰場力拚日丶德兩國,損傷兩國的戰爭能力,他們纔可以最後漁利。事實上戰爭的進程完全基本上達到了目的,蘇聯和中國則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今日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自認為天下一超獨霸,根本無須要什麼盟友,他對歐洲就只認為是他們必須要無條件服從僕從,馬克龍也不例外。所以不要說和俄羅斯走近了,就連馬克龍自己走近美國也只有看他冷麵的分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