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殺晁錯在七國之亂之前,晁錯是漢景帝最信任的大臣。他在漢景帝做太子時就跟在景帝身邊。儘管有許多大臣不喜歡(導致晁錯被殺的主要原因),晁錯的官還是做到了僅次於丞相的御史大夫。根據《史記》記載,漢景帝對晁錯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然而,當以吳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造反的時候,漢景帝還是毫不猶豫地殺了他。他殺晁錯是要安撫那些造反的諸侯。因為造反者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要清的對象就是晁錯。他們認為晁錯有蠱惑皇上,禍亂國家的嫌疑。這當然只是一個藉口。而是把漢景帝身邊能手清除,但這個藉口在當時卻會有許多人相信,至少那些擁有封地的諸侯和朝廷權貴也都願意除掉晁錯。因為晁錯給皇帝提了一個削藩的建議,這建議對國家是一件好事,但需要剝奪那些諸侯權貴的既得利益。不過,客觀地說,在這件事上,晁錯最多隻是一個近似於「智囊」的角色,真正的決策權應該在皇帝手裡。但諸侯是不能公開講反對皇帝的,於是晁錯變成了要「清理」的對象。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漢景帝是相信那些諸侯只想除掉晁錯的。他在晁錯死後曾問過從前線歸來的將領鄧公,他以為那些叛軍在聽到他殺了晁錯之後就會退兵。按司馬遷的記錄,要不是鄧公,漢景帝還不會明白他曾經作出了一個多麼錯誤的決定。使漢景帝作出殺晁錯決定的是袁盎,他是晁錯的死對頭。在他向皇帝建議殺掉晁錯前,他也差一點死在晁錯的手裡。他想殺掉晁錯儘管有借公而報私仇的嫌疑,但出於自保還是可以理解的。而漢景帝是決策者,不論是晁錯還是袁盎的建議都得通過他才能得到執行,他作出決定自然要由他負責。更重要的是,漢景帝在知道自己作出了錯誤的決定之後並沒有試圖改正或者補救。晁錯在漢景帝時代沒有得到平反昭雪。漢景帝曾對鄧公說他為殺晁錯感到後悔。我們應該相信這後悔是真的。如果後悔是真的,那他就有理由為晁錯平反——至少應該有一些補救。但他沒有做。晁錯沒有得到平反昭雪,晁錯的家人也沒有得到補償性救助。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漢景帝愚蠢而殘忍。因為他是皇帝,對他來說天下安定、社會穩定纔是第一位的,只要有利於天下的安定,所有其他東西的錯與對並沒有多大意義。晁錯削藩的建議是對的,但當這個「對」遇到權貴的反對,成為諸侯叛亂的藉口時,他首先選擇了讓反叛者沒有藉口,對反對者安撫的決定。晁錯的死至少為漢景帝爭取了機會。他雖然對不起晁錯,卻有效地維護了皇權,而皇權纔是當時社會情況下國家的最大利益。「穩定壓倒一切」不僅是一個口號,實際上要付出犧牲啊。晁錯死了,漢景帝是會感到後悔的。但這後悔只是個人的感情,是「對與錯」這個層面上的,而行動——他的每一個決定所代表的都是整個朝廷。七國之亂雖然平息了,而諸侯權貴對削藩政策的反對的勢力還很大。在這樣的時候,對晁錯平反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所以,晁錯只能枉死。而漢景帝則註定要通過司馬遷,在歷史中被罵為愚蠢和殘忍。但依我來看,漢景帝當時應該是別無選擇。

所以漢景帝只能捨車保帥。

有關必回。


是他劉啟蠢而已。

誅晁錯,清君側。就是個藉口,就算是晁錯不在,這麼多叛軍也沒法收場,畢竟讓叛軍撤,叛軍也不甘心,有哪個賭徒離開賭場是帶著錢走的?還不是輸個精光才走。

只是可惜了晁錯。

這種戰爭,一旦開戰,必然要分出個高低,就像當年的楚漢爭霸。

丟車保帥,不適合這種情況。因為這種矛盾無法調和。殺晁錯,叛軍不會退兵。就算劉啟想赦免叛軍,難保哪天不給你來個秋後算賬,梁山的一幫叛軍接受朝廷招安,不是一樣被收拾了嗎?這條路是沒有退路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來瞭解一下「漢景帝劉啟殺晁錯」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智囊包」;景帝劉啟即位後,任為內史,丞相申屠嘉患病去世後,後遷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在國家經濟和對外民族的問題上,晁錯的一些措施和思想還是很靠譜的,比如「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和「移民實邊」積極備戰匈奴的措施也收到很好的效益。然而在政治上,晁錯主張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曾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在漢景帝下達削藩命令之前,晁錯因為削藩態度堅決,期間與很多周圍大臣的關係很不融洽,外戚竇嬰、大臣袁盎等都與晁錯有隔閡甚至怨仇。

漢景帝下令削藩後,間接性地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吳楚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後來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徵,自己留守京城。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為他人留下了口實。

誅殺晁錯其一能夠穩住反叛的諸侯,團結朝中晁錯外的大臣,其二"犧牲"晁錯,吳楚聯軍就失去了反叛的旗號,可以說是一石二鳥。在權衡利弊之下,漢景帝只能走「丟駒保帥」這一步棋。於是準了誅殺晁錯的奏摺。然而,晁錯被腰斬東市後,諸侯們卻沒有收手。這樣就給與了漢景帝出師有名的機會了,後來派出周亞夫降詔討伐,不到三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晁錯為了削藩而死於削藩,削藩其實是漢景帝必須走的一步棋,這是歷史的必然,然而晁錯的死,表面上是景帝「丟駒保帥」,實則漢景帝順水推舟,讓晁錯死得其所罷了!


我覺得景帝殺晁錯不是棄車保帥,而是為了名,景帝治國之道表面上實行的是道家,實際上是法家,任用晁錯,就是挑釁七國,想逼七國造反,而殺晁錯就是為了出兵滅七國師出有名:「大家看,七國說要殺晁錯,我就殺了,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七國還要反,那就怪不得我收拾他們了。」發動戰爭講求師出有名,而戰爭對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百姓是不希望開戰的,景帝殺晁錯就是為了把開戰的責任轉嫁到七國身上,從而在戰爭中得到民眾的擁護,景帝任用晁錯到被迫殺晁錯再到迎戰七國,表面上一直是無所作為被動應對,實際上就是一出連環苦肉計,估計連晁錯一開始都沒看出景帝的用心,如此深的心機謀略、高明手腕,景帝無疑善於用術的法家高人。


棄車保帥

清君側諸晁錯這是吳王喊的口號。在那個血親至上的年代,殺晁錯是政治正確。殺了他如果吳王不造反也就結束了,然而吳王沒有結束,這就是他們的錯了。主父偃也是這麼死的。


漢景帝殺晁錯,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是丟車保帥,漢景帝殺不殺晁錯,七國之亂是免不了的,只是這些藩王打的旗號是清君側,漢景帝在這個問題上表現的過於懦弱,心存幻想,心裡還是有點怕。還有下面袁盎之流的挑唆。


漢景帝是誰?不認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