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所謂的《禮》,當然指的就是《儀禮》。其實「儀禮」這個名稱是後起的,在先秦和漢代,《儀禮》稱《禮》,或稱《禮經》,或稱《禮記》(這裡的《禮記》不是)。比如成書於戰國的《禮記·經解》雲:「恭儉莊敬,《禮》教也。」《莊子·天運篇》雲:「丘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漢代仍循其舊,《史記·儒林列傳》載:「言《禮》自魯高堂生。」「諸學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對於《儀禮》的名目問題,清代的阮元有論雲:「按《禮經》在漢只稱為《禮》,亦曰《禮記》…無稱《儀禮》者。」總而言之,我們現在所說的《儀禮》,在先秦秦漢時期,被稱為《禮》《禮經》《禮記》等等。

那麼《禮記》是什麼情況呢?其實題主所問並不準確,《禮記》並非成書於西漢,經過許多學者的研究,《禮記》大部分篇章的成書時間都是在戰國,主要是儒家學者的各種論述,在一開始可能是單篇流行的,沒有合成集子。西漢的時候,著名的經學家後倉有兩個弟子,哥哥戴德和弟弟戴聖,他們倆分別將這種論禮的篇章收集整理,整理出來的書就叫做「禮記」。戴德的稱為《大戴禮記》,弟弟戴聖的就稱為《小戴禮記》,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其中「禮」用的就是《小戴禮記》,從此《小戴禮記》就成為經書了,省稱其為《禮記》。我們現在一般講的《禮記》,就是《小戴禮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