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末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吳國大夫,楚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監利縣人。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子建太傅,正一品,位列三公,位高權重,處在權力的核心。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權力過高,肯定是風光伴隨風雨,嫉妒陷害在所難免,伍子胥的父親伍奢也沒有逃脫這個遊戲法則。楚平王聽信了費無極的讒言,把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殺害了,伍子胥費盡周折逃到吳國,在友人的推薦下,成為了吳王闔閭的重臣,深得闔閭的信任。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助孫武率領大軍攻陷了楚國的都城。接下來伍子胥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掘開楚平王的墳墓,對楚平王屍體鞭屍三百。這個行為讓很多人瞠目結舌,不可理解。

中國曆來的傳統都是死者為大,不管死者以前犯了多大的錯誤,死後還是盡量不會去驚動,讓其安息。但伍子胥倒行逆施,掘墓鞭屍,對於伍子胥這一行為,當時的人和後人都是有不同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替父兄報仇,其行為可以理解。也有人說伍子胥掘墓鞭屍,有揹人倫道德,對他行為嗤之以鼻。

在這裡我不妨從以下幾點,去分析一下伍子胥鞭屍的心理:1、報仇,父親哥哥都被楚平王殺害,確實是家仇,此仇不報,妄為君子。2、表態,這種行為是向吳王表達自己的忠心,你看我伍子胥雖為楚國人,但我以實際行動與楚國劃清界線。3、廣告宣傳,雖然伍子胥有一定的能力,但名氣還不是很大,同孫武相比還是有距離的,伍子胥就是以鞭屍轟動效應來推廣自己,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伍子胥可以說是廣告學的始祖。

在這三點原因裡面,我認為最關鍵的還是第二點,表態。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志之士遊離於各國之間,出謀劃策,建功立業的不少。如孫武,以及後來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等。楚人伍子胥心裡非常明白,他是因為父兄被楚平王殺害逃到吳國的,吳王對他的信任度還不是很高,他可以藉此機會表達對吳王的忠心。果不其然,吳王闔閭雖然沒有說什麼,可在以後的時間裡,他對伍子胥越來越倚重了。

闔閭去世後,伍子胥輔佐其子夫差,並多次建議夫差殺掉越王勾踐,可自負的夫差根本聽不進去。太宰伯嚭進獻讒言,說伍子胥通齊,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劍,自殺身亡。伍子胥自殺前叫人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它要看到吳國的滅亡。伍子胥死後的第九年,吳國被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所滅,吳王夫差矇眼自殺身亡。有人說吳王夫差矇眼自殺,是因為無臉去陰間見伍子胥。

不可否認伍子胥是那個時代的精英,而且他也為吳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他掘墓,把楚平王鞭屍三百,我無論如何都覺得不是士大夫所為,以鞭屍死人來表達自己的忠心更讓人反胃。


最近翻閱《春秋穀梁傳》,在其中記載了:「庚辰,吳入楚。日入,易無楚也。易無楚者,壞宗廟,徙陳器,撻平王之墓。」這樣一句話,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歷史問題——伍子胥到底有沒有掘墓鞭屍楚平王呢?

眾所周知,伍子胥為了報仇雪恨,掘了楚平王的陵墓並將其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足足抽了三百下,由此還產生了「鞭屍三百」的典故,因此伍子胥也被世人冠以——最狠毒的盜墓者。

回溯史料,我們發現,在先秦時期的史料中有明確記載了伍子胥掘墓鞭屍楚平王的史籍僅有《呂氏春秋》以及《春秋穀梁傳》。

《呂氏春秋》:「(伍)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時也。」

而諸如《國語》《孟子》《商君書》《韓非子》《戰國策》《春秋公羊傳》等諸多史料中均沒有關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記載

《墨子》:「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戰國策》:「子胥忠於君,天下願以為臣」;「卒興吳國,闔閭為霸」;「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莊子》:「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

並且,從以上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伍子胥只是鞭了楚平王的墳墓,而並未掘墓鞭屍。

時間回溯到西漢時期,在司馬遷的《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則出現了:「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的記載,西漢末年的揚雄更是在《法言》中直言伍子胥「俾吳作亂,破楚入郢,鞭屍籍棺,皆不由德。」

再到了東漢時期趙曄的《吳越春秋》裏,除了有明確記載伍子胥「掘墓鞭屍」情節,還多出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這些細節描述。

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的出關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記載,正在逐漸誇大,由此得出關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記載可信度不高。

再者,作為和伍子胥同時代的孔子,平生最是推崇周禮,也最容不得亂臣賊子。然而面對伍子胥掘墓鞭屍這般惡劣的行為,在《春秋》中居然對此隻字未提。

而像孟子、莊子、墨子、荀子等戰國諸子亦無一人言此事。

而屈原作為楚國一等一的大忠臣,又是憂國憂民、天下敬仰的先賢卻自比伍子胥。這也足以說明瞭伍子胥掘墓鞭屍是不存在的,試想這樣一個忠臣會去敬仰一個和自己國家有著血海深仇的人嗎?

就如同如今絕不會有中國人去自比日本戰犯。也足以進一步說明關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記載可信度不高。

同時,按照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周禮早已深入人心,禮儀尊卑、君臣等級更是無比森嚴。伍子胥為復仇攻打楚國那算是佔據大義,但倘若是掘墓鞭屍楚平王那便是犯了天下大義,破壞了遊戲規則。

根本不需要申包胥去秦庭哭訴,周邊的 齊魯秦晉鄭衛周宋等諸侯國便會第一時間組成聯軍,將伍子胥當場格殺,為楚平王討還公道。

總上三點,因此我認為伍子胥掘墓鞭屍楚平王的行為是後人不斷進行演義加工的結果,而並非是歷史史實。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當你的國家不僅不把你當人看,而且還要加倍迫害你時,那你還能愛它我就佩服你了。

首先,這個國家利益實際上不是國家的

而是上層既得利益集團的

楚國貴族和大王掌握著這一切,那他們就是國家麼?打他們就是破壞國家利益?當然不是。

按我黨的話來說:當一個政府不能解決民眾溫飽問題,那它也就失去了政權合法性。

中國歷史上數不清的革命,都是因為政府代表不了國家,很少是因為信仰外國的。

絕大多數都是不滿壓迫萬民政府,而不是埋怨生它養它自己的家鄉。

就拿他這件事來說,是不是報復的很應該?

這傢伙有這個能力,卻得不到重用,反而是殺他全家(還放跑了他)。

他肯定會想:我的政府都不把我當回事,那它也就活該被滅亡。

同樣的,既得利益集團一但因國內改革或者革命而失去地位,他們也會引狼入室,因為他們更不滿被新政府壓迫(地位落差)。

所以,我關心的不是他滅楚

而是楚國政府居然無能到了這種程度(那它就活該被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