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指做生意的人。在古代有行商坐賈的說法,商人是到處走動做買賣的就叫商人,而開鋪子買東西的就不叫商而叫賈。商人的來由商朝的遺民而來的。周滅商以後,為了安撫商的貴族,把他們封了王。

後來商代的遺民造反,被周公掃平。遺民就被遷至洛陽,他們在洛陽沒有土地,為了生存就做起了物品流通的生意,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養活了他們還帶動了好多人發家致富。之後人們便把做生意的人就按照商朝遺民的叫法叫做商人。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主要還是和儒家有關係。儒家的建立著之一就是周公,所以人們很自然的,就把曾經和周公作對的舊商人的地位壓的也很低,這樣就能體現出統治階級的優越性、和統一性。

在世界範圍內,和商朝遺民相似的有好多,比如猶太人、阿拉伯人、還有地中海周圍的人。他們都做生意很厲害,他們做生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土地。猶太人被驅逐之後就沒有了土地,只能做生意來養活他們。阿拉伯人,沙漠地區可用的土地非常有限,也是靠做生意生存,地中海地區和阿拉伯地區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歷史早期的商人,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而發展起來的。但凡有土地可耕,他們就不用到處跑,冒著生命危險做生意了。

我是愛悟空問答的一個小學生,歡迎大家對以上觀點點贊評論。


現在看來經商可能是一個很不錯的發展職業,但是早在秦漢時期,商人的身份地位卻不盡相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即國家對各類商人的政策也不同。

在市內營業,有特殊戶籍的商人可稱為有市籍商人,身份較一般平民低下。而且,秦及西漢有所謂「七科謫」之法,七類人中即包括賈人,即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四類,其身份地位與吏有罪和亡命者並列。漢高祖時,禁止商人穿著絲織物、操持兵器和乘車騎馬,市井之人其子孫不得仕宦為吏。又加倍徵收商人的算賦。這些規定主要是針對有市籍的出身低賤的商人而設。其目的很明顯是通過遏制商人的社會地位來防止普通百姓棄農經商。後來還設置相關政策,禁止商人的後代進入官吏隊伍。

對於無市籍的大商人,秦始皇時期可以說還是採取抑制其發展的方式和方法吧。在完成統一之後,之前各國的大商人被被動移民,並且大量財產被沒收,可以說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不過到了漢代相關的政策也有所改變和變化,漢高祖時期,抑商只抑個體小商人不抑止大商人,其允許私人工商業自由發展。尤其開放煮鹽、冶鐵、鑄錢三大方向的開放經營,以及關梁無禁,不收關稅,以鹽鐵販運等為業的大商人,其經濟勢力就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文帝時實行「入粟拜爵」的辦法,這更有利於商人中富有者政治地位的提高。

當然大商人的發展,無可避免的會引起相關的土地兼併問題。到漢武帝中期,終於把抑商的重點轉向富商大賈,大大加強了對私人工商業的控制,加大對其的管理力度。在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些政策不僅抑兼併,也為家增加財政收入

但總體上來講,商人羣體已經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對其的控制在一定時期也被消解,影響有限。


商人有很多層次,小攤小販流動行商的是商人,像呂不韋,紅頂商人也是商人!不過社會地位和認可度都不盡相同,早期商人的發展時期我更傾向於明朝那時候資本的萌芽階段,那時候隨著國內資本力量的興起,僱傭關係的常見,使得商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可以說是早期商人的發展時期了。個人想法,不喜勿噴,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