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鞋企大陆经营困境之形成与影响

    过去20多年「全球鞋七成中国制造,中国鞋四分之一东莞制造」工业总会大陆事务组副组长黄健群(2009) 指出,自2007年以来,由于大陆陆续颁布许多新的经贸措施,如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大陆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冲击,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加上国际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繁,加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带动塑胶等制鞋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等因素,更让大陆出口贸易雪上加霜。 (黄健群, 2009)。中国鞋类出口遭到全面冲击,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广东东莞、惠州等地面临了一波倒闭潮,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市经济下滑,中国鞋业大洗牌,近一千家中等规模的鞋厂及配套厂倒闭或歇业,温州、福建莆田等大型制鞋业者也遭到倒闭厄运。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与2011年起的欧债危机不但引发了其整体的经济衰退且附带冲击了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造成全球经济疲软消费力道不振。于此同时,国际的消费市场结构悄悄的改变了,人民币升值,中国内需市场增温,新版劳动合同法严令启用令劳工工资年年高涨,人口红利减少,沿海劳动力逐年下降,技术人才鲑鱼返乡自行创业,内陆本地企业兴起压缩了中小型台资企业生存发展空间,而大陆新推行之环保、都市化发展政策对台商之影响更是不容小觑。网际网路兴起造成电商的崛起,进而带动创业风气的盛行,劳动人口由制造业往服务业移动。而这波由网路带动科技兴起的热潮让人们的生活形态也起了非常大的转变,也影响了许多行业原有的产销模式。

    如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托中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林震岩教授进行的专案研究计划”104 年度大陆投资环境变迁对台商经营影响及因应建议”中提及台商企业大陆经营环境日渐恶化与艰辛,经营成本不断飙高的原因是大陆经济产业结构转变,丰沛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成本及优惠政策等吸引外资企业等优势随之逐渐消失,诸多投资经营条件恶化,薪资高涨,罢工、怠工事件频传,再加上大陆企业本身竞争力的提升,台商在大陆投资经营日趋困难,并普遍导致企业获利大幅下降、投资衰退。 (林震岩、李正文、颜永森、翁俪维, 2015)

壹、全球经济疲软与消费市场结构的改变

    2016年8月当前经济情势概况报告揭示,目前全球经济成长步调滞缓,成熟市场贸易疲弱,自英国脱欧公投以来,使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高,可能影响欧洲经济复苏力道,美国企业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出口及民间投资疲软,消费力道不振。然而改革开放后的大陆经济呈现爆发性成长,人民币升值造成大陆外销力道停滞,加之欧美外销市场积弱不振,东协国家及中国内需市场则于此时顺势兴起。2015年底东协经济共同体(AEC)成立,444万平方公里、6亿人口,将超越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共同体。中国大陆更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故原本依赖出口欧美的台资加工企业被迫随市场需求的转变改往大陆内需及东协市场方向进行产品的供给或生产基地的移转以因应全球消费市场结构的改变。

贰、劳工问题: 工资逐年高涨,新版劳动合同法严令启用

    2014年由于工资高涨,新版劳动合同法强制实施,鞋企倒闭潮再现。中国大陆经济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持续高度成长的同时,其社会环境也不断的在变化,为了保障劳工的福利,2008年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五险一金」社会保险制度,并在2012年修订条文。当中包括雇主清查劳工身分、签订劳动合约、解雇赔偿等条款,同时要求雇主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5险1金」,缴交金额约占员工薪资的40%至50%。此对中国大陆台商而言,无形之中不但拉抬经营成本,而且更是冲击其经营利润空间。 (戴肇洋, 2016) 在劳动力成本年年上涨的情况下,还要负担庞大的社保金,实在让很多台商们吃不消。当时很多传产型台商就纷纷表示,利润都被劳动力成本吃掉,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干脆关厂不做了,而为了避免台商撤厂,当年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私相授受,允诺台商不必足额提拨。(彭媁琳, 2014) 

    2014年4月东莞台商宝成集团因未依新《劳动合同法》提拨足额的5险1金,引发大罢工,大陆劳工为了维权,一股追缴雇主提足社保金的罢工行动,已开始在各地蔓延。相关官员说,这波罢工有不少是肇因于员工不满5险1金未提足,影响其社会保障。但对台商而言,政策更迭法令翻修,当年大陆政府为了招商,允许台商不必提足5险1金,但如今大陆劳工维权意识高涨,宝成就因过去未提足5险1金,面临被追缴15年的积欠的社保金。(彭媁琳, 2014)

    南早中文网报导,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东莞就有至少4000家企业倒闭。这个数字虽然未获得官方证实,但东莞市长袁宝成也表示,2014年东莞倒闭428家企业,可能存在一些企业倒闭后没到工商登记的情况。中国大陆广东省东莞市台资兴昂鞋厂亦传出自2016年2月10日起结束生产经营。回顾过去几年,东莞制造业面临订单流失、生产线外移等困境,被大陆媒体称作新一波的「工厂倒闭潮」。(中央社, 2016) 

参、人口红利减少,技术人才鲑鱼返乡,沿海劳动力逐年下降

    中国人口红利减少,渐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1980年代中国大陆推行一胎化政策,1990年代,大陆更是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管控人口增长,造成大陆的总生育率快速下降。该政策致使创造中国大陆经济快速起飞成长的廉价劳动力日渐枯竭。

    近年来沿海制造业普遍有缺工的问题,原本只是每年春节前后的临时缺工,因外省工人返乡路途遥远,往往都会在春节前2周便开始陆续请假返乡,迟至元宵节后才返回工作冈位。随著大陆对内陆二、三线城市的开发,许多大型工厂西进,或有中高阶大陆干部返乡创业,造成当地经济增长快速,生活水准也逐渐攀升,旅游风气兴盛,服务业兴起,内地工作机会增加。原本远漂至沿海工作的民工觉得在地的工作机会多了,故不急著返回原工厂工作,宁愿留在家乡或就近的服务业工作,省去离乡背景,然后沿海城市物价又高,没一定薪资吸引力,内地民工已不愿外出,造成沿海工厂招工不易,常常是有订单却没人生产的窘境。且新进年轻员工稳定性不佳,离职率高,生手与熟手之间的产能与良率有著极大的差异,造成生产上的困境。

肆、内陆本地企业兴起,压缩中小型台资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透过台湾产业西进所给予大陆产业的技术升级,造就陆企具备生产与台商同等级产品的能力,尽管品质不稳定,但其报价远比台湾有优势,造成台商订单严重流失。 (社评-跨部会整合辅导刻不容缓, 2015)。台湾将制鞋技术带入中国大陆以来,培养了不少当地的管理人才,具企图心或有能力者便自立门户。无论是由仿冒开始或自创品牌,陆资企业一步步的成长茁壮,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机器设备敢冲敢投资,产业技术不断精进,成本压低,压缩了中小型台资企业生存发展空间,近年来国际品牌不断将订单下给大陆厂已是不争的事实。

伍、据联合报派记者赖锦宏(2009)专题报道,陆资竞争力优于台资企业主的要原因如下: 

    陆资厂人工成本低,各种福利、社会保险费、生活费、都较台资厂低,连加班费也敢低于劳动法标准。同时,工人在陆资厂和台资厂的期望值不同,大陆工人对台资厂会要求各种外企的福利待遇,在陆资厂不会有此要求。 (赖锦宏, 2009)

    陆资厂的材料成本便宜。他们总能从材料处偷工减料找到降低成本的「秘诀」。例如,鞋底的厚度本来买家规定是一公分,就自动改成零点八公分;本来可以反复曲折十万次,结果五万次就断了。但检查时,稍稍降低标准,一样过关。 (赖锦宏, 2009)

    陆资厂的管销费用低。台资厂在会计税务、公关、法律、品管、人事管理上样样都有专人负责,有的大厂还有数十名台干,成本非常高。大陆厂有的是夫妻一起创业打工,家族十几人都是管理干部,管销费用自然低。 台资诚达鞋厂老板余曰江说,大陆厂有的可不开发票、不报税,台商不敢,样样照规矩来成本自然高。  (赖锦宏, 2009)

    利润期待值不同。台商飘洋过海投资,规模多是中大型厂,有的大厂一年没赚一千万人民币就不做。大陆厂则是期望值低,有的一年只要赚二十万到三十万,就开心得不得了。台商评估成本,须有一成利润才愿接单,否则一定亏钱;大陆厂因压低人工、材料的价格,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利润就接单。  (赖锦宏, 2009)

    出口退税不同。台资厂只退百分之六,大陆厂可以退到百分之十几,等于变相国家补助,台资厂硬是「矮一截」。  (赖锦宏, 2009)

陆、大陆新推行之政策对台商影响甚钜

    中国大陆许多重要城市均在施行「腾笼换鸟」与「筑巢引凤」两个产业政策,所谓「腾笼换鸟」就是把现有的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产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高科技、新技术、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转移进来。台商很多是劳力密集、附加价值低、高污染的行业,都属于当局想替换的产业。另一个政策则是「筑巢引凤」,由政府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与硬体设施,据以吸引优质的投资者入驻,并给予诸多优惠条件。

    例如杭州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园与软件园区,正式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称号,知名的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无一不是"杭州制造"  (林震岩、李正文、颜永森、翁俪维, 2015) 。20年前因为台湾工资上涨,新台币升值,活不下去,才会逼著出走到中国;如今同样的恶梦又来一次,还加上环保、中国都市化政策,要把工厂变成卖场;你不走,中国政府会赶你走;而台商却是年老力衰,这场仗再也打不下去了。 (王毓雯, 2012)

柒、网际网路兴起,电商的崛起,创业风气盛行

    网路兴起造成平台经济、跨境电商及共享经济的崛起,网路创业风气盛行,在家打开电脑即可营业,时间自由,随著电商的崛起也创造了不少物流业、资讯业或服务业的工作机会,年轻人宁可到百货商场的餐厅吹冷气端盘子或在淘宝创业批货上网贩售也不愿到工厂去工作,造成劳动力密集产业就业人口的人力短缺。

捌、异业的跨界产业竞争,自动化设备厂商分食市场

    制鞋业是门制作工序异常复杂的产业,然在这波新创科技的浪潮下,制鞋业的竞争者不再仅是来自于同行,而是来自于异业的跨界产业竞争。当不断追逐廉价劳动力人口的制鞋代工产业将制鞋版图移转向东南亚以取得人力成本优势的同时,来自不同产业的竞争者如电影公司、原内衣制造商,手机代工厂等也正步步逼近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生产优势来争食鞋类这民生用品的大饼。

    全球最大运动品牌NIKE宣布跨界合作,携手电子代工大厂伟创力(Flextronics)与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梦工厂(DreamWorks Studios),以扩大投资产品创新与开发制造自动化技术。 (NIKE向钱冲 台厂忧喜参半 , 2015)。NIKE已与伟创力合作在墨西哥设厂,共同开发从设计到制造的一条龙体系,台鞋厂「奉命」教科技厂做鞋,把经验传承给伟创力,教他们如何用机器人生产出跑鞋,使NIKE未来能更快做出客制化选项更多的运动鞋给消费者。 (曾如莹, 2016)

    全美第二大运动品牌Under Armour (UA)与制作Victoria‘s Secret(VS)内衣的代工厂维珍妮合作开发无缝剪裁后跟设计 “Speedform“系列鞋履。 (融慧财经:运动服饰热卖 维珍妮势不可挡, 2016)

    ADIDAS与全球领先的显示器和触控面板生产领导设备商Manz亚智科技在德国共同开发、合作自动化快速工厂「Speedfactory」并预计于2017年大规模生产、并建造第二座「Speedfactory」在美国。 (耿珮甄, 2016)未来如能实现“当地生产、当地消费”的模式,将缩短交货期,灵活应对消费需求,减少浪费,实现少量生产,还可以迅速应对流行趋势的变化。

资料来源:节录自笔者硕士论文(1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