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姓馬,名三保,雲南迴族人,少年時進宮當了太監,在朱棣爭奪皇位的戰爭中立了軍功,因而被賜姓名為鄭和。

明成祖朱棣籌劃遷都北京時,需要大量的器材、染料以及各種珍寶,都需要到海外採購。所以朱棣便選派鄭和下西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一帶)尋寶。


鄭和在(1405----1443年)的38年時間裡,7次下西洋,先後到達了30多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科學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亞非許多國家先後派使節與明朝開展貿易活動,因而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為亞非各國人民的文化藝術交流打開了局面。



哥倫布(1451—1506年),義大利航海家、探險家。他相信大地球形說,認為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印度,在1492年—1502年的時間裡,四次橫渡大西洋。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闢了橫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證明瞭地球圓形說的正確性,開創了在美洲大陸開發、殖民地移民的新紀元。


為什麼鄭和與哥倫布航海的結果不同,是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寶,從而促成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開闢了新的貿易之路。而哥倫布航海則是為了探索地球的真相,證明瞭地球圓形說,給歐洲人找到了一塊繁衍發展的新大陸。



鄭和下西洋,是朱棣通過靖難之變,派出鄭和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朱允炆下落,同時炫耀大明國威。而哥倫布遠航,主要因為當時的歐洲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使歐洲人普遍嚮往東方的財富,進而想到東方挖寶的歷程。因此,他們的行進目的不同。

朱棣通過靖難之變,篡位成功為新的皇帝,而朱允炆在戰爭結束後下落不明,這讓朱棣十分忌憚。一方面,朱棣通過偽造各種證據,以此來證明自己纔是大明的合法皇帝。另一方面,朱棣不斷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因為朱允炆的生死關係到朱棣的皇位是否能做得穩固,所以朱棣就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這耗費了大明很大國力。當然了,期間也征服了很多藩國,提升了大明的國威。因此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朱棣個人服務的,並沒有有效增強中國的實力,只是提高了大明的威望。

反觀哥倫布的遠航,當時歐洲經過文藝復興,社會文明取得長足發展,哥倫布深信地球是圓的,他認為到達富饒的中國,直接向西航行,就可以進行財富掠奪。後來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哥倫布成功抵達今天的美洲。可以說,哥倫布的航行,完全就是沖著追求財富,殖民掠奪的目的去的,不過,這也歪打正著,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歐洲的資本主義發展,幫助歐洲快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此,歐洲開始逐步強盛起來。

如果你有不同想法,歡迎討論。


鄭和下西洋。

鄭和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的寵幸,所以他手裡掌握一定權利,皇帝有事也願意找她。所以鄭和才創造了七下西洋的豐功偉績。

明朝的鄭和曾經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馬達加斯加,紅海,沙烏地阿拉伯等地。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航海家。也是最早的一個國際貿易專家。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政治上,是維護國家穩定,建立和平秩序。揚大明朝國威。

明成祖朱棣。讓鄭和下西洋,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找他的侄子建文帝。因為建文帝,在朱棣篡位的時候已經逃跑了。朱棣得知有可能建文帝逃亡海外。所以讓鄭和下西洋,找建文帝以絕自己的心腹之患。

哥倫布遠航的目的,是他堅信地球是圓的。他要去探知。還有就是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他要去找,盛產黃金和香料,陶瓷,絲綢的東方國家。他本來是要往東方的。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把地球的周長和直徑算錯。結果他往西行了。一直到他發現了新大陸,把那裡的人當做是東方人。他以為他已經到了東方的印度。

淺顯之見,望指教。謝謝!


麥哲倫得到皇室的支持,出海遠航。相當於現在的一個人得到投資。抱有一定的目的,但結果不明朗有一定風險。加之歐洲當時的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對於新事物和未知實物的冒險探索精神。

中國鄭和下西洋,有說法是尋找建文帝,還有說法是大明王朝彰顯國力。中國固有的思想自我華夏為天下共主,沉迷於自我天朝上國的觀念中,缺少探索開拓精神。

思想觀念不一樣,目的不一樣。結果註定不會相同。


一個在歐亞大陸西頭跟皇室合夥做生意,皇室當股東,大家想辦法繞過去打不過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去賺錢;一個是在歐亞大陸東頭給皇室打工,以宣傳為主賺錢(主要是給皇室找奇珍異寶)順帶可能性找一下失蹤的前皇太孫朱允文。目的不同,道路不同,自然結果不同


哥倫布環球遊的目的是探索地理真相,鄭和遠遊外洋的目的只是為了揚天朝上國的國威,讓四方國家來朝拜。


鄭和出海更多的目的是維護國際上的外交存量體系;而哥倫布是在為西班牙皇室拓展更多海外資源,是開發增量。思維方式不同,結果竟然天壤之別。


麥哲倫是純粹的地理目的,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出發點不一樣,結果當然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