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比陸遊大了104歲!!

差了5輩!

介不科學啊!

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吶!

不過,雖然和王安石無關,但卻和秦檜有關!

陸遊不僅是學霸,而且還是試霸!在考試中成績壓過了秦檜的孫子秦塤,所以秦檜不喜,第二年禮部考試時,秦檜「暗示」一番,下面官員自然體察上意,就沒有錄取陸遊。

一直到秦檜死之後,陸遊纔有機會出頭。一開始在一個小縣城裡打磨,後來調入首都,陸遊正義屬性太強,應當是讀書讀得太中毒的緣故。所以經常發表意見,幸好是書面意見。皇帝呢,喜歡聽就聽,不喜歡聽就放在一邊。

後來皇帝發現這個人正義爆棚,便人盡其用,讓他負責司法工作。後來等宋孝宗上位的時候,陸遊又天真地上疏要備軍,要北伐。皇帝當然不重視,後來因為打小報告一事被皇上外放到地方為官。

如果陸遊一直主張北伐倒也無事,關鍵是他總是看某個皇上看順眼的大臣不順眼,認為其是奸臣,然後照例打報告。可想而知,認為某某大臣是奸臣,豈不就是罵皇上是昏君麼?皇上一氣之下,再貶。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你陸遊彈劾別人,別人也會彈劾你。因此,陸遊也被人奏了幾本,結果被剔除了官員隊伍。

後來朝廷又徵召他入官,後來主動上了前線。這階段他的脾氣並未改變,回來後也是如此,只要陸遊還是官身,他就一直上書,各種上書!而所有的上書無一例外都是要北伐,或者為北伐做準備。

憑心而論,陸遊並沒有在官場上受多少挫。每次貶了就被起用,然後上書得罪人,再貶,再起用,如此循環。也曾罷過官。但最終還是被起複任用了。皇帝對陸遊這個人還是不錯的,當然最大原因不是喜歡他,而是陸遊名氣太大。

陸遊的問題就像是彈劾他的那些人所說的「不合時宜」,北伐是不是不合時宜我不清楚,但皇上不想北伐倒是真的,因為事實證明所有的北伐都失敗了。而失敗的最大原因是主和派的不配合。

果然是「不合時宜」


陸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詩人,由於他出生於兩宋動亂時代,從小就經歷了許多難以想像困苦與折磨,也看到了朝代動亂和百姓的悲慘生活,這些經歷就導致了他成為一名充滿愛國情懷的詩人。

為了報效祖國陸遊進入了當時的朝廷為官,他急切希望能夠為當時的朝廷作出貢獻,為了一展抱負,光復當時朝廷的疆土,於是他成為了堅決的主戰派。然而當時皇帝與一些大臣卻是與陸遊持不同意見,由於與皇帝的政見不一,於是陸遊得不到重用,官場終不得志。


陸遊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所以陸遊一直以來的願望就是收復國土,還百姓一個安居樂業,減少生靈塗炭,是一個主戰派,而當時的皇帝卻親近主和派的大臣,所以陸遊得不到重用,官職是一降再降,從有實權的位置也是掉到沒有實權的閑職,但是陸遊從來沒有忘記平定中原收復國土的初心,這些從他的詩中都可以體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