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質量人情報局】質量人都關注了的公眾號

質量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是預防,檢驗、檢查工作是為預防服務的。質量部門要監督、維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運行和改進,檢驗、檢查除了發現不合格、隱患之外,更重要的是防範類似不合格的再發生,防止隱患變成不合格。但是很多工廠企業卻在開展質量管理工作中進入可誤區。

誤區之一:片面依賴於事後把關

片面依賴於事後把關的現象普遍存在,事前策劃不落實,事中控制不到位,只知事後追究不合格責任。片面依賴於事後把關而忽視質量管理體系全面、系統控制的結果,就是不合格率不見降低、質量水平不見提高、不良成本居高不下,質量效益也就無法提高。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貫徹「預防為主」原則,將質量控制重點放在質量管理體系保持、改進和完善上,通過全面、系統的質量控制,提高過程工序的質量防止不合格,不斷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質量水平,有效地降低將不合格交付給顧客的可能性,減少投訴和退貨,從提高內部生產效率和降低外部不良成本兩方面提高企業效益,而且這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良性循環。

誤區之二:忽視科學的措施和方法

質量管理忽視科學的措施和方法最主要的表現為:完全依靠個人經驗和喜好行事,以人為因素為主導,管理行為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而拋開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不講究質量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通過使用各種QC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實現科學質量管理,這是貫徹「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和「基於事實的管理」原則的必要途徑。嚴格遵守文件化的質量程序和質量管理制度,是實現質量的最有效率捷徑。只有充分理解、掌握和運用科學的質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纔能夠使我們高效地實現質量。

誤區之三:不注重質量管理體繫系統的建設和完善

片面強調員工個人改進而不注重質量管理體繫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但凡出現質量問題,只向員工個人追究責任,而不尋找質量管理體系的系統漏洞和缺陷。片面要求員工提高改進個人意識和技能,而忽視創造員工提高改進意識和技能的條件,不提供培訓資源、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勵等改進的環境。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優良的組織及優良的其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有良好防錯、容錯能力的組織管理系統和質量管理體系,一方面,具備防止員工犯錯誤或失誤的機制,能夠有效降低員工犯錯或失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具備容許員工犯錯誤或失誤,使其可控制、可補救並防止其擴大的機制,即使員工操作出現了犯錯或失誤,能夠有效避免犯錯或失誤所帶來的損失。所以,質量管理工作重點應放在質量管理體繫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上,通過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來提高質量。

誤區之四:對不良質量現象只治標不治本

對不良質量現象只治標不治本,主要體現有:對不合格,只有糾正行動,而沒有糾正措施,只知消除不合格現象本身,而沒有追溯到導致不合格的根本原因並加以消除。對導致不良質量現象原因,不是追根溯源,而是淺嘗輒止和僅僅找一些表面上的原因。對涉及不可控客觀因素的不良質量現象,所有原因都往不可控客觀因素上推,而不尋找自身可控的主觀因素。

對不良質量現象必須標本兼治,對導致質量問題的原因進行追根溯源,一般應至少問三到五個以上的「為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對不良質量現象原因追根溯源,至少應追溯三到五個層次,努力查找深層次的原因。另外,質量過程是相互關聯的,某一過程出現故障,通常是由於另一過程不正常工作造成的。所以,排除故障並不應只針對出現故障的過程。

誤區之五:缺乏以數據說話

片面依靠經驗和直覺管理是一個較普遍的質量管理弊端,典型的情況有:對於質量情況,僅有一些主觀概念和總體性籠統的評價,而沒有準確、詳盡基礎數據說得清楚、說得準。僅憑主觀經驗或感覺行事,對質量問題只有定性分析,沒有量化的定量分析,凡事以「差不多」為判斷標準。設定質量目標只有籠統性的定性要求,而沒有可測量的量化數據指標。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數據分析,因為有效的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質量管理定性分析必須建立在對客觀數據的定量分析基礎上,定性分析才能準確無誤,確保抓住問題的要領和關鍵。而只有通過數據分析,才能準確地找出突出問題、薄弱環節,以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說,「以數據說話」是科學質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誤區之六:滿足於現狀

在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獲得認證註冊後,出現了不思改進的現象,質量管理水平反而不如認證之前。沒有將持續改進過程落實到位,管理評審走過場,對顧客滿意、體系運行、過程和產品的監視和測量搞形式,對數據分析、不合格控制、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應付了事。質量管理體系出現重大變動,而管理體系文件依然照舊,長期未作任何修訂更新。

只有持續改進才能跟上發展,這是永恆不變的法則和規律。具體到質量管理,持續改進顯得尤其重要。從組織外部來說,質量的時效性、相對性強烈要求必須永不停止地改進,以確保保持滿足和超越顧客的需要;從組織內部來說,組織本身也是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也要求質量管理體系必須永不停止地改進,以保持與組織的發展變化相適應。

誤區之七:沒有樹立與供方合作共贏的觀念

在對供方的質量管理中,沒有樹立與供方合作共贏的觀念,「單贏」、「單邊」的錯誤思維是損害供方質量的主要原因:對供方管理,「以包代管」或「以卡代管」,誤認為「包」或「卡」就是管理。沒有認識到組織自身與供方之間是「合作共贏」關係,將供方視為下級、下屬甚至下手,高高在上,頤氣指使。只強調組織自身盈利,而忽視供方的合理利益;只強調供方提高質量,而沒有為供方提供合理、必要的協助和支持,以幫助其提高質量。

「單贏」、「單邊」的供方管理,必然導致供方的不合作、怨恨和抵觸,自然損害到其質量,也就是損害組織自身的質量。只有與供方建立良好「合作共贏」關係,攜手維護雙方的合理利益,為供方提高其質量提供合理、必要的協助和支持,才能共同提高組織自身的質量。

誤區之八:最高管理者缺位

質量管理最高管理者缺位的情況主要有:沒有參與質量方針、目標的制定、評價和修訂。沒有為質量管理體系維持正常運行提供必要的資源,沒有規範地組織管理評審,管理評審搞形式、走過場,甚至不參與管理評審。最高管理者在質量管理工作中缺位,必然導致質量管理體系及其運行的權威性、嚴肅性受到損害,使得質量管理體系無法維持正常運行,自然無法取得成效。

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評審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並且堅持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質量觀和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工具,以確保科學決策和正確指揮,才能使質量管理體系保持正常運行,取得實際成效。

誤區之九:質量部門角色定位錯誤

凡是涉及「質量」的事情,全部由質量部門負責。質量部門角色定位錯誤的弊端是明顯的:將質量部門當成「消防員」、「搶險員」的,永遠忙於「救火」、「搶險」,「火警」、「險情」永遠不斷;將質量部門當成機動部門的,最終必然使質量部門迷失真正應承擔的職責—質量管理;將質量部門當成純粹的質量檢驗部門而放棄其它更重要質量管理體系過程的,將陷於高成本、低效益的漩渦;將「質量」全部由質量部門承擔的,不是使質量部門不堪重負,就是虛假的承擔,結果都是質量的轟然倒塌。

現代質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是預防,而不是檢驗。質量管理必須從大質量、全面質量角度去管理,首先是人的質量、制度的質量、組織機構的質量、體系的質量、文件程序的質量、部門的質量、工作的質量、資源的質量、質量方針的質量,然後纔有產品的質量。只有建立優質的系統並不斷改進完善,纔有持續、永繼的優質產品,纔有組織永繼長遠的高效率、高效益,實現永繼經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質量人情報局】閱讀。

投稿歡迎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