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小时候都在课堂上写过的作文题目「我的志愿」,约莫是生命中探索自身未来方向的初次经验。在当老师、医师、护士、消防员或警察的常见基本款答案外,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希望未来成为台湾第一位阿姆斯壮、可以登陆月球,或是环游世界,还有想发明 AI 智能机器人等。后者这个在我儿时显得痴人说梦或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经不再是不可能。

 
不知道曾听过更天马行空、毫无边界的志愿是什么?除了那些特别的在脑海中写下印记的志愿以外,你是否仍记得自己当年写下的志向?
 
稻田电影和公视《长不大的爸爸》把心里「长不大」的心境显露无遗,张书豪演出的张博彦明明是爱哭鬼,明明是丢三落四的小爸爸,明明是心急无绪的毛躁小子,但是一追求梦想,就执著且坚定的往前,可以说他长不大,但却不能否认,那些勇往直前,就是因为少了长大的包袱,所以更加勇敢,冲破别人围设好,甚至是自我架设框架的藩篱。
 
2013 年,辞去一份稳定工作,拿著观光签证到日本有机农舍生活三个月,终于完成这个在成年后才缓慢酝酿生成的梦想。在将梦想化为实际行动前,在工作之余学日文五年、有空时读相关农舍生活的资料,同时也反复爬梳自己的意念是为了逃避现下看似稳定实则缺乏未来感的生活,或这对我而言真是个必须实现的梦想。
 
在确定计划、辞职之际,有朋友表示支持,但有更多人问:「你的工作稳定,公司又是知名集团,你确定回来后还找得到一样的工作吗?值得吗?」
 
曾几何时,在课堂让令人惊呼意想不到的想法,随著年龄增长,很容易便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一个选择的价值判断,取决于社会价值,而非个人意志。
 
我想起带著一柄生锈的长矛,骑著瘦弱老马,带上破洞的头盔,开始游历天下的唐吉诃德。这个被描写为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满怀热情的踏上自己抑强扶弱的旅程,沿途或闯祸、或挨打,直到晚年。唐吉诃德的人生,充满了他人不支持、不认同的痴傻,然而,判断标准又是由谁制定?
 
「长大」是否让你逼迫自己成为某种形状、做出某些行为,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一旦阅读他人辞去工作壮游一年的文章,便在办公桌前欣羡不已?即使感受到内心鼓动的某些热情,却旋即以长大成人的理性将热情吹灭。
当梦想随著年龄增长而逸失,除了艳羡唐吉诃德,还有其他选择。毕竟,只剩下欣羡他人的人生,绝对比不上守护他人眼中无聊却纯粹的梦想来得精彩。而人生从来都只是自己绘制的地图,而不是交予他人判断价值的成绩单。
 
不论现在的你成为了怎样的人,是否实现了儿时的梦。或许,让长大成为一种心理状态,无关乎社会期待;让长大成为一种自我负责,而不是自我约束。期待著剧中围绕张博彦周遭的角色们找寻到长不大的可贵之处,在守护心中纯粹简单的梦想之际,遇到别人的质疑时,微笑的说:「长不大,又怎样。」
 
 
 
原文刊载: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62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