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剛剛誕生就處於危難之中,建國第二天,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就聯合向以色列出兵。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到1982年6月黎巴嫩戰爭結束,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共發生了五次中東戰爭,佔絕對人口優勢的阿拉伯人沒有佔到任何的便宜。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以色列一個彈丸之地,不但頑強挺過了危機,反而將領土大大擴張,成就了以色列的地區大國稱號。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這個國家居危思危,甚至很多人上街都要帶槍。因爲按照以色列的規定,不管男女都要服兵役,並且兵役滿後,兵役服滿之後永久成爲預備役,一旦發生戰爭,拿起武器就得上戰場。如果說以色列是一個無懈可擊的國家,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那就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叫做贖罪日戰爭。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在這場戰爭中,一向小心謹慎的以色列居然被昔日的手下敗將打出了經典閃電戰,全國一片譁然。原來,埃及因爲三次中東戰爭連番被以色列擊敗。爲了一雪恥辱,自1972年底以來,專注於建軍備戰,從蘇聯那裏引進了米格-21戰機、薩姆-6地空飛彈、T-62式主戰坦克,尤其是購買了大量的AT-3反坦克導彈,並且邀請蘇聯軍事顧問改良了埃及軍隊的戰術。

最關鍵的是,埃及選擇了一個非常敏感的日子發動戰爭,那就是猶太人的假日--贖罪日。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贖罪日(Yom Kippur)是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聖日。在新年過後的第10天,這一天是猶太人一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日子。對於虔誠的猶太人教徒而言,還是個“禁食日”,在這一天完全不喫、不喝、不工作,併到猶太會堂祈禱,以期贖回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或可能犯下的罪過。在這天,猶太教的以色列軍士兵同樣需要需要按照猶太教教規進行祈禱、齋戒、沐浴。 可以說,以軍正處於一年中戰備最脆弱的狀態 。

根據以色列人寫的《贖罪日戰爭》這本書回憶,在10月6日贖罪日這一天的下午2時整,200架埃及空軍戰鬥機呼嘯着飛過蘇伊士運河,襲擊了運河東岸的以色列陣地。以軍毫無防備,短短20分鐘之內,埃軍飛機就命中了90%以上的預定目標,徹底癱瘓了以軍的通信系統。

空襲之後,埃軍隱蔽在運河西岸沙丘後面的2000門火炮同時向東射擊,打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爲猛烈的一次炮擊,將以色列守軍重創。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當時,埃軍的主攻方向是被以色列佔據的蘇伊士運河東岸,並做了充足的準備,在贖罪日的前一天晚上,埃軍特種部隊就已經用水泥堵住了以軍凝固汽油管道的噴口。登陸河對岸之後,埃及的工兵就用高壓水槍沖刷以軍沙質的防禦工事,一旦製造出小缺口,就用炸藥和推土機擴大缺口。不到10個小時,就創造出了數十個可容坦克通過的缺口,並架設了浮橋和門橋渡場,徹底突破了以軍的防線,以軍的三個裝甲旅和1個步兵旅幾乎被全殲。

以色列軍隊70年間戰無不勝,未嘗敗績,只有半次馬失前蹄!

分析以軍的失利,裝備、技術方面都佔據優勢,關鍵就是在於埃及選擇了贖罪日這個特定的日期。舉個例子,以色列圍繞蘇伊士運河建設的巴列夫防線,原本有規定:至少配備一個步兵旅和一個裝甲旅,大約4000名士兵和100輛坦克。而在贖罪日當天,當地只有預備役部隊編制800人,其中還有一大部分士兵回家過“贖罪日”去了,實際可用兵力只剩下436名士兵和50輛坦克,遠遠不足以應對戰爭。當防空警報響起的時候,那些正在進行“贖罪日”禱告的士兵才匆匆進入戰位,導致了慘重的失敗。

相關文章